中國用大豆「開戰」 美國會醒悟嗎?

4月4日,針對美國最新公布的對華301調查徵稅產品建議清單,中國決定對原產於美國的大豆、汽車、化工品等14類106項商品加徵25%的關稅。實施日期將視美國政府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實施情況,另行公布。在中國的此次「回擊」中,加徵美國大豆關稅格外引人注目。


長久以來,中國都是美國諸多產品的重要海外市場,這些產品中以大豆尤甚。而在這場貿易戰之始,是否用大豆作為反制手段也曾引發廣泛討論。

那麼,大豆在國際貿易中究竟佔據着怎樣的地位?中美若針對大豆「開戰」,又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1、為什麼是大豆?

早上熱乎乎的豆漿,炒菜必備的大豆油,軟軟糯糯的豆腐,都離不開一種隨處可見的農產品——大豆。

大豆富含蛋白質,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其中的磷脂、異黃酮、低聚糖、皂苷、維生素E等特殊生物活性物質,具有健腦、降低膽固醇、降血脂、改善胃腸功能等作用。
除了豆類食品,大豆更多用於榨油和飼料,也就是說大豆的供給更多和食用油、肉、蛋的蛋白質需求掛鈎。

中國早在商代就開始種植大豆,歷史也十分悠久。

張學良統治東北時期,東北大豆是奉系軍閥的主要出口商品,依靠着這筆不菲收入,養活了20萬人的軍隊。

19世紀末20世紀初時,中國大豆無論生產量和出口量都長期居於世界第一位,一度處於壟斷地位。

直到本世紀初,美國大豆協會的專家來到中國東北考察國營農場大豆種植情況,臨走時帶了一大批大豆的樣品。在中國大豆樣品的幫助下,他們研製出了新品種,出油率也從之前的17%提升到了22%。不要小看僅僅5%的提升,對於榨油企業來說,出油率每提升1%,每噸利潤將提高150元。

1996年,新品種大豆在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國家迅速推廣,中國大豆受到國外質優價廉大豆的衝擊,再加上1996年中國取消進口配額,放開大豆市場。自此,中國逐漸由大豆凈出口國轉變成凈進口國。


儘管是基礎作物,大豆卻是一個全球流通的商品。可以說,大豆是國際貿易中自由化程度最高的農作物,貿易量連年增加。

近年來,中國大豆進口量節節攀升,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佔全球大豆貿易的2/3左右。

2017年美國大豆出口量為5313萬噸,其中對華出口量3286萬噸,占其大豆總出口量比例高達62%。

直到2017年年底,美國大豆行業還與中國進口商簽訂了兩份意向書,其中包括中國將在2017/18年度再採購1200萬噸美國大豆,價值50億美元。

看到這裡,有庫友可能會問,既然美國大豆如此依賴中國市場,那中國不再從美國進口大豆,豈不是就可以在貿易戰中狠狠打擊一下美國?

2、誰在搞亂市場?

的確,如果美國失去了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其大豆業肯定會迎來巨大損失。

美國大豆協會主席,同時也是愛荷華州農民的約翰·黑斯多夫(John Heisdorffer)在接受採訪時就曾表示,「有人正在搞亂我最大的市場,這令人沮喪。我們向中國出口了146億美元的大豆,相當於我們種植的每3排豆中就有1個出口中國,比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和還多。」

經濟利益的損失特朗普可能不在乎,但政治層面的影響他就不得不重視了,尤其是2018年的中期選舉近在眼前。

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美國出口中國大豆的前十個州中,特朗普獲得選票的州就佔了八個,而密歇根州和威斯康星州,這兩個重要的搖擺州則是排名前十五的大豆出口州。

特朗普應該很難讓這些大豆出口州的選民認同貿易戰是個好主意。

基於2014年-2016年平均水平,美國大豆出口州分佈情況。

紅色為特朗普贏下的州,藍色為希拉里贏下的州


那麼,對中國來說呢?

此前,針對許多中美媒體警告如果中美發生貿易戰,中國可能會打擊美國大豆產業這一論點,一向被視為對華友好派的美國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說:「中國若限制美國大豆進口,將傷害中國消費者。大豆也是中國人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大豆還是豬飼料的重要成分,而豬肉又是中國人必需的食品,所以限制大豆進口反而會傷害中國消費者。」他認為中國會明白應該和美國合作,而不是報復。

不得不承認,他說的也有道理。

前面也提到了,中國在某種程度上的確需要美國的大豆。

2017年中國共進口了9553萬噸大豆,其中來自美國的有3285萬噸,耗資139.4億美元,佔進口總量的1/3。

那中國能不能靠自己種植大豆解決問題呢?

除了前面提到的,中國種植的大豆因為技術限制競爭不過美國新研製的品種,還有一個原因是,中國自己種大豆的性價比很低。

中國一年進口的9000多萬噸大豆,相當於8億畝耕地的產量,佔中國18億畝耕地總面積的40%。出於有限耕地面積的考慮,中國的耕地需要優先保證水稻、小麥、玉米等主糧的自我供給。

而從產量來看,大豆單產也遠低於其他主糧的產量,僅為小麥的1/3和水稻的1/4。在東北,種大豆的平均產量是畝產120公斤,玉米的平均產量是1000公斤。雖然價格上單位重量的大豆的價格比玉米高一倍,但是單產差了七倍多。而且玉米的機械化程度更高,方便收割,農民們肯定更喜歡種玉米。

在耕地面積緊張的情況下,用進口大豆節約出來的耕地來種植相對高產的主糧作物,是很合理的選擇。

並且,與耕地的不足相對應的,是我國日益增長的大豆需求。

目前,中國每年要消費8000多萬噸肉類產品、3000萬噸的蛋品和3500萬噸的牛奶。每年養活這些豬、羊、雞、牛等需要近2億噸的飼料,這其中包含約7000萬噸的豆粕。

由此看來,中美若針對大豆「開戰」,對雙方都有不利影響,那中國為何還要對原產於美國的大豆等14類106項商品加徵25%的關稅呢?

3、貿易戰可不是說說而已

關於這點其實外交部早有表態。

發言人陸慷表示:
「中方是否應該拿大豆作為反制領域,我想大家必須清楚一點,那就是進行貿易和貿易戰的區別在於,貿易是大家商量着來,而貿易戰一旦開打,應戰的一方只會根據自身利益和需要來決定反制的時間、方式和領域。
我們多次說過,中方不想打貿易戰。同時,我們也多次表明過,如果被迫捲入貿易戰,中方有底氣、有信心維護好自身利益。我們希望美方決策者也認真聆聽美國消費者和有關產業界的廣泛呼聲,仔細權衡單邊主義舉措對美方的利害得失,沒必要非撞上南牆再回頭。」

除了戰略表態,從技術層面來看,中國也有充分的底氣。

首先,中國進口大豆不是非美國不可。中國自己種植大豆的性價比低,但並不代表不種。

作為人口第一大國,糧食安全分外重要。為了保證國家糧食安全,中國的國營農場在政府的補貼下仍在種植大豆。

2017年中國的大豆播種面積是1.19億畝,同比增長9.7%。

除了自產的大豆,中國還有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可供進口。有數據可知,巴西也是中國的重點進口對象國,在2017年中國進口的9550萬噸大豆中,包含來自巴西、美國和阿根廷的大豆,分別佔了進口總量的53%、34%和7%。

其次,加徵關稅是要告訴對方,你若「開戰」,我絕對有底氣「應戰」。反制美國大豆,將具有直接的效果。

美國大豆出口依存度較高,生產量的40%以上必須通過出口來消化,而美國60%以上大豆的出口對象是中國市場。

中國如果停止進口美國的大豆,還有巴西和阿根廷,而美國若失去中國的巨大市場,是不可能再找到與其產量相對應的市場的。美國大豆高度依賴中國的特徵,將增強反制措施的貿易報復效果,有利於形成有效的反制機制。

再次,中國限制進口美國大豆,可能對美國政治產生重要影響。

美國中期選舉將至,若中國限制進口美國大豆,將直接影響以大豆為主要產業的州的經濟,進而影響特朗普的票倉,最終,有可能促使美政府冷靜下來,回到談判的軌道,而不是繼續發動貿易戰。

目前,美國大豆協會已經發表聲明,要求美政府“探討如何採取行動擴大對華出口,而不是冒險失去這一重要市場”。

最後,也是對中國至關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國大豆的全球供給結構。

中國巨大的大豆需求量,對於全球的大豆生產國都是一個可觀的市場,之前中國的大豆進口主要依賴美國、巴西及阿根廷,此次美國忽然「開戰」,有可能激發全球大豆生產潛能,尤其是巴西、阿根廷所在的南美洲,形成新的全球大豆供給格局。這也有利於中國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穩定、持續的全球大豆供應鏈。

此外,對於中國國內的種植結構調整,也會產生一定影響。要知道,大豆和玉米的光、溫、水需求十分相似,也就是說,能夠種玉米的地方一定就能種大豆。而目前,中國的玉米生產在總體上是過剩的。中國可以進一步加快調減玉米種植面積,替代種植大豆。與此同時,也可以擴大油菜等蛋白源穀物的生產和進口,力爭降低大豆的對外依存度。從長遠來看,也將促使中國加速推進土地流轉體系,通過規模種植效應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等等,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當然,貿易交往從來就是合則兩利,分則兩傷。中國之所以表示,加徵關稅的實施日期將視美國政府對我商品加徵關稅實施情況,另行公布,也表明了是想給美國一個台階下。

希望美國能夠儘早醒悟。■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