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透視貿易摩擦:美國301徵稅清單對中國打擊有多大?

馬弘

美國東部時間4月3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布對華301調查方案,宣布對原產於中國的進口商品共1333種加徵25%的關稅。北京時間4月4日,中國商務部宣布對原產於美國的大豆等農產品、汽車、化工品、飛機等進口商品對等採取加徵關稅措施,稅率為25%。一時間市場震動,也激起了各界廣泛評論。然而,要理解美中雙方所列清單的經濟影響,進而合理制定應對策略,需要細緻地分析數據,讓數據來幫助我們撥開迷霧。


首先,我們把美方列出的301調查方案報複名單與美國進口數據匹配,來看看這次301徵稅清單的影響力度(本文使用的貿易數據除非特別說明,均來自於美國統計局進出口數據)。從數量上看,301清單一共列出1333項商品(8位HTS代碼),2017年中國對美只出口了其中的1282項,佔美國全部進口8位HTS商品種類(約9461項)的13.6%。從價值上看,2015到2017三年間,中國在301懲罰清單上的輸美商品價值分別是409億、390億和462億美元,分別佔當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8.5%、8.4%和9.1%,並沒有達到特朗普聲稱的600億美元的貨值。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這裡使用的是美方統計的進口貨值,與中國海關統計的出口美國貨物價值存在一定的差異。

從行業分佈看,打擊範圍涵蓋化學品、鋼鋁製品、機電產品、車輛及零部件、航空船舶等等。在沒有得到更新的數據授權之前,我們先使用2015年美國進口數據來仔細考察各行業受到301調查的影響。我們按照《海關進出口商品分類目錄》將美國從中國進口商品按照2位協調編碼(HS2)分為1-97章。分別來看各章產品受到美國301條款打擊的程度。由圖2可見,美國主要瞄準打擊的是機械機床(HS-84: 47.8%), 電機電氣設備(31.5%),以及光學醫療設備(13.2%)。有意思的是,傳統上佔中國出口相當比例的紡織服裝產品全部「落榜」,而已經在美國「232」調查中被徵收10%或25%的懲罰性關稅的部分鋼鋁產品也進了301清單。
再進一步去看這些被列入301清單的行業,受到的影響有多大。我們將每個HS2位行業里被列入301清單的產品價值加總,除以該行業美國從中國總共進口的價值,就會得到該行業受影響程度的一個測量指標。

由圖3可見,僅就對美出口行業而言,不同行業受到301調查的打擊力度也很不一樣。大體而言,受清單影響較大的包括機械機床(18.8%)、鋁製品(32.6%)、鐵道車輛軌道裝備(34.7%)、光學醫療設備(48.1%)、以及航空航天器(99.9%),顯然都劍指中國製造2025中列出的重點發展領域。特別是航空航天裝備,2015年美國從中國進口了大約4.87億美元的產品,儘管價值非常小,但由於其發展前景和高科技的行業特質,基本被清單「一網打盡」。

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在解釋清單的制定時提到,選擇商品的一個原則是「可替代性」。衡量可替代性的一個方式就是去看同類產品來自中國進口的份額(也可以理解為市場佔有率)。從圖4可以清楚地看到:鐵道車輛軌道裝備(31.9%)、電機電氣和音像設備(18.6)以及機械機床裝備(13.9%)佔據的份額超過10%,但只有鐵道裝備份額達到30%以上。因此從可替代性上講,美國的301清單確實做了精心的挑選,留足了應對供給短缺的空間。

那麼美國的301調查又能否實現縮減美中雙邊巨額的貿易赤字的目標呢?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妨進一步看看中國出口到美國的主要產品。我們按照4位HS編碼美國進口值排序,找出從中國進口排名前十的HS4位產品,包括無線電話等通訊設備(比如手機),自動數據處理設備(比如電腦),玩具,汽車零附件等。這10種HS4產品就佔了2015年美國從中國進口全部貨物價值的40%,佔美國對中國逆差總值的一半。圖5給出了詳情:在十大產品中,位居進口額第一位的通訊和第三位的智力玩具沒有被清單所覆蓋,第二位的自動數據處理設備(主要是電腦)則只有不到5%的進口額受到清單影響。而電視投影設備、打印設備是唯二受到清單重點「關照」的產品(如橙色柱體所示,301關稅覆蓋的貨物價值在這兩個行業佔比都超過了40%)。

最後,我們還可以看一看這1300餘項8位HS代碼產品的進口值分佈。有些意外卻又合乎情理的是,美方301清單的打擊面非常分散。圖6給出了按照2017年美國從中國進口價值在1億美元以上的產品——大致可以認為超過1億美元的進口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在全部1333項產品中,只有101項超過這個標準,更只有4項超過10億美元,分別是平面屏彩電(38.9億美元),載人汽車(1500ml<排量≤3000ml)(14.6億美元),印刷及印刷用輔助機器的零件(13.6億美元),以及鋁合金矩形板、片(10.8億美元)。這種分散打擊的策略與中方旋即推出的反制清單集中打擊的方式完全不同。

因此,301關稅即使實施,似乎也不會對美中貿易失衡帶來多大的影響。一方面是因為中國輸美規模最大的幾類產品,均以外商投資的加工貿易為主,另一方面也從側面上說明美國挑起的這場針對中國的貿易衝突,表面上看是由於貿易赤字,實質上則是「未雨綢繆」,瞄準的是中國具有行業競爭潛力的高科技產品。貿易戰實質上是「科技戰」。

值得一提的是,中美兩國的貿易失衡,在近年來有了顯著的改善。如圖7所示,2016年美國佔中國貨物貿易順差的比重,已經只佔50%,這比起2003、2004年左右動輒超過200%的比例,可以說是巨大的進步。而從美國的角度看,2016年以來,美國經濟一路向好,貨物貿易逆差佔美國GDP的比重也從2005年的6%以上,下降到如今的4%(圖8)。因此,對美國來說,逆差問題並不迫切,迫切的也許是即將到來的中期選舉,也許是對東部新興大國科技進步的憂慮。■

數據來源:Chad P. Bown “Trump’s Section 301 Tariffs and China’s Proposed Retaliation” PIIE, 4 April 2018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