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28日,印度總理莫迪在武漢與中國國家領袖舉行非正式會晤。對於這次會晤,外界普遍以「中印關係回暖」予以解讀。確實,從各種跡象來看,莫迪的這次訪華,確實帶非常明顯的破冰意味。
這種變化,確實讓人有些詫異,乃至不解。畢竟,就在去年夏天,中印還因為洞朗問題劍拔弩張,甚至差點兵戎相見。而這場對峙,最後也以印度的妥協而告結束。這才一年不到,中國似乎也沒下什麼特別的功夫,怎麼莫迪就突然轉了性子,轉而對華友好來了呢?
這可以從中印關係,印度國情及美國態度這三方面解讀。
中印矛盾的根源——說白了就是西藏高原對北印度平原的地緣壓制。
西藏高原歸屬於中國的現實,決定了一旦中印爆發大規模衝突,中國雖不能越過西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去佔領印度,但完全可以以此為依託,利用空中或導彈力量,對印度的本部核心區——北印度平原予以摧毀;至於印度,由於其與中國東中部核心區相隔太遠,就算它能予以同等烈度的還擊,這種傷害也大多只能作用於西藏這個毫無經濟價值的荒蕪之地。所以,印度天然會因西藏歸屬於中國的現實而感受到威脅——這句話換個意思表述,就是只要中國擁有西藏,印度對中國的恐懼就不可能消除。也正因為如此,才有1962中印邊境戰爭,才有幾十年中印關係的磕磕絆絆,才有印度對中國的種種莫名敵意(當然,這也相應的才有中國與巴鐵的兄弟之情),才有去年的洞朗之爭。
那麼,既然如此,莫迪為什麼又在洞朗之爭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主動跟中國回暖了呢?
原因很簡單: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不過,中國確實對印度構成了地緣壓制,印度也確實很想改變這一現狀。但問題是,印度沒有這個能力!
且不說地緣實力上,東亞大陸本身就在南亞次大陸之上。就現實綜合國力和軍力,中國更是比印度高了好幾個量級——而且這種差距還在越來越大。這種巨大差距的存在,決定了印度無論怎麼反抗,都不可能改變這一現實;非要強行去改變,不僅討不到好,反而很可能讓自己吃更大的虧——畢竟前面雲石君說了,中國對印度,可以說是全方位壓制。
洞朗之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中國修路,印度介入——中國抗議,印度堅持——中國調兵,印度依然死扛;等中國兵調的差不多了,快最後通牒,印度就撐不住了,最後還是妥協了事。說白了,印度面對中國的全方位劣勢,決定了它偷雞摸狗一下可以,但與中國正面開干,印度是沒有這個能力的——至於改變中印地緣格局,更是絕無可能!
既然沒能力改變,那印度就有必要從現實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了。而拋開地緣格局帶來的天然恐懼,僅從現實角度來看的話,跟中國搞好關係,對印度其實並沒有什麼壞處——甚至有不少好處。
首先說領土糾紛——這是中印關係最大的死結。雖然中國現在也沒有認可印度對它的非法佔領,但現實中中國也並沒有採取什麼強硬的舉措去改變現狀。中國所做的,最多也不過就是修修軍事設施和交通設施——這些不光中國在做,印度同樣也在做。二者之間雖然圍繞邊境實控線有些衝突,但也都僅僅是戰術層面的(比如洞朗),戰略層面,其實並沒有什麼直接動作。
這對印度來說,就有必要權衡了。如果中國是準備強行光復藏南,那印度不管自己行不行,都只有硬着頭皮開干;但如果中國僅僅是洞朗這種戰術動作;或者邊境軍人的一些摩擦,為這些小事,就跟中國往死了開干,這個無論從哪方面看,都是犯不着的。這倒不是說印度就完全不能為此去爭,而是,實在犯不着把這種細枝末節的小事上升到中印關係層面。
跟中國翻臉得不償失;那麼跟中國友好呢?這個其實是有好處的。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經濟影響力已經越來越大,尤其是中國正處於產業升級和資本輸出的全新階段,這個時候跟中國關係回暖,印度可以較為順利的承接中國的中低端產業轉移以及對外投資——這對致力於發展經濟的莫迪來說可以說是十分重要的——畢竟現在這個世界上,有能力對外進行大規模投資的金主可沒幾個,而眼巴巴望着投資的國家卻一大堆。印度如果始終對中國保持敵意,那鑒於這種政治關係的負面影響,別說中國資本不敢直接砸錢,哪怕就是來自中國的產業轉移,考慮到產業鏈條的安全性,也會更傾向於流向孟加拉、東南亞。
當然,如果僅僅就是這些,那也未必就能推動印度對華回暖——至少不至於這麼快就回暖。但現在美國的表現,卻又倒逼了莫迪對華政策的改變。
本來,印度與中國對抗,是符合美國利益的。基於這種邏輯,只要美國能對印度反華行為予以相應的回報——比如制定些推動對印投資的政策,向印度放開美國市場,那莫迪也樂得跟中國拼上一把——反正對華強硬造成的傷害,可以從美國佬手上撈回來,這樣既沒什麼損失,還能削弱中國。
可隨着特朗普貿易保護政策的愈演愈烈,印度的這個希望逐漸破滅。現在的美國,市場逐漸關閉;特朗普天天喊着要縮小貿易逆差,喊着要資本迴流,甚至要修改WTO規則,開全球化的倒車!
這招招都是在要印度的命!
特朗普要縮小貿易逆差,這意味着印度製造進去美國市場的難度加大;特朗普要資本迴流,這意味着美國資本投資印度的規模降低;特朗普要反全球化——這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全球化貿易體系要是完了,印度這12億人靠什麼發展經濟,靠什麼擺脫貧窮落後?光靠美國的無償援助——別說特朗普一向吝嗇,就算他對印度額外的大方,這種擺明了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的買賣,美國給也給不了多少,填12億人的牙齒縫都不夠!
而反觀中國,這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隨着美國的逐漸轉向和歐洲的內部撕裂,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化的最堅定捍衛者的主導性力量——從這個角度來說,削弱中國,等於在變相削弱全球化力量。
鑒於全球化是印度國家前途命運的全部希望所系;在全球化已因美國變故而晦暗不明的當下,削弱中國,對印度那絕對是有弊無力!
而拋開全球化這個大的陣營劃分,中國除了能給印度帶來產業轉移和投資,同時還有龐大的市場!中國現在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且還在繼續高速增長,中國政府也正在努力拉動內需,市場容量不斷增大。最關鍵的是,中國對全球化和對外開放一直持堅定支持的態度;在美國已經轉向;歐洲左右搖擺的當下,中國依然還在不斷的採取措施,擴大開放力度!
這意味着什麼?這意味着中國將在未來,成為未來印度製造的一個支柱型市場!
這個對印度來說同樣十分重要。現在美國市場的大門已經擺明了越來越窄;歐盟已經頹靡多時,如今雖有所回暖,但隨着社會撕裂和右翼崛起;其未來前景也難以預料。全球三大主要經濟體中,唯一還能好好進去賺錢,而且未來肯定會越賺越多的,也就在只剩下中國了。要是老跟中國開杠,到時候別說印度製造本身發展會受影響;就算它成功把產業鏈發展起來,沒有足夠廣闊的外部市場,印度人把東西賣給誰去?
總而言之,印度的未來國運繫於全球化。而隨着特朗普在經濟層面大力推行孤立主義政策;美國與印度在經濟領域的利益衝突越來越明顯;這種經濟層面的衝突,決定了印度不可能因為自己政治上的反華行為,而從美國手上得到相應的回報;相反還會因為此舉,而在經濟層面遭受重大損失,錯失中國崛起的重大潛在機遇。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種來自根本利益的訴求,決定了印度必須在對華關係上轉變思路。
當然,這種轉變,是以承認中國崛起——甚至可以說是承認中國在中印關係上的強勢地位為代價的。這種承認無論是在地緣上,還是心理上,都會讓印度覺得難受。但問題是,形勢的發展,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不管印度是否難受、是否不安,它都無力改變中國崛起這個大的趨勢;而強行與其對抗,對自己更是傷害巨大。這種情況下,與其打腫臉充胖子,做現實中毫無意義的抗爭,還不如認可並接受,並通過這種認可接受,進而從中撈取能撈取到的好處。這才是符合實際的理性決策。
其實要說來,這種順應大勢的現實主義的妥協,印度也不是頭一個。最開始的菲律賓,還有緊隨其後的越南,這倆東南亞小兄弟早就這麼做了,並且也得到了相應回報——菲律賓從中國政府手中得到了豐厚的饋贈;而越南也得以順利的承接中國的產業轉移。現在的印度,不過是順着前人走過的道路,繼續跟着走而已。
當然,印度也不會是最後一個。看這形勢,比印度家底更硬,態度更裝逼的日本,估計用不了多久也會走到這一步。
說白了,在特朗普鐵心跟全球化作對,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情緒日益濃郁的當下,所有還想着靠全球化吃飯的經濟體,最終都免不了要跟中國這個全球化的新當家搞好關係——否則的話,它們的經濟,終有一天會無路可走。如果非要說哪個經濟體骨頭夠硬,既想着吃全球化的飯,又鐵了心要跟中國不對付,這樣的大神只有一個——那就是海峽對面的寶島台灣。對於這個終日生活在意淫中不能自拔的奇葩,雲石君就實在沒什麼可說的了。非要說的話,也就只有一句話——你們高興就好!■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