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癌症治療新方法 美日免疫學家共享2018年諾貝爾醫學獎殊榮

2018年諾貝爾獎1日正式揭開序幕,通稱醫學獎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率先登場,由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主任艾利森(James P.Allison)與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共同奪得,表彰他們在「免疫療法」治療癌症上獲得突破性發展。兩人將平分900萬瑞典克朗(約790萬港元)獎金。另外,2人同是2014年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

鬆開「煞車掣」攻擊癌細胞

常說醫學昌明,但時至今日,癌症仍然是人類頭號殺手,除動刀、化療、電療及較新的標靶治療外,尚有被視為治癌新方向的免疫療法,艾利森及本庶佑發現了兩種細胞蛋白質,猶如免疫系統的「煞車掣」,只要將這「煞車掣」鬆開,免疫系統細胞就會全速衝向癌細胞,將之消滅,評審讚揚有關研究是人類「與癌症戰鬥過程中的里程碑」。他們發現的「免疫關卡抑制療法」(Immune checkpoint therapy),徹底扭轉今日我們控制癌症的模式,帶來革命性改變。

人類的免疫系統保護我們免受疾病威脅,但作為防護機制,免疫系統會停止攻擊屬於身體的組織,此即為免疫系統的「煞車」機制。部分癌細胞可利用這種「煞車」機制去防止或躲避免疫系統的攻擊。

艾利森和本庶佑的研究正正是找到方法,去「關掉」控制「煞車」機制的蛋白質,從而使免疫系統發揮攻擊癌細胞的能力。這種構思引領新藥物的研發,開啟了免疫療法治癌的新一頁,為患上無法治療的癌症病人帶來希望。

艾利森及本庶佑的貢獻,圍繞著在免疫反應中扮演重要角色的T細胞(T-cell)。二人分別發現名為CTLA-4及PD-1的蛋白質,對T細胞均有「煞車」作用。CTLA-4會讓T細胞變得不活躍,PD-1則會促使T細胞自我毀滅,這些機制讓T細胞不會攻擊正常細胞。

各自找出主要蛋白質 開創治療癌症里程碑

70歲的艾利森證明蛋白質受體「CTLA-4」的抗體,可以阻斷T細胞抑制性訊息,達成活化T細胞殺死癌細胞的功能。艾利森的團隊隨後製造出阻斷CTLA-4活性的抗體,並於1996年以動物實驗證明該抗體可排除小鼠體內數種癌細胞,數年後成功研發單株抗體藥物,經臨床試驗證明對末期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有顯著療效,2011年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上市。

76歲的本庶佑是日本本土博士,2017年起擔任京都大學研究所副所長兼特約教授。他最廣為人知的成就是發現「細胞計劃性死亡蛋白質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並證實PD-1是T細胞的抑制受體,發現此蛋白質在癌細胞逃避機制上扮演關鍵角色。專家認為,抑制PD-1和CTLA-4的阻斷劑深具潛力,且使用2者抗體治療癌症,已證實能顯著延長病患生命。

艾利森和本庶佑因這項發現,成為2014年唐獎(Tang Prize)生技醫藥獎得主,這次2人又一起抱回諾貝爾醫學獎殊榮。艾利森得知獲獎,透過任職的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Anderson Cancer Center)發布聲明稱:「我很榮幸且謙卑地接受這項殊榮……挖掘尚未被人知曉的知識,是促使科學家研究的動機,我沒有打算研究癌症,而是研究T細胞,1種在人類全身移動並保護我們的神奇細胞。」

亞洲得主少之又少 第5位日本人奪醫學獎

2018年諾貝爾獎最令人關注的議題,就是不頒發文學獎,而至今頒發109次的醫學獎,也曾有9次不頒獎。負責頒獎典禮事宜的諾貝爾基金會(Nobel Foundation)表示,如果無人獲獎,獎金則會全額保留至隔年,但若又無人得獎,獎金則會加進基金會的專用基金。目前醫學獎得主共216人,其中39人是獨自得獎。醫學獎是諾貝爾獎項中,女性得主第3多的獎項,共有12人。

此外,醫學獎自1901年首次頒發至今,得獎人絕大多數來自歐美國家,亞洲得主少之又少,這次本庶佑得獎,讓諾貝爾醫學獎的日本得主增至5人,其中2人是獨自得獎;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屠呦呦2015年榮獲該獎殊榮,不僅是得到諾貝爾醫學獎的第1位中國人,也是首位抱回此獎項的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artemisinin,又名黃花蒿素)成為治療瘧疾的特效藥,與另2人共同獲獎。■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