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軍上校:中國汲取洞朗對峙教訓 補齊對印作戰關鍵漏洞

易軍評

中印洞朗對峙事件結束已經超過一年時間,兩國在軍事上的準備以及汲取經驗教訓的後續工作仍在進行。印度媒體《The Print》發布前印軍上校Vinayak Bhat的文章,稱中國正汲取洞朗對峙期間的教訓,完善前線物流和供應體系。


Vinayak Bhat是印度陸軍資深前衛星圖像分析師,在印軍服役33年,長期駐紮於中印邊境。他在文章中詳細分析了中國如何更新中印邊境前線的後勤保障體系,併發布衛星圖進行對比。原文如下:

解放軍現在正努力將其後勤保障系統現代化,並將保障基地(兵站)與供應鏈整合,也已經進行了實地試驗。中國從去年與印度在洞朗地區的對峙中吸取了一些教訓。中國已經意識到解放軍需要改變其過時的物流和供應系統,適應複雜險峻的中印邊境地形。

對於任何軍隊來說,有效的供應鏈和後勤管理體系是贏得戰爭的關鍵因素,這些細微的問題在喜馬拉雅山脈或青藏高原——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區被放大,成為決定戰爭雙方勝負的重要一環。

儘管自動化和人工智能(AI)等信息技術在當今快節奏的戰爭中愈發重要,但先進技術能否適應環境惡劣的高原山地地形還需要實地試驗。中國已經先後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後勤保障演習,距離超過2000公里時間覆蓋多個季節,來驗證更先進的技術理念和實踐效果。

衛星圖顯示,中國在三條不同的線路上進行了完整的遠距離運輸試驗。第一次是在2017年7月洞朗對峙開始時,解放軍開展為期45天的實戰演習,確保大型武器裝備可以通過青藏鐵路和公路輕鬆進入青藏高原預設陣地(距離洞朗尚有一定距離,但可以遠程打擊印軍目標)。第二次是在2018年3月進行,專門測試降雪期間的運輸需求。解放軍動用100多輛大型卡車從成都出發,駛向林芝地區(林芝是中國應對藏南地區的主要出擊點)。第三次是2018年9月9日從喀什到阿里,解放軍對沿線道路和地形進行詳細偵察並制定了應急方案。

這三次試驗分別聚焦於中印邊境地區的中段、東段和西段,驗證了從不同方向的後方支援前線快速反應的能力。三條後勤路線分散良好,最大距離超過2000公里,幾乎全部集中於青藏高原。三條線路連接了主要城鎮可隨時獲得物資補給,覆蓋所有的沿線兵站。一旦有需要,解放軍可以在48小時內完成準備進入這些路線,運輸行程大約需要四到五天時間。最關鍵的是,與印度不同,解放軍三條保障路線處於嚴密安全保護狀態。印軍很難攔截這些源源不絕的後勤車隊,因為這些路線處於中國空軍的保護之下。


過去一年內,中國進行的三次後勤保障演習着眼戰爭要求,不僅補充了三條補給線的物資,還專門評估在這些路線上行駛的運輸車隊的燃料消耗,負載情況,夜間行進以及裝備維修情況。

印軍上校Vinayak Bhat稱,與印度進度緩慢的邊境道路修建計劃相比,中國在過去十年內利用這三條後勤保障路線為解放軍在高原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巨大支持。

這些運輸保障系統包含三大部分:火車站樞紐、汽車運輸團、沿線油料和彈藥庫。
青藏鐵路是這個系統的主軸,從格爾木到拉薩的重要站點都具備軍民兩用運輸能力,每個站點都建有大型裝備的裝載坡道,龍門吊和起重機。即使像那曲這樣的小型車站都可以同時卸載20多列火車。最新衛星情報顯示,中國在那曲停放了17列火車。中國正在以青藏鐵路為主軸向其他城市延伸出支線。拉薩車站已經發展成為具有三個獨立車站的大型鐵路樞紐。


從新疆喀什,到青海格爾木以及四川成都三個方向的大型城市,都有運輸團承擔向前線的保障任務。這三個團,每個團至少擁有300多輛卡車,是鐵路轉運的有效補充。

油料和彈藥庫,絕大多數陸空武器裝備都需要使用特製的燃料,油料。因此中國建設了眾多的油料(FOL)倉庫和彈藥庫來滿足這三條保障路線。彈藥庫在每條線都有,但大型油料倉庫只在鐵路沿線修建,另外兩條以公路線為主的運輸通道尚未修建。(原文結束)

易評君要說的是,從戰爭中學習戰爭是解放軍的優良傳統。2017年持續兩個月多的洞朗對峙是近年來中國與周邊國家重大軍事衝突之一,雖然最終中印兩國保持克制並實現關係緩和,但彌補對峙期間顯現的不足有助於提高實戰能力。

目前,中國在中印邊境地區不主動挑事,逐步擴大對前沿複雜地區的管控能力。其中重要一環就是逐步完善交通道路網絡,通過修建不同等級的道路將最前沿哨所與後方連接起來,增強快速反應能力。洞朗對峙之後,中國實現對該地區全年的常態化駐守,並修築直升機停機坪是一大進步。未來中國還需要加強高原地區的空中運輸能力。■

來源:易評天下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