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番五次找中國的茬 美國怎麼就越來越作?

雲石

在中國人民盡情享受國慶長假時,中美關係卻正在繼續惡化。9月30日,美國海軍迪凱特號驅逐艦駛入中國南海南薰礁和赤瓜礁12海里範圍內,中國海軍蘭州號導彈驅逐艦當即驅離。美軍太平洋艦隊發言人稱,中國軍艦一度接近到迪凱特號45碼內(約41.14米)的範圍,迫使迪凱特號採取技術動作以避免碰撞。


而在撞船風波尚未散盡之際,4號,美國副總統彭斯在華盛頓智庫哈德遜研究所就美國政府的對話政策發表長篇演說,對中國進行全方面抨擊,並重點污衊中國干預美國2018年中期選舉。

由副總統出面專門針對中國發表這樣的「檄文」式演說,這在1972年尼克松訪華後可以說是從未有過的。再加上鬧得沸沸揚揚的芯片門事件,短短几日內,中美之間發生的這種激烈碰撞,結合貿易戰大背景和美國對華戰略轉向的整體傾向,讓人不由得不擔心:中美博弈是否已經溢出經濟局限,正在滑向全方位對抗的深淵?

這些問題還確實有點複雜。這裡面既有特朗普基於自身政治利益所使用的伎倆,但也確實揭示了中美對抗正在不斷擴散升級的趨勢。如果控制不好,中美關係的確存在滑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可能。

首先說下彭斯發飆這件事。所謂中國操縱美國中期選舉,甚至希望藉此搞掉特朗普,這當然是無稽之談。且不說中國一向秉持一向不干涉它國內政的原則,就是真干預,以中國的實力,也干預不到美國這個全球霸主頭上。

至於彭斯暗示的說中國想搞掉特朗普,這更不可能。特朗普雖然對中國夠狠,但其實相較於奧巴馬 —— 希拉里那套加入TPP,組建反華聯盟的群毆玩法,特朗普這種跟全世界同時開戰的套路,相反還是最不壞的了。真把特朗普搞下去,換個民主黨的總統上來,重拾TPP反華聯盟,中國遇到的麻煩沒準比現在更大。所以,哪怕是從自身利益角度來看,中國也沒有利用中期選舉搞掉特朗普的動機——更別說能力。

搞清楚了這層邏輯,我們就不難發現,彭斯此言純屬信口雌黃。而其目的,在相當程度上,還是為了特朗普的中期選舉——畢竟時至今日,美國朝野已經在反華問題上,基本達成了思想共識。在多數人視中國為戰略競爭對手,中美貿易戰又激戰正酣的當下,編造中國想干預選舉、甚至做掉特朗普的謠言,反而有利於爭取選民的支持。這對即將面臨中期選舉這場生死戰的特朗普來說,是有利無害的。

但這並不是說彭斯這話就完全是為了選舉而炒作。就算是炒作,作為美國副總統,彭斯敢拿中美關係這個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來開噴造勢,這本身也反應了美國對華戰略的轉向,已經到了相當的程度 —— 沒到一定的份上,至少對副總統這種人物來說,他是不會輕易拿此事出來正面開噴的。

那麼,中美關係為何會快速轉向?除了根本層面,中國作為世界級地緣大國的全方位戰略崛起,被美國下意識的視作對自身全球霸權構成的威脅外;在現實層面,兩個領域的變化,也值得深究:

首先是經濟壓艙石功能的逐漸退化。中美同為世界級地緣大國,又分居太平洋東西兩側,人種、語言、文化、意識形態、政治制度皆大不相同 —— 許多甚至南轅北轍。這樣的格局,決定了中美之間天然存在結構性的矛盾。擱在以前,中國現實中貧弱,尚不足以對美構成威脅,甚至在冷戰後期,中國之於美國還有在東亞方向掣肘蘇聯的價值,所以中美當時衝突並不明顯。而隨着蘇聯解體、中國國力快速發展,這種建立在「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邏輯上的友好基礎已經不復存在,中美關係的良性狀態維持,就是只剩下經貿這一條紐帶。

單一紐帶的維持,這當然是有風險的,但這又是無可奈何之事。雖然中國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想方設法加深這種捆綁程度;但與此同時,中國綜合國力暴漲激發的美國危機意識同樣在遞增。尤其是當後者的加速度長期超過前者,這種平衡就會被打破,進而引發動蕩——而這正是近年來中美出現問題的原因。

而特朗普的上台,又使得這種局面得以加速。特朗普靠民粹上台,與從中國攫利的全球化資本素無瓜葛,甚至一定程度上還是政治對手。這種格局,導致特朗普並不像傳統的建制派那樣重視中美經貿關係 —— 不僅不重視,相反,他還更願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美經貿,來獲取自己擁躉的支持 —— 雖然懂行的人都知道,真把中美經貿關係毀了,絕對是雙輸。但普通民眾都是門外漢,它們並不明白內中門道。只要特朗普別一下子玩的太過火,而只是部分削弱,就不足以動搖自身經濟的實質根本,反而能爭取民眾好感。

隨着中美經貿壓艙石功能的削弱,美國在中美關係上的所受的束縛和顧忌相應降低,在中美對抗方面,其能所施展的手段和空間自然也就大大拓寬。

這是從美國內部來說的。而就外部來說,中國之於南海的經營,已經逐漸逼近了美國現階段所能承受的戰略底線。

美國作為一個西半球國家,其之全球霸權,其實是以海洋霸權為基礎構建的。所以海上統治權,是美國必須維護的國家戰略基石。而所謂的海上統治權,其最重要的就是對關鍵性海上戰略樞紐的控制 —— 比如巴拿馬運河,比如蘇伊士運河,又比如,馬六甲海峽。

在以前,美國對馬六甲海峽具有絕對的控制力 —— 東南亞以及澳大利亞,沒有誰有能力威脅到美國的這種統治力。但隨着中國開始經營南海,這種情況在逐漸發生了變化。中國這種世界級大國,一旦任其在南海站穩腳跟,勢必會對美國對馬六甲海峽的控制權構成直接威脅——考慮到中國的體量,現實國力以及地緣關係,至少在美國看來,中國在南海的坐大,很有可能讓其對馬六甲的控制走向終結。

也正因為如此,自打中國經營南海起,美國就激烈反對,並積極拉攏周邊國家,構建反華聯盟。只不過,一方面中國意志堅定,外交上也大行合縱;另一方面美國當時國力相對衰落,加上政策更迭,缺乏連貫性 —— 奧巴馬、希拉里的亞太再平衡戰略被特朗普上來後廢掉。致使過去幾年裡,美國不僅未能實質性的擋住中國的南海經營步伐,甚至以前的盟友,也變得有些三心二意。

這對美國來說是無法忍受的。隨着幾年的經營,中國在南海的戰略布局已經基本成型,再這麼放任下去,美國在該區域內有可能會陷入整體戰略被動。隨着局面越來越逼近這個臨界點,美國的出手慾望和狠勁自然也會隨之增加,中美圍繞南海的直接衝突也就越來越激烈,以至於爆發出險些撞船這樣的直接衝突。

總而言之,中美經濟壓艙石整體價值的相對降低,尤其是貿易戰導致的驟然下降,使得中美爆發衝突的空間較前些年大大拓展;而中美圍繞南海這個雙方共同核心利益區的博弈,也因為中國勢力的強勢滲入,而越來越逼近臨界點 —— 進而引發美國的強勢反彈。在這種情況下,中美博弈也從單純的經濟領域,逐漸出現外溢到政治、軍事層面的趨勢,顯露出全方位對抗的苗頭。

那麼,針對這種局面,中國又應該如何應對呢?

首先,要明確一點就是,中國從主觀上,應該避免全方位對抗的發生。雖然憤青的叫囂永遠具有最強蠱惑力,但政治是基於現實做決策的。現實就是,現在的中國,雖然已經穩坐全球第二大國寶座,但與美國相比,無論是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政治影響力,都還有相當距離。這種情況下,中美如果陷入全方位對抗,對中國來說是很被動,甚至是很不利的。

當然,避免全方位對抗,並不代表着就要向美國低頭認輸。畢竟中國的體量已經到了這個份上,美國真跟中國對抗,自己也會大大失血——美國作為全球霸主,他要面對的對手有很多,中國最多也就只能算是其中最強一個罷了,而並非唯一。真要跟中國不死不休,那就算最終把中國摁趴下去,美國自己也把血流幹了,到時候其他的諸如俄羅斯、歐洲、伊斯蘭、日本等等都會群雄並起,美國的全球霸權會衰落的更徹底。

所以,中國還是有與美國博弈的資本的。有機會通過一定的政治操作,緩和中美關係 —— 至少避免走向全方位對抗。

具體來說,在經貿關係方面,在原有的中美經貿紐帶,已經不足以對沖美國對華意識的增長,甚至還遭到特朗普嚴重削弱的情況下,通過進一步深化開放,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一批新的開放領域,給予美國乃至西方資本新的市場空間。通過這種方式,來一定程度上修復受損經貿紐帶,讓他們放緩對華對抗步伐。

其實這一點,中國已經在做了。自2018年11月1日起,降低1585個稅目的進口關稅。至此,我國關稅總水平將由上年的9.8%降至7.5%。這降出來的2.3個百分點,就是中短期內給予外部的利益擴張空間(當然,至於長期是不是,那就得看各自的本事了。要是中國相關產業在外部壓力倒逼下又提高了競爭力,那這些最後還是得回來)。

有步驟的層層釋放市場空間,這既在經濟上,可以給國內企業喘氣之機,讓他們不至於被一下子玩死,相反還能被市場倒逼,逐漸提高產品競爭力;同時在政治上,這種做法,也能夠為中國爭取更多的時間,延緩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對華戰略施壓的步伐。

當然,特朗普現在還沒有接受——畢竟他野心更大,想從中國手裡撈到更多。但這個世界也不是特朗普一個人所了算的。他想歸他想,能不能撈到,也得看自己有多少籌碼。而中國此舉,實際上是從美國內部,削弱鷹派的戰鬥意志,給予鴿派更多的內部博弈籌碼,從方向上看是正確的。只不過,由於雙方攻守底線還有一定距離,所以還需要繼續打一段時間,再根據自身情況做調整,最終形成平衡。

而在南海博弈方面,中國似乎也有必要想辦法判明美國在該領域的戰略底線,進而構建新的戰略平衡。

雖然這幾年中國在南海整體來說還是比較順,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中國現在別說整體實力了,哪怕是在南海方向,依然還是遜於美國的 —— 南海相關國家雖然較幾年前態度鬆動不少,但整體而言,現在依然傾向於美國多餘傾向中國;在軍事方面,雖然中國海軍這幾年下餃子,但無論是規模、科技含量、技戰術水平、實戰經驗,依然比美國還有很大一段距離;至於中美的國力對比,那就更不用說了。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當然可以憑藉自身實力和地緣關係,在南海進一步夯實根基,拓展實際影響力。但與此同時,也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 —— 至少在現階段,中國的南海經營,並不是以壓倒美國為目標的。中國當下所追求的,並不是取代美國在該區域的主導權;而是儘可能的增強自身的存在感,增加相對實力,縮小中美在該區域的影響力差距。

這是符合中美現階段實力對比的。雖然中國對南海的主權不容置疑,但政治從來都是憑實力說話。既然中國現在還不具備在該區域壓倒美國的實力,那這個階段,就沒有必要做出超越自身實力的冒進之舉 —— 比如力圖取代美國的主導地位,沒必要讓中美在該區域的衝突過於激化。

當然,不冒進,不代表着中國要退縮。畢竟從國力來說,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地緣關係方面中國大陸與南海又更加緊密;而且在現實中,中國這幾年已經取得了不少實質性突破。所以於情於理,中國都沒有退縮的道理。

只不過,在中美全方位對抗苗頭愈演愈烈,而中國又有必要努力避免的整體環境下,中國在南海的大規模經略,至少在一定階段內,已經不再具備足夠的戰略空間。這一階段,中國最合適的,就是判明美國的戰略底線,然後與其達成一個基於雙方整體實力對比和南海既有利益格局的戰略妥協。在此基礎上構建中美在南海全新階段性戰略平衡。通過這種方法,暫時化解雙方在南海越來越劍拔弩張的局面,以避免其之衝突引發中美全方面對抗的升級。至於未來,如果中國製造2025成功,中國綜合國力再上一台階,足以支撐進一步的地緣拓展,那南海經略自然就有了新的動力和底氣支撐,南海經略2.0版本,也就順理成章。

總而言之,國家的任何對外戰略,都必須建立在自身實力基礎上。無視實力增長而一味隱忍讓步,這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而罔顧實力基礎,而一味冒進,更是對歷史的犯罪!

就眼下形勢而言,美國整體還是遠在中國之上,基於此,一味冒進,力圖鬥爭擴大化,只會讓自己陷入困境。但是,中國的實力雖不足以戰勝美國,但還是能夠在守住根本既得利益的情況下,與美國達成雙方都認可的新戰略平衡。而正是這個確立新的戰略平衡,而不是想着壓倒美國,才是中國現階段最符合國情的選擇。

中國崛起,其路漫漫,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用力過猛,只能適得其反。步步為營,穩紮穩打,且行且珍惜,方是復興正道!■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