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來,一些論調甚囂塵上。既沒有出現增長停滯,又沒有出現明顯通脹的中國經濟,卻被扣上了「滯脹」的帽子;外資的進進出出本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卻偏偏有「外資撤離論」跑出來危言聳聽;中國宏觀杠杆率增速已經明顯放緩,卻有人預測下一輪危機將爆發在中國;某品牌榨菜利潤大幅增長、某網購平台「走紅」,竟成為了「消費降級」的「証據」;城軌交通、特高壓等項目審批陸續開閘重啟,基建工程密集開工建設,引發了市場對於中國經濟重回「投資刺激」老路的擔憂……
中國經濟,想說懂你不容易!如何在「滯脹論」、「外資撤離論」、「中國金融危機論」、「消費降級論」、「投資刺激論」中撥雲見日?《經濟日報》用五篇「中經觀點」帶你看懂中國經濟的5個真相!
「滯脹論」解讀不了中國經濟
「滯脹」,在經濟學上有著十分明確的理論含義。通常情況下,經濟增速變化,會對失業率和物價產生此消彼長的影響。一旦經濟「停擺」或增速下滑,失業率上升,若物價也出現不降反升的異常現象,就是「滯脹」。通俗地說,就是增長停滯與通脹並存。
那麼,當前中國經濟是否存在滯脹或疑似滯脹的現象呢?大體可從3個方面加以重點觀察:
首先,看增長是否停滯。中國連續12個季度經濟增速都穩定在6.7%至6.9%的中高速區間。儘管外部環境變數增加,但中國經濟自我適應能力和抵御外部風險能力並未因此受挫。
其次,看是否出現通貨膨脹。最新數據顯示,8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3%,處於合理預期之內,並未出現反常。與此同時,當前貨幣政策穩健中性,並不存在催生通脹的危險內因。
第三,看失業率是否高企。今年8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是5.0%,比上個月和上年同月均回落0.1個百分點,特別是25歲至59歲主要就業人群調查失業率是4.3%,比上月回落0.1個百分點。這說明,中國不僅就業形勢總體穩定,而且經濟運行基本態勢為持續擴大就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經濟增長質量也是比較好的。
綜上所述,當前的經濟增速、物價和就業指標,都清晰表明中國經濟並不存在滯脹或疑似滯脹現象,社會上的種種猜疑與擔憂可以休矣。
「外資撤離論」實屬危言聳聽
有關外資撤離中國的論調,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掀起輿論波浪。所謂的「外資撤離論」,無非是看到某個跨國公司把工廠搬出了中國,於是就下個定論,說外資大量撤離。
事實上,外資並未撤離中國,而是在不斷地有序進入中國。有商務部的最新統計數據為証:今年前8個月,中國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1331家,同比增長102.7%;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65億美元,同比增長6.1%。所謂的「外資撤離論」不攻自破。
就最近被拿來說事的某日資企業而言,該公司並沒有真正離開中國市場。面對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該公司一邊關閉蘇州工廠,一邊投資10億日元擴大上海工廠規模。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決定推動新一輪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把改革推向縱深。面對比以往更富吸引力的營商環境,眾多外資企業不斷釋放投資中國市場的積極信號。美國車企特斯拉宣布將在上海投資設廠,規劃年產50萬輛純電動整車;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計劃在廣東建立化學品生產基地,投資總額將達到100億美元;埃克森美孚公司宣布將出資100億美元在廣東建設大型獨資石化項目…… 可見,外商對華投資不僅熱情未減,而且信心更強,含金量更高。
「中國金融危機論」站不住腳
一些市場人士預測,下一輪危機正在醞釀當中,其中有人還將危機爆發地鎖定在中國。這種論調並不陌生。這一次,他們關注的焦點是中國的杠杆率。
過去一段時期,中國宏觀杠杆率增長較快是其發展階段性特徵所決定的。近年來,中國充分認識到了高杠杆的風險。一系列結構性去杠杆政策有序推進,包括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及結構性信貸政策、金融監管政策在內,一系列去杠杆政策協同出台、共同發力。
經過努力,中國宏觀杠杆率增速已經明顯放緩。2017年杠杆率增幅比2012年至2016年杠杆率年均增幅低10.9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杠杆率增幅比去年同期又收窄1.1個百分點。這顯示出中國結構性去杠杆穩步推進,金融風險防控成效初顯。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杠杆率高速上升的階段已經過去。各方普遍預測,中國的杠杆率將總體趨穩,並逐步有序降低。
「消費降級」說與事實不符
由於今年以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與往年同期相比明顯放緩,有人認為,這是「消費疲軟」和「消費降級」的表現;更有網友把某品牌榨菜利潤大幅增長、某網購平台「走紅」作為「消費降級」”的「証據」。
其實,所謂「消費疲軟」和「消費降級」的論調,是與當前事實和走向預測不相符的。
從長期來看,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商品和服務供給體繫逐步升級,消費結構必然相應改善,消費升級是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國際經驗表明,在解決溫飽問題後,城鄉居民一般會從基本的吃穿消費向發展和享受型消費傾斜。
拿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來說,吃穿用等傳統消費加快提質升級,各地超高清電視、智能手機、智慧家居用品、綠色家裝材料、汽車等升級類商品銷售紅火;新興消費亮點紛呈,旅游、看電影、觀演出、逛博物館、泡圖書館等逐漸成為節日消費新時尚。這些變化既是消費升級的縮影,也是駁斥「消費降級」論調的最有說服力的証據。
由此可見,把個別商品的熱銷作為判斷消費降級或升級的依據,是不科學、不嚴謹的。消費變化反映的是總體消費水平和發展趨勢,不是通過研究個別商品銷售狀況就能得出結論的。
穩投資並非重回「投資刺激」老路
近來,一度暫停的城軌交通、特高壓等項目審批陸續開閘重啟,一大批基建工程密集開工建設,引發了市場對於中國經濟重回「投資刺激」老路的擔憂,甚至有聲音認為此舉或將使堅持多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功虧一簣。
投資本身並非「洪水猛獸”,「投資刺激論」所擔憂的,實際上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對於投資拉動增長路徑的依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之所以能波瀾不驚並平穩前行,投資功不可沒。但不能忽視的是,頻繁的投資行為也帶來了產能過剩、高杠杆、高債務等風險,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眾對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信心。
基於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穩中有變、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的判斷,黨中央、國務院提出把穩投資作為推動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舉措之一,強調既不過度依賴投資,也不能不要投資,著力聚焦補短板擴大有效投資,從短期看有利於熨平經濟周期波動、抵御外部因素衝擊,從長期看將對中國經濟穩定增長形成有效支撐。
需要指出的是,單純依靠政府投資是無法實現穩投資這一目標的,需要突出重點、分類施策。對於政府投資而言,要在加強規范管理的同時,不斷提高投資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發揮其對穩投資的引導帶動作用;對於社會投資而言,則要進一步明晰政府與市場的邊界,營造有利於社會投資的發展環境,充分調動社會投資者的積極性,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
來源:《經濟日報》(平言、徐惠喜、陳果靜、林火燦、顧陽)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