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訪華——中日為什麼選在這時「握手言和」?

雲石

10月25日至27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此訪也是日本首相時隔7年來的首次正式訪華。


眾所周知,此輪中日關係之交惡,始於2012年日方打破傳統默契,推動釣魚島國有化。以此為契,中日在政治乃至軍事層面,開啟了多番較量。

搞清楚了矛盾的導火索,我們就發現,這一輪中日政治交惡,本來就是日本主動挑起來的,中國只是被動的應戰而已。從主觀層面來看,中國其實並沒有現在去收拾日本的慾望。

這也是符合邏輯的。畢竟中國的地緣實力遠在日本之上,經濟發展的整體態勢也好過老氣橫秋的日本,所以現在的中國根本犯不着去跟日本扳什麼手腕,拖的越久,中日實力對比越懸殊,屆時再來解決釣魚島問題,乃至對中日關係重新定位,對中國明顯更加有利。

當然,雖然中國不想招惹日本,但也不能被它蹬鼻子上臉。既然日本主動挑起了事兒,並想以此為契壓制中國,那中國當然也只能奉陪。這就有了過去幾年中日在國際政治層面的刀光劍影。

而幾年下來,形勢已經趨於穩定。就釣魚島方面而言,已經在事實層面形成了新平衡——即中國海警定期巡航,但不登島。

既然格局已趨於穩定,日本現在也沒有什麼進一步挑事的想法,佔據時間優勢的中國當然也犯不着現在就去搞什麼新突破。圍繞釣魚島的中日爭端,實際上已經又折回到了擱置狀態——而這種狀態,一開始就是中國所樂見的。

至於國際層面的博弈,安倍曾經提出的所謂「自由與繁榮之弧」雷聲大雨點小,並沒有成氣候;雖然日本依然在一些領域跟中國博弈,但都是小打小鬧,扮演的也只是美國跟班角色,沒有挑頭。雖然這種狀態依然不招中國喜歡,但也沒有嚴重到對中日交往構成重大負面影響,所以也不至於讓中國對日本完全拒之門外。

從上述角度來看,直到行至當下,過去曾影響中日政治關係的那些主要因素,在現在已經在相當程度上消解。

當然,說是消解,有可能也只是暫時性的,畢竟日本對中國崛起的恐懼和戒備可以說是根深蒂固,它未必能完全放棄對中國的敵視。

但對中國來說,就算日本的反華意識不可能完全清除,但除非形勢所需(比如釣魚島事件),其實沒必要對日本太過針對。

為什麼這麼說?答案很簡單。矛盾有主次之分。從現實角度來看,中國崛起過程中,面對的最大威脅和挑戰來自美國,日本本身並不具備抗衡中國的實力;而且以中國的地緣實力和中日緊密地緣關係,未來隨着中國國力的發展,收服日本可以說是水到渠成的事。

基於這種趨勢和格局,無論日本內心深處對中國有多少敵意,但只要它現實中不跳出來鬧事,中國完全可以正常對待,犯不着把寶貴的資源耗費在這個壓根就不夠格的對手身上。

總而言之一句話,在過去。當下乃至未來一定歷史時期內,中國對日本的態度一直是很明確的,只要日本不主動跟中國挑事,中國就不會去收拾它。現在安倍既然已經不想像以前那般挑事了,那中國從利益出發,當然也樂得以和為貴。

這是從對日戰略角度來說的。而從當下國際形勢來說,中國也有與日本緩和關係的理由。現在中美貿易戰熱火朝天,此外特朗普還大興連橫,對其他各國威逼利誘,試圖將他們拉近自己主導的反華經貿聯盟當中。

其實,要說反華,很多國家主觀上還是樂意的——尤其是日本,當初為了搞成TPP可謂不竭餘力。

但特朗普版反華聯盟的吃相實在太難看。既要大家一起孤立中國,又不彌補他們因此蒙受的損失——不僅不彌補,甚至與此同時,還要逼他們向美國割肉。

這種玩法,實在讓人受不了。對日本這種國家來說,反華它或許十分樂意,但如果反華的同時,讓自己成為棒槌,甚至去陪葬,那就萬萬不能了——而特朗普的這種搞法,橫看豎看,都是要拿日本去墊背。

所以安倍這才想着積極改善對華關係,以強化中日合作為籌碼,反制來自特朗普的施壓,逼其對日本豁免;就算特朗普依然堅持不豁免,而對日本揮起制裁大棒,日本也可以從中國賺到一部分收益,對沖受美製裁的影響。

而對中國來說,雖然明知安倍是在利用自己,但它也樂得被利用。因為利用都是互相的,日本在中國的同時,中國也可以利用日本。

眼下中美貿易戰激戰正酣,未來還有個特朗普版反華經貿聯盟正在路上,這時候如果能讓作為世界第三經濟大國的日本心猿意馬,這對中國應對美國經貿威脅都是極為有利的。而且中日關係回暖過程中,兩國經濟合作程度提升(比如中日重啟貨幣互換、正式簽署AEO互認安排。乃至於中日韓自貿協定破冰等等),也是構築中日共同利益,加深中日在經濟層面的捆綁。這種捆綁程度的加深,自然會反向增強安倍與特朗普較勁的底氣。如果最終能誘使日本拒絕特朗普的施壓那是最好不過,就算不能,與中國的深度合作,以及中國的些許讓利,也會讓安倍在應對特朗普壓力時堅持的更久些,做出的保留更多些——這樣就能為中國爭取到更多的時間和空間。

總而言之,特朗普對全球吃干抹凈的扒皮玩法,激化了美日在經貿領域的衝突。導致日本雖然主觀上曾支持對中國的孤立和制裁,卻不想被淪為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的棒槌。這種情況下,中日審時度勢,以抗衡特朗普為紐帶,構築起了中日共同利益基礎。這就有了這次中日關係的回暖。

當然,我們也得承認,這種共同利益基礎並不完全牢固的。如果特朗普下台,或者特朗普戰略調整,不再吃乾抹凈,那這條維繫中日關係的紐帶就會破損乃至消失。鑒於美國遏制中國的戰略決心中短期內不可能改變,屆時美國肯定會還一種方式,來繼續對華經貿壓制——而這個方式十有八九就是TPP。而到那個時候,保不準日本就有可能改變立場,中日又會回到博弈對抗的角度上來。

不過,就算存在這種可能,這也不代表着現在的對日合作就沒有價值。就算反華經貿聯盟依然會來,但早來和遲來,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對中國來說,反華經貿聯盟晚來一天,它的經濟實力就會多增長一分,產業升級的完成度就會提高一點,一帶一路的威力和成效就會更顯現一些——綜合來說,中國屆時應對美系經貿制裁時,底氣就會更加充足。

所以,哪怕日本將來真的有可能反戈相向,但只要它現在能夠扛下去,把美國的對華經貿聯盟攪亂或推遲些時日,這對中國來說依然是十分有利的。至於將來,即便TPP死灰復燃,日本與美國在經貿領域重新合流,但那時的中國,實力和底氣都大有增強,再應對起來,相對就會容易很多。

這就是中國願意改善與日本關係的邏輯所在。從歷史角度看,日本不配為中國對手,中國現在犯不着主動對其打擊;而從中美博弈的態勢來看,現在的日本,具有籠絡和利用的價值。這種情況下,安倍首相也就從昔日的討嫌鬼,搖身一變,成為了北京的座上賓。■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