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下午,當代著名武俠小說作者金庸(查良鏞)在香港養和醫院去世,享年94歲。金庸創作了當代諸多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包括《神鵰俠侶》、《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鹿鼎記》等。他的去世,意味着一個時代正在慢慢遠離我們,一些傳說級的人物,終於成了傳說中的人物。
其實在18年以前,金庸已「被去世」過很多次!當事人金庸還曾發出呼籲,要求自媒體發言不要隨隨便便發布未經證實的消息。而如今當事人作古,讓人唏噓不已。在如今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金庸先生去世絕對是一個大新聞。要知道有一種說法叫做「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
由1955年到1972年,金庸創作了一共15部武俠小說。金庸本人曾將14部武俠經典作品的字首,串成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即《書劍恩仇錄》 (1956)、《碧血劍》 (1956)、《射鵰英雄傳》 (1959)、 《雪山飛狐》 (1959)、《神鵰俠侶》 (1961)、《飛狐外傳》(1961)、《白馬嘯西風》(1961)、《鴛鴦刀》(1961)、《倚天屠龍記》(1963)、《連城訣》(1963)、《天龍八部》(1966)、《俠客行》(1967)、《笑傲江湖》(1969) 及《鹿鼎記》(1972)。
金庸的作品屢次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等,同樣成為影視界的經典。金庸作品中被翻拍最多次的就是《射鵰英雄傳》,也是他第一部小說被翻拍成電視劇,多達10次,其次是《神鵰俠侶》。而也有遊戲以金庸的武俠小說為本創作,其中最著名的是《金庸群俠傳》,首發於1996年,推出後大受歡迎。
金庸生平
1924 年,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寧名門望族査家,是家族第二十二代孫。海寧查家是個「以文為業,書香傳家」的家族,明清時期前後出了22個進士,康熙年間更是創造了「一門十進士,叔侄五翰林」的科舉神話。不過到了雍正年間,金庸先祖、時任江西鄉試正考官的查嗣庭捲入震驚朝野的文字獄案,查嗣庭不僅遭戮屍梟首,親族、弟子多人也受株連。
隨後,詩書傳家的查家又通過科舉考試崛起,家族中出的最後一名進士是在光緒十二年,考取者是金庸的祖父。
到了近現代,查氏家族依然文星璀璨。翻譯家穆旦是金庸的堂哥,他還有一位表哥是著名詩人徐志摩。不過金庸似乎對徐志摩的風流倜儻頗為不滿,武俠小說中出現的諸如表哥慕容復等形象都比較負面。此外,金庸的堂姐查良敏嫁了瓊瑤的三舅袁行雲,錢學森的岳父、保定軍校校長蔣百里的原配夫人查品珍和金庸是同宗姑侄。
金庸唯一一次獨自坐在一張大桌子上吃酒席,是在一次葬禮上。那是1932年的初冬,去世的是舅舅徐申如的兒子徐志摩,他在散文集裡記錄的這一幕,發生在金庸的出生地,杭州城邊的海寧袁花鎮。
兩個穿白袍的男僕在旁斟酒盛飯。那時他才九歲,不會喝酒,只做樣子假裝喝半口酒,男僕馬上把酒杯斟滿。他不好意思多吃菜肴,只做做樣子就告辭。回家的路上,他沿着河道乘着舅舅家的大船離開,船夫和男僕相伴左右。
金庸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本來的理想是做外交官,於 1944 年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後來退學。1948年,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畢業後受聘於上海《大公報》,任國際新聞編輯。1948年《大公報》香港版復刊,急需翻譯人員,查良鏞被報館調派往香港,其後調任《新晚報》副刊編輯,與梁羽生做了同事。
金庸的武俠小說寫作始於1955年,是32歲的查良庸進入香港《大公報》工作的第七年, 當時他在《大公報》上與梁羽生、陳凡開設《三劍樓隨筆》專欄。
一天,副刊《新晚報》的時任主編羅孚找他,說梁羽生的《草莽龍蛇傳》快連載完了,還沒有想好下一部寫什麼,「小查,只有你頂上了。」
作為梁羽生的粉絲,每期小說他都看,可自己從未寫過。發稿的日子到了,編輯派一個老工友上門,到他家裡等稿子,並催他當夜九點無論如何要寫出一千字,否則第二天報上就有一塊空白。他看着老工友,來了靈感,就從塞外古道上一個老者寫起:「年近六十,鬚眉皆白,可是神光內蘊,精神充沛」。
這就是小說《書劍恩仇錄》的開頭,也是金庸武俠神話的開始。故事裡,故鄉的海寧潮如萬馬奔騰滾滾而來,陳家洛的着風度翩翩讓人彷彿看見了徐志摩,而陳母親「徐惠祿」的名字和金庸母親「徐祿」只差一字,乾隆撲朔迷離的身世也來自幼時鄉親七嘴八舌的傳說。
署名時,他把名字最後的一個「鏞」字一分為二,寫上「金庸」。自此,金庸橫空出世。
和鄧麗君的歌聲一樣,金庸的武俠小說真正堪稱家喻戶曉,被認為「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俠小說」。有人評價說,金庸繼承了古典武俠技擊小說的寫作傳統,又在現代的閱讀氛圍中對這一傳統進行了空前的技法與思想革命,開創了「新派武俠」的風格。60年來,其作品在風靡了全球華人世界的同時,也使中國特有的武俠小說創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在《笑傲江湖》的後記中,金庸的一段話可以作為他對自己武俠小說生涯的總結:「影射性的小說並無多大意義,政治情況很快就會改變,只有刻畫人性,才有較長期的價值。」
1959年,金庸以賺來的稿費積蓄8萬元和昔日同學沈寶新一起創辦了《明報》,以「明」名報,有明辯是非及光明正大之意。
金庸撰寫社會評論20餘年,以「左手寫社評,右手寫小說」廣為人知,與古龍、梁羽生合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劍客」。
金庸回憶初創《明報》時壓力很大,每天一睜眼,就欠兩千字的稿子,小說和社論各佔一半。
每天晚上約10點到11點,排字房副領班翁榮芝來敲門,大喊「你的『腸粉』搞掂未 ?」,這時,金庸才開始下筆,寫社評。稿件到排字房被剪成一小段一小段,就像剪腸粉,因此被叫做「腸粉」。
「我的寫稿速度是很慢的。一字一句都斟酌,所以一千多字的稿,往往是改了又改,起碼花兩個鐘頭。」人們如痴如醉追看的小說,對他來說,「只是一種副業」。他的主業是辦報紙,「報紙要吸引讀者,那麼我寫點小說就增加點讀者。」
當時《明報》每天發行不到六千份,報社也經常發不出工資。一位老職員回憶:「查先生那時候真的很慘,下午工作倦了,叫一杯咖啡,也是和查太兩個人喝。」
離開編輯部時,通常已經是凌晨兩三點。從中環到的尖沙咀的「天星小輪」渡船早已停航,只好乘另一種「電船仔」,要等齊六個人才能開船。如果即到即開,包租費要三元。「他們夫婦寧願挨着深夜涼颼颼的風等待,也不願包船過海。」
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明報》的讀者並不知道,寫武俠小說的「金庸」和寫社論的「查良鏞」是一個人。
33年間,金庸親筆撰寫了社評七千多篇。上世紀60年代政治動蕩,主打武俠小說的《明報》嚴肅起來,金庸在社評中提出「公正與善良」的辦報理想,不再提「美麗、活潑」。他持續在公眾面前發聲,有人甚至放話:要消滅五個香港人,排名第二的就是金庸。他上了暗殺的黑名單,一度出國逃難。
1992年2月,《明報》準備轉移股權。在眾多人選中,他選擇了出價不是最高的于品海。除了繼承報業和商業因素之外,他也在公開場合承認,33歲的于品海,眉宇間確有幾分神似在美國留學期間自殺身亡的兒子查傳俠,「潛意識裡覺得他親近吧」。
三次婚姻
金庸一生經歷過三次婚姻一個暗戀。
第一任妻子杜冶芬是演員杜冶秋的姐姐,與他在1948年於上海結婚,之後和他一起移居香港,後在1950年代離婚。
第二任妻子是記者朱玫。他們1956年在香港結婚,之後育有二子二女。70年代,二人婚姻出現問題,查良鏞的長子查傳俠在1976年自殺,年僅19歲。查良鏞後來曾回憶說:「我記得接到大兒子在美國過世的消息後,好灰心,好難過;但那天還要繼續在報館寫社評,一面寫就一面流淚,一直都很傷心,還是要寫。」
據《大公報》報道,在第二次婚姻臨近尾聲時,查良鏞結識了當時年僅16歲的侍應林樂怡,後來二人在70年代完婚,直至終老。
最讓金庸魂牽夢繞的莫過於當時是大明星的夏夢女士。金庸是在他第二次婚姻之前邂逅了夏夢,當時光彩照人的夏夢讓金庸心動不已。為了能有機會見到夏夢,他專門去了長城影視公司做編劇。而那正是夏夢工作的地方。為了讓心目中的佳人注意到自己,他在工作上非常的認真。只可惜夏夢當時早已名花有主,金庸雖是握着筆桿的「武林盟主」,但在現實世界里,他也只能選擇放棄。
中國上下五千年最有錢文人
除了作品廣為流傳,金庸也堪稱最有「財商」的作家。 和金庸並列「香港四大才子」的多年老友、著名科幻小說家倪匡曾爆料說,金庸是中國上下五千年最有錢的文人。
金庸早期的收入主要靠在報紙上連載小說賺取稿費。在他封筆後,陸續開始將小說整理成冊出版,版稅成為一筆巨大財富。
早期的版稅收入雖難以查據,但金庸小說經久不衰,歷經三、四十年仍在不斷再版發行。2010年,金庸小說在內地重新結集出版,金庸版稅收入350萬元;2016年,第十屆作家榜上,金庸名列17位,版稅收入為850萬元。
2016年距離金庸封筆已過去了整整44年,還能賺取高達850萬元的版稅,「上下五千年最有錢的文人」的吸金能力可見一斑。
據不完全估計,金庸小說全球發行量已經超過了3億冊,翻拍或者跟他作品有關的電影電視粗略統計也已經超過100多部,可謂小說界「中國第一 IP 」。在自媒體時代,但凡與金庸相關的話題同樣吸睛。此外,金庸一手創辦的《明報》至今依然是香港有影響力的媒體。1959年《明報》創辦時,資本僅10萬元港幣。到《明報》1991年股票上市時,其市值已達8億7千萬港幣,金庸獨佔六成。1992年,《明報》的年利潤達到一億港幣。
香港《資本》雜誌評出「90年代香港華人億萬富豪榜」,金庸以12億資產列第64位。■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