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不是人情的「人情」,心裡知道怎麼回事,只是說穿了挺尷尬。國際政治關係中也有這種「順水人情」,有的國家明明失去了主動權,還非要裝出一副宅心仁厚,寬宏大量的樣子,以示自己牢牢掌控着局勢。
8月7日美國實施第一輪對伊制裁後(金融領域),就揚言要在11月4日進行第二輪制裁,10月初,在多方反對下,白宮口氣放軟,特朗普出現猶豫,他的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卻仍然把話說得很強硬:
美國的目標是將伊朗能源出口歸零,並不會對任何與伊朗交易的國家存在豁免條款。但這只是計劃,不一定會實施。
所謂「終極制裁」有兩個核心目標:
一,將伊朗能源出口歸零。
二,不豁免任何國家。
實現不了這兩個目標,美國又何必制裁?就像發射衛星一樣,如果明知無法送到預定軌道,不如放棄。但為了中期選舉的政治需要,美國還是放了顆「大衛星」。
11月5日,美國正式啟動對伊朗「終極制裁」,同時國務卿蓬佩奧公布了暫時免受次級制裁的8個伊朗原油進口國家和地區:
中國(含港澳台地區)、印度、意大利、希臘、日本、韓國和土耳其。
至於為什麼是這七國?美國沒有解釋,不妨一個個分析一下:
- 意大利,二五仔本色不變,還經常站錯隊。
- 希臘,雖然在破產邊緣掙扎,但北約經費繳得很足,跟德國老是抬扛。
- 土耳其,杠精,北約主要軍事力量,卻非歐盟成員,美國不希望它徹底決裂。
- 日本,9月份開始停止採購伊朗石油,並放棄一些油田合同,但提醒美國,日本的損失是中國的收益。
- 韓國,完全配合美國,9月25日,伊朗石油部長贊加內就表示,韓國是唯一一個將石油購買量歸零的國家。
- 印度:求了美國六個月,希望能放他一馬。這次,也只有它在公開感謝美國豁免。
- 中國,據說11月份中石化,中石油都沒有下訂單。
但在7,8,9,10月中國加大了對伊朗石油進口量。另外,中國又是《伊朗核協議》當事國之一,跟英法德俄是同一陣線。
如果美國堅持制裁中國與伊朗的石油貿易,那麼中國將繼續購買伊朗石油。美國與其讓目標完全落空,不如順水推舟,做個人情,保住自己的臉面,而且中美還要為緩和關稅摩擦創造條件。
至於說美國是為了分裂中國與歐俄,倒是想多了,這個問題核心在於《伊朗核協議》,而不是制裁誰或不制裁誰?
不「豁免」法德為首的歐盟,原因是如果美國豁免它們,那麼,整個制裁就成了徹底的笑話,連虛晃一槍的槍都沒有了。
從經濟上來說,韓國,日本損失利益最大,它們配合得太早太積極,從政治上來說,英國損失最大,一邊因為脫歐跟德法鬧矛盾,一邊卻沒有得到美國的照顧。
「豁免名單」,美國唱了一出《空城計》,而且荒腔走板,唯一作用便是在11,12月期間,讓伊朗處於最大壓力之下,逼它同意讓《伊朗核協議》升級為美國想要的2.0版。
雖然我們吃瓜群眾高度不夠,但也可以站在沙發上,提升點高度看一看問題。
《伊朗核協議》
協議何去何從?是美國與五大國所有矛盾導火索,與之相比,「豁免名單」只是一次外交遊戲,比如中國,前四個月加大了進口量,後面停一停,總體上基本沒有什麼影響。
《伊朗核協議》起因是伊朗核問題,由於擔心美國或伊朗做出極端舉動。2006年中俄法德英介入,歷時九年艱難斡旋,終於在2015年7月20日,達成《伊朗核協議》,並在安理會上通過。
伊朗核問題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伊朗沒有擁有核武器權利。
1992年五大國都加入了《核不擴散條約》,這意味着其它想獲得核武器的國家將受到聯合國安理會懲罰,罪名是違反了聯合國憲章第七條–威脅人類和平。
說白了這是一個特權條約,但得到了絕大多數國家的遵守。
對美俄來說,加入條約,意味着合法保持互相摧毀對方的權利。
對英法來說,是保持大國地位的手段(它們本來就有美國的核保護傘)
對中國來說,是獲得合法核威懾的單獨權利。
條約對其它國家來說,是不公平,為什麼大家要遵守?要知道,這個世上擁有製造核武器和運載工具能力的國家有不少。
一,核門檻國家,往往得到美俄某一方的核保護,如烏克蘭,日本,韓國,南非(它已經不是了)。
二,《核不擴散條約》有允許退出機制(前提三個月通知,後果自負)。
這就是朝鮮反覆進出,卻並非毀約的原因,但後果很嚴重。
《核不擴散條約》之外,存在着一個灰色地帶,有的國家認為自己面臨著重大安全危機,得到不大國核保護傘,企圖非法擁核:
印度,它視中國和巴基斯坦為戰略安全隱患。
巴基斯坦,一旦印度擁核,它必須擁核。
以色列,四周全部是敵人,而且美國在肯尼迪政府之前拒絕向它提供核保護。
朝鮮,直接面臨美國的軍事威脅。
因為美國的雙重標準,這些非法擁核者,遭遇的制裁力度完全不同。
伊朗是這個灰色地帶中的特殊國家,特殊在於它跟美國的關係,以前是盟友,後來是仇家。
伊朗在兩伊戰爭期間就尋求發展核武器,因為薩達姆也在這麼幹,由於跟美國關係惡劣,伊朗在克林頓時代開始被美國列為「邪惡國家」,擁核根本不可能被允許。
然而,作為《核不擴散條約》成員國,伊朗擁有合法開發民用核能的權利,它認為提煉濃縮鈾是主權範圍之內的事情。
美國和歐洲對伊朗實施了石油禁運政策,到了2002年,歐洲石油巨頭承受不了制裁損失,便與德黑蘭簽訂貿易合同,同時,伊朗將核電站(布什爾)建設與俄羅斯合作(監督)。
這樣,伊朗得到了外匯,又讓民用核設施處於國際監管之下(由俄羅斯來完成,避免遭受美國的羞辱)。
美國忙着打伊拉克,無法跟歐洲開撕,美歐矛盾從此就沒有停止過。
所以說,擔心美國用「豁免名單」離間中歐關係,只是想當然,中國並不是美歐矛盾的製造者。
小布殊仍然將伊朗列為「邪惡軸心」時,歐盟輪值主席國西班牙的外交大臣皮克卻代表歐洲與伊朗談判,打算建立全面貿易關係。
英法在外交辭令上跟隨美國,要求伊朗停止濃縮鈾計劃,但暗地裡「真香」。
德國比較直接,連宣傳也不配合美國,它只是勸美伊緩和關係,讓核問題交給國際原子能機構監督。
國際原子能機構主席巴拉迪在對伊朗核設施全面檢查之後,指出美國提供的納坦茲核設施和阿拉克重水反應堆製造核武「證據」全部不實。
安理會上,中國,俄羅斯,英國,法國都同意採納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證詞,使得美國與歐州在伊朗核問題上的矛盾再次升級。
對美國來說,它在中東的兩個戰略支柱–沙特和以色列,全部視伊朗為敵人,如果讓伊朗得到正常貿易機會,那麼有助伊朗經濟發展,國力提升。從整個中東戰略考慮,美國必須找到任何制裁伊朗的借口。
對於中歐,還有德國,日本等國來說,與伊朗的能源交易如果被人為切斷,將提高它們的經濟代價,甚至產生能源安全風險。
對於伊朗來說,它可以接受有國際監督的民用核開發,以此來獲得貿易機會。
決定權在美國手裡,在國際社會強烈的談判要求下,2006年中俄英法德加入了伊朗核問題談判。
奧巴馬上台後,改變了小布殊與歐洲,與國際原子能機構作對的政策,同意開展6+1談判。
美國情報機關完全清楚伊朗在2003年就放棄了核武器計劃,這是美國同意達成《伊朗核協議》的前提。
這份協議皆大歡喜,中國,歐洲得到了石油利益(價廉物美),俄羅斯加深與伊朗的戰略同盟關係(地緣政治),美國維護了歐洲利益,得到了政治回報。
受到損失的只有以色列和沙特,以及某些美國石油巨頭。
總的來看,協議可以接受,尤其是歐洲覺得找不出一份更好的協議。
特朗普的毀約
2017年10月,特朗普揚言要退出《伊朗核協議》,不但不會按照協議計劃逐步取消對伊朗制裁,反而一口咬定伊朗違反了協議,在暗中開發核武器。
美國的判斷取代了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檢查結果,是黑是白?不再根據客觀事實,只要美國一句話就可以判定,所謂證據永遠是以色列摩薩德「偷」來的資料。
中國,俄羅斯反應並不激烈,倒是歐洲坐不住了,2017年10月中旬,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默克爾、英國首相特雷莎·梅發表聯合聲明,反對美國對《伊朗核協議》的做法,三國要保護他們的共同利益。
然後,中國外交部聲明希望伊核全面協議能繼續得到執行。
俄羅斯警告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將使地區局勢惡化。
紅臉,白臉,黑臉一起上,偏偏遇上特朗普這個死皮賴臉,他偏要一意孤行,冒天下之大不韙。
特朗普身邊的強硬派理由有四點:
一,伊朗是合圍俄羅斯,遏制中國的最大一個中東堡壘。
二,敘利亞久攻不下,形勢逆轉,伊朗,黎巴嫩的志願軍功不可沒。
三,什葉派之弧在中東形成,將嚴重威脅美國在伊拉克以及幼發拉底河地區的利益。
四,伊朗並不願意將石油一直置於美元–石油–華爾街體系之下。
特朗普更願意通過撕毀《伊朗核協議》這種直接粗暴手段來逼伊朗重啟核武計劃,只要伊朗這麼做了,那麼中俄英法德都沒有理由再去維護協議。
冒着伊朗鋌而走險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的風險,美國也要試一試,畢竟伊朗不是沒有機會暴發內亂。
實施終極制裁,讓能源出口歸零,切斷伊朗經濟命脈,真正目標是顛覆伊朗政權。可惜美國現在做不到了,實力在下降。
歐洲在8月份美國啟動第一輪制裁時,就馬上給了伊朗1800萬歐元援助,跟美國對着乾的態度十分明確。一旦有企業被美國制裁,歐盟將給予補貼。
而且建立了歐洲與伊朗特殊結算通道,在一點上英法德三國利益是一致的。
如果歐洲跟着美國制裁伊朗會如何?不但失去石油利益,而且在伊朗崩潰(戰爭,內亂)後,更多的難民將讓歐洲陷入政治危機。
更可怕的是,霍爾木茲海峽只要被封鎖三個月以上,對工業國來說,都是一場災難。
所謂「伊核問題」,是美國輿論硬生生炒作起來的。再看看平壤,美國現在是笑臉相迎,為什麼特朗普會有兩副面孔?僅僅是平壤的核力量?當然不是。
那你以為歐洲就好欺負,是軟柿子?歐盟是被激怒了,歐盟委員會發言人斯希納斯下午說:
歐盟認為沒有必要修改伊核協議,並且仍然堅決執行該協議。
他還提醒美國:伊朗沒有違反協議,國際原子能機構連續12次對此予以了確認。
總體上來說,美國這次「終極制裁」,還是比較理智(慫)的,沒有把局勢推向極端化,背後是大國博弈的結果。
歐盟是很火大,但美歐矛盾,可以關起門來解決,利益平衡了,自然還是塑料結拜兄弟。
只是中國被「豁免」這話,蓬佩奧怎麼說得出口?我還豁免你繼續擔任國務卿呢。白紙黑字的條約簽了,非得折騰個沒完,契約精神呢?
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