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球政治經濟發展跌宕起伏。美國在經貿和外交領域的單邊主義傾向日益增強,重構全球貿易規則,更多青睞雙邊框架的趨勢日益明顯。
在此大背景下,中美貿易摩擦呈現長期化趨勢,土耳其等新興經濟體也經受一輪資本外逃,貨幣貶值,增長下滑的嚴峻考驗。
再放眼國內,站在2018年11月份。
- 房價在下跌;
- 股市在下跌;
- 企業利潤在下跌;
- 持有房產的人在虧錢,開發商在虧錢;(相對來說)
- 上市公司在虧錢,企業家在虧錢;(相對來說)
- 貿易摩擦之下,出口下滑,企業在虧錢;(相對來說)
- 民營企業達到數年以來最難的時候;
- 開發商也達到數年以來最難的時候。
帶着對未來中國乃至全球經濟走勢的困惑和疑問,我去聆聽了《財經》年會2019。
每年的《財經》年會匯聚國內外政商學界精英,深入分析全球熱點。
今年的年會主要是全面展望2019年全球及中國經濟、政治、社會、科技新趨勢,共同尋求中國與全球發展新動力。
話不多說,直接拋乾貨,我聽到諸多金融界精英討論的也是各位關心的問題。
1、美元走勢預測
關於美元走勢的預測,這次年會邀請的是美聯儲前主席耶倫。
她的預判是:預計在明年,美聯儲會再次加息3到4次。
不過,緊縮政策的實際步伐,將取決於通脹和勞動力市場是否會按照當前的預期發展。
首先,她肯定了美國的宏觀經濟表現。美國的失業率為3.7%,降至50年以來的新低,甚至要低於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大多數委員所認定的「充分就業」情況下的失業率。
在經歷了9年的擴張之後,工作崗位依然保持着平均約20萬/月的增幅。
通脹率連續近6年低於美聯儲2%的目標值,但這一數字出現了增長,如今似乎在接近美聯儲2%目標值的位置徘徊。
美國經濟的強勢增長為全球經濟提供了支撐。
雖然美國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一片大好,但耶倫還是提出了幾個下行風險:
1、潛在的美國經濟下行
美國經濟在目前並沒有出現嚴重的失衡。家庭負債出現了大幅下滑,信貸增長一直維持在較為溫和的水平。
銀行系統的資本充足率和流動性遠好於危機前。金融行業的槓桿也大幅低於危機前水平。
但非金融企業債務在經濟增長緩慢、利率高企的時期可能會出現問題。
美國經濟的高增長源於特朗普強勁的刺激政策,但美國的潛在經濟增長還是2%,因此,明年美國經濟可能會跌到2.5%。
生產力的低速增長、人口的老齡化以及對避險資產的強勁需求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將壓低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實際利率。
2 、2020或2021美國面臨重要轉折
美聯儲面臨著一個十分棘手的任務。美國目前工作崗位繼續保持着約20萬個/月的增幅,大幅超過了穩定失業率狀態下所應具有的水平。
此外,失業率已低於外界所認定的長期可持續水平,而且當前約3%的增幅大大超過了潛在產出的增速。
這一現象部分歸功於如今已實施的強刺激性財政政策。
同時,這輪刺激所帶來的影響可能會在貨幣政策剛剛發揮作用時(2020或2021年)基本上已經消失,因此屆時形勢會變得更加複雜。
正如此,耶倫預計美聯儲為了穩住失業率將再次加息3到4次。
解讀:
1、我聽到很多經濟學家都強調2020和2021可能引起的全球金融的波動。
但是從美聯儲前主席嘴裡說出來,這是第一次,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結論和信號。
2、個人認為,未來2-4個月內,歐央行將在明年開始縮表進程、歐洲核心通脹有望反彈,且美國國會迎來分裂局面,特朗普可能遭到彈劾,美元將受到負面影響。
與此同時,美國在明年初可能面臨債務上限危機,美元也將因此承受很大壓力。
2、中國經濟形勢預測
關於中國經濟形勢的預測,我主要聽了任澤平和黃孟復(第十屆、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的演講。
首先,任澤平對中國經濟的最新研判是:經濟觸底可能會在2019年年中,但中長期經濟樂觀。
關於未來中國經濟走向我就不多講了,我直接給大家總結一下任澤平的投資建議。
1、中國經濟中長期很樂觀
對中國經濟的一個基本判斷:短期有下行壓力,但中長期樂觀,潛力很大。
2016—2018年經濟L型築底,2018年下半年可能壓力會更大一點,應該會在2019年上半年大家看到新的底部。
整個金融形勢總體還是偏緊,但是會定向結構性寬鬆。下半年的基建有所發力,我們的城鎮化潛力很大。
房地產調控繼續,棚改貨幣化政策紅利已經基本結束,它會對我們房地產的市場會產生比較重要的影響。
2、最好的投資機會是什麼?
一句話,買健康、買快樂、買服務,以後這都是最好的投資機會。
然後我們來看中國的投資,坦率講,現在今年投資的壓力是很大的,因為整個融資在收縮,然後因為財政整頓,我們基建投資今年上半年這樣明顯下滑,去年是19%的增長,今年降低到個位數。
但是大家注意,目前基建投資見底了,因為上半年基建財政政策要發力,下半年有可能國內基建投資可能會做反彈。
3、最好的投資機會中國也有
為什麼?中國有14億人,美國有3.2億人,日本1.3億,整個歐洲是7億人,歐元區是5億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德國是8000萬人,我們旁邊號稱第八大經濟體的韓國是5000萬人,全球是70多億,中國都14億。
更重要的是什麼?中國經濟以每年6-7%的速度還在增長,所以最好的投資機會中國仍有,最好的東西這兒也有。你連在中國找不到你的機會,你還在哪裡找到機會?
對此,我的個人觀點是:我們要先在國內站住腳,先抓住國內這波紅利,資產達到500萬以上再考慮海外資產配置。
4、中美貿易摩擦但未來仍雙贏
中美貿易摩擦是有原因有背景的。全球的產業分工,美國過度消費的模式,美國對中國的技術出口限制都是造成中美貿易逆差的重要原因。
80年代,日美貿易摩擦的時候,日本當時的GDP佔美國的比重是40%,現在中國的GDP比重已經佔到美國的60%;
據預測再過十年我們就會超過他。那你以為美國會自然地把王位讓給你嗎?
簡單點說,美國人印了紙幣來買我們的東西,美國的儲蓄率只有百分之十幾。現在美國得了便宜還賣乖。
就目前來看中美之間的貿易互補性還是比較緊張。再過十年二十年,我認為還是可以繼續雙贏。
5、改革是最大紅利
中央的政策概括來講叫「一一五三」。
一個要求:高質量發展,一條主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五大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
三大攻堅戰: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扶貧、污染防治。
從目前來看,去產能和去庫存在2016-2017年完成的效果比較好。現在政策的重心已經轉向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
改革是最大紅利,改革也將為中國開啟新的時代。
其次,黃孟復的論斷是:金融改革要加速,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有信心。
6、A股或脫離經濟基本面
黃孟復的原話一鳴驚人:中國的股市,不能說是最爛的股市,反正也差不多了,完全脫離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
為什麼中國的股市是這樣的呢?現在2000多點的A股的市值加到一起,也就六個蘋果,中國這麼多優秀的企業加在一起也就六個蘋果,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原因?
應該進行認真的分析。如果中國的股市是4000點和5000點,好多問題就解決了,為什麼呢?我們自己看不起自己。
美國股市一跌,我們立即就跌,美國股市一漲,我們不漲,或者漲一點點。
我們中國發展的基本面,我認為還是不錯的,我對中國經濟發展還是有信心的,剛才我們講的一些問題,都是可以克服的,而且現在已經在逐步克服之中。
經過資本市場和金融體系進一步深化改革,我們的經濟是能夠再保持二、三十年6%到7%的增長,關鍵還是要我們能夠堅持改革,堅持市場化導向。
7、中產階層是內在動力
中國經濟的發展有信心,為什麼?首先,我們有巨大的國內市場,現在中產階層,可能還有3億多人,中國的中產階層迅速在壯大。
我們一億多人出去購買東西,全世界的奢侈品都讓我們買了一半。中國現在每天有17000多個企業誕生,每年有800 多萬的大學生畢業。
因此,中國走向全面小康的過程中,每一年都可以增加幾千萬的中產階層,當然如果股市好一點,可能中產階層增加的更多一點。
經過20年,我們的中產階層就能到7到8億,這個東西所產生的巨大的內需的市場,是世界各國都不能小看的,這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所在。
有了這個,我們只要保持平穩發展的態勢,我們的潛力世界上都要認同。
3、民營企業國家是力挺的!
下面是各位最關心的關於民營企業發展問題,我主要聽的還是黃孟復的演講。
先給大家吃一個定心丸,本月的1號,國家召開的民營企業的座談會上國家領導人就已經向全國和全世界聲明:
民營經濟是中國經濟的內在因素,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自己人,民營經濟不但不能退場,而且要做強做大,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關於民營企業減稅問題,他的建議是:要減稅減費減到痛才行。
1、減稅很有必要
我個人也認為在當前經濟處在比較微妙和困惑的情況下,大幅度的減費減稅勢在必行。
現在企業的費的負擔非常重,那為什麼企業要負擔這麼重的費?
按理講,我們國有企業的員工所創造的財產,應該來給我們養老,但現在我們的養老金是從哪裡來呢?
是從現在職工交的養老費來養過去創造了大量國有資產的職工,這就是一個錯位。
所以完全有必要降低現在員工的養老保險費,而把一部分國有資產劃歸社保,來承擔養老的費用。
這樣的話,現在的年輕人就不需要交那麼高的社保。這個從現實來看,從道義來看,都是應該做的。
2、減稅政府也要痛
在困難的時期要度過困難應該誰來痛呢?從職工、企業和政府三方面來看,我們絕不能讓職工痛。
企業也很痛,成本的上升,利潤的下降,如果再讓企業痛下去,這個企業很可能就保不住了。所以最重要痛是誰痛?
肯定是政府痛,政府要減稅減費減到痛才行,現在減了以後,財政收入增長還是百分之十幾,所以必須大幅度的減稅。
如果我們能夠把這個目標實現了,政府困難,企業比較好過,員工也比較好過,將來企業發展起來了,有更多的稅和費交出去,政府後面就會好過。
未來中國的機會,我也已經全告訴你們了,那就是中產消費的崛起。
那麼面對未來我們中產能做什麼能保住我們的財富?
我的個人建議是:炒股只炒有基本面的股票,買房只買人口流入的國際一線大城市房產。■
來源: 米宅海外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