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不前的中美關係期待突破,談判地點不在北京中南海或華盛頓白宮,而是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晚宴餐桌。
在即將舉行的二十國領導人峰會(G20)期間,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預計會以晚餐會形式進行會談。這將是中美貿易戰爆發後兩國領導人首次會面。
對於會談的前景,香港經濟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劉遵義接受BBC中文採訪時認為,中美兩國有可能在峰會上提出促成貿易停戰的原則。但兩國間的競爭是長期的、不可避免的戰略性比拼,貿易爭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楊宇霆也對BBC中文表示,峰會將緩和中美兩國貿易對抗的緊張氣氛,減少針鋒相對的行為,但未必是貿易關係走向良好的轉折點。
叫陣
根據目前為止的公開報導,特朗普與習近平將在12月1日周六共進晚餐並展開會談,這很可能是兩人離開布宜諾斯艾利斯前的最後一項官方行程。
上一次習特會要追溯到去年11月特朗普訪問北京,當時兩人表現熱絡,一同遊故宮、賞京劇。茶敘期間,特朗普還掏出了平板電腦向習近平夫婦展示外孫女用中文演唱、背古詩的影片。
然而,隨著中美貿易戰開打、雙邊關係急轉直下,特朗普與習近平一年未有會見。兩人上一次的通話是在11月初,確認會在G20峰會期間會面。
就在市場謹慎期盼中美關係回暖、觀望G20習特會成果之時,特朗普拋出爆炸性發言。他周一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明確表示「幾乎不可能」延後或暫停提高中國商品的關稅,意味著他將按原計劃在2019年1月1日將對2000億美元中國產品加徵的關稅從10%上調到25%。
特朗普還說,他對目前貿易戰的進程非常滿意,美國只用了一小部分「彈藥」。他不僅可以針對總值2670億美元的其他中國輸美商品徵收關稅,還有提高關稅水平的空間。
自詡是談判天才的特朗普不太可能在抵達談判桌前就把底牌亮出,有分析稱,他在峰會前幾天這一敏感時機的強硬表態,有可能是一枚「煙霧彈」,爭取在談判桌上佔據更強勢的位置。
在周二的G20行前的白宮吹風會上,美國國家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繼續向北京施壓,指白宮對中國對貿易問題的談判立場感到失望。
「我非常失望,我知道總統也極其失望,因此周六的晚餐會是一個展開新一頁、締造突破的機會,」庫德洛說,「習主席要加緊行動,給我們提供一些新的想法。」他強調,華府與北京在知識產權盜竊、迫使美國公司轉讓技術等美方不滿的問題上,依然存有分歧。
峰會前美方的表態為即將到來的習特會潑冷水,令中美貿易戰繼續展示出鏖戰的趨勢。
相比之下,中方在峰會前行事低調,並未作過多表態。針對特朗普的堅持上調關稅的發言,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兩國經濟團隊正在保持接觸,中國願通過談判磋商解決經貿問題,同時也會堅決捍衛自身合法權益。
談判團隊
晚餐會時間初定,誰將坐上談判桌?
香港媒體《南華早報》引述一位參與籌備習特會的人士稱,多少人將坐在習近平與特朗普身邊,是一個關鍵問題。這位人士透露,晚餐會的模式很可能是「一加六」,習近平與特朗普分別帶領六位幕僚,中美團隊面對面而坐。若計劃有變, 「一加二」、「一加四」的模式也不無可能。
中方代表可能包括國務委員楊潔篪、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丁薛祥、副總理劉鶴、外交部長王毅、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等人。
早前有傳,負責中美貿易談判的劉鶴曾有計劃在感恩節後到訪華盛頓,與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Steve Mnuchin)會面協調峰會談判,但計劃最終有變,劉鶴轉而取道德國後前往阿根廷。兩國高層未提前會見,意味著習特會將承擔大部分的談判工作。中美高層官員的上次會見是11月初在華盛頓舉行的第二輪中美外交安全對話。
美方的團隊代表預料將在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John Bolton)、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財政部長姆努欽(Steve Mnuchin)、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國家經濟顧問庫德洛、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美國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Terry Branstad)之中產生。
值得留意的是,《南華早報》引述消息源稱,被認為是對華鷹派人物的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沒有受邀參加晚餐會。
11月中旬,向來支持對中國採取更嚴厲的關稅懲罰的納瓦羅在華盛頓的智庫會議上警告,對貿易戰停歇抱有希望的華爾街不應插手美國對華關稅問題。
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庫德洛在次日罕見公開批評納瓦羅失言,直指後者發言「離譜」,暗示納瓦羅並非白宮官方幕僚,只是以私人身份與特朗普保有溝通。納瓦羅與庫德洛的交鋒讓特朗普對華政策團隊的內部矛盾進一步公開化。
納瓦羅在G20會談中的缺席意味著,相對支持自由貿易的美方經濟幕僚可能在人數上佔上風,估計美方代表團也希望規避風險,避免立場極鷹派的納瓦羅讓會談脫軌。
立場各異的幕僚將如何影響特朗普的對華看法令人玩味,但毫無疑問的是,作為總統的特朗普將是最終決策者。
能達成休戰協議嗎?
經過長時間的對峙和隔空交火之後,習近平與特朗普將談些什麼?
外界普遍認為,雙方可能提及朝鮮半島、南中國海、台灣等議題,但中美貿易戰將是習特會的重中之重。
美國商務部部長羅斯較早前表示,兩位領導人不會討論政策細節,而是會談論大局勢。「如果會談進展順利,它會設下往後的(貿易談判)框架,」羅斯說,「但在一月前,我們絶對不會有一個正式的、完整的合約。那是不可能的。」
不僅美國高官輪番釋出對習特會成果悲觀的信號,多位美國匿名官員、華盛頓智庫研究員的表態也顯示,華府對習特會能達成巨大突破普遍不抱期待。
路透社引述資深美國官員稱,中國早前以書面回應了美國對中國提出的貿易改革要求,其中列出142項話題,分別收錄在三個類別:中國願意進一步協商的問題、已經在採取行動的問題,以及中方認為毫無討論餘地的問題。
這名匿名官員還表示,中方的這份回應「不太可能導向習特會上的突破」,因為美方不能接受中方「不可討論」的議題名單。這位官員指出,美方對中方的回應持懷疑態度,因為中國沒有達成很多此前許下的經貿改革承諾。
另一位知曉中美貿易談判進展的匿名官員則評價,中國的書面回應只是「老調重彈」,跟之前的改革承諾相差無幾。這位官員認為,峰會可能達成的一種成果,是華盛頓暫停提高關稅,以換取中國在短時間內的某些行動,而兩國會繼續商討那些更長期、棘手的話題。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亞洲經濟資深顧問古德曼(Matthew Goodman)估計,習特會能否達成貿易戰暫時停火的協議是51比49的機率。古德曼傾向預期中美能達成防止貿易戰升級、限制關稅影響的某種共識。「我不認為這是特朗普圈子中一些幕僚想要的結果,但我認為總統可能會覺得,他可以把這個協議宣傳為某種積極的成就。」他在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G20前瞻簡報會上向記者表示。
不過,即使中美在習特會上同意偃旗息鼓,不代表中美經貿摩擦能在一夜間消失。「即使能同意停火,也不會解決問題。在美國經濟、中美經貿關係中,依然會存在著深層次、結構性的挑戰。」 古德曼認為,要徹底治病除根,還需兩國打造一個面向未來的談判框架,認真探討關於出口補貼、工業政策等結構性問題。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楊宇霆對BBC中文表示,這次峰會將緩和中美兩國貿易對抗的緊張氣氛,減少針鋒相對的行為。他說,雙方可能會在峰會上表示希望和解的意願,但峰會未必是貿易關係走向良好的轉折點,「不要高興的太早」。
香港經濟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劉遵義在BBC中文的訪問中預測,中美兩國有可能在峰會上「達成框架協議,提出促成貿易停戰的原則性行為」。
但他認為,中美兩國已經在經濟和技術方面展開了全面較量,兩國間的競爭是長期的、不可避免的戰略性比拼,並不局限於貿易爭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
鑒於特朗普一貫不按理出牌的風格,劉遵義表示「很難說」特朗普是否會決定繼續加增關稅。但即使美國全面升級關稅管控,中國的損失也不會太大,而對美國的企業和消費者卻有很大影響。
劉遵義舉例,一部500美元的蘋果手機在中國產生的GDP大概不會超過20美元,因為蘋果手機的芯片、屏幕等零配件都是從其他國家進口。就算增加關稅,或轉移生產,對中國GDP的影響也很小。而對於美國消費者來說,則是多了一筆開支。
他說,全面升級貿易戰最終「給中國GDP增速造成的總損失估計不會超過1.1%」,而這種打擊也「完全可以處理」。他在即將出版的新書《中美貿易戰及未來的經濟關係》中做了全面估算。
特朗普和習近平還是哥們嗎?
如果美國以繼續增加關稅的手段開啟新一輪貿易打擊,楊宇霆表示中國一定會採取反擊。他說,中國「可能繼續提高對美貿易關稅,或者在其他方面採取制裁」。
劉遵義不建議中國採取以硬制硬的方式,「再增加關稅最多會讓自己的企業吃虧」。他提醒,中國的當務之急是加緊研發高科技。2017和2016年中國研發出了全球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證明中國有能力,只是尚需時間和資源,以達到量產規模。
對於中國如何解決內部經濟問題,他認為不要把眼光只集中在美國市場,而要「繼續對其他國家開放,全面降低關稅」,中國也需要適量增加內需。
為了減少中美貿易逆差,楊宇霆建議美國把低成品產品的生產和出口慢慢轉移到越南、印尼等勞動力成本較低的東南亞國家,以減少對美總體出口總額。而中國可以集中對美出口高增值產品,這樣可以做到雙贏。
劉遵義認為,美國應該增加對中國的出口,尤其是農產品和能源,這樣可以平衡雙邊貿易。他說,中國對肉類、谷物等農產品的需求在持續擴大,也會不斷增加天然氣的需求,而美國是農業大國和淨能源出口國,兩國互惠互利才能共同促進經濟發展。■
轉載:BBC中文網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