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英國接連發生了兩件大事。
頭一件,英國首相文翠珊突然宣布推遲議會對脫歐協議的表決,把原定12月11日的表決,推遲到2019年的1月14日。
同一時間,她自己當領袖的那個黨、保守黨,啟動了對文翠珊領導能力的不信任投票,最後是文翠珊以200票對117票、涉險過關,暫時保住了黨領袖和首相職務。
這兩件事,鬧得英國市場是雞犬不寧。英國股市,跌到20個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治世靠能臣,亂世出梟雄。英國現在比較像個亂世,而文翠珊卻不太像梟雄。自打卡梅倫發起脫歐公投、把他自己玩下台之後,文翠珊臨危受命已有兩年。現在看來,文翠珊當時接下的,顯然是英國二戰以來、最鋒利的飛刀,她的雙手沾滿了她自己的鮮血。
事到如今,即使是最強硬的脫歐派也不得不承認:脫歐走到今天,正在變成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場國家災難。
如果說,兩年多前的那場脫歐公投,吹響了整個世界反抗全球化、走向封閉社會的號角,那麼現在看來,當時的號角有多動聽,今天的耳光就有多響亮。
分析認為,已經被逼到牆角的脫歐協議,預示着不管最終以哪種形式脫歐,都將給英國帶來巨大損失。但根源並不是首相文翠珊沒能勝任脫歐談判,而是因為,脫歐談判本身就是在延續「離開歐盟」這個錯誤的決定。
英國尷尬的脫歐實驗再次印證了這樣一件事:回到封閉社會,絕不是修復全球化負面影響的良方。
英國在世界歷史上毫無疑問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他們一直以來的強大、源於超凡的自治能力。比如,社會各層級自發形成的自我管理系統,抗拒集權統治的能力,而這正是許多其他傳統大國最為欠缺的特質。
現在,全球一片看衰脫歐,認為這是英國的災難,英國人還是梗着脖子,堅持對歐洲說再見,就是不怕一條道走到黑。
半個世紀前,當年的英國首相丘吉爾就說過,英國與歐洲在一起,但不屬於歐洲。這句話形象而準確地描述了英國與歐洲的關係。
英國保守黨人士表示,沒有和歐盟的自由貿易協定,英國依然可以根據WTO與歐盟各國交往,因為WTO就各國可實施的關稅上線作出了規定。好比說,有糖霜的蛋糕口感好,但沒有糖霜我們依然有蛋糕吃。
英國人已經淪落到這般田地:不求口感好,但求有蛋糕。天可憐見,天可憐見!
英國脫歐不是一日之寒。地理上,英倫三島與歐洲大陸之間,隔着一個浩瀚的英吉利海峽;人心上,英國人跟歐洲人之間,隔着的是一條浩瀚的鴻溝。
英國19世紀開始就奉行「光榮孤立」的政策,二戰後依然故我,不願深入歐洲事務,也不贊同歐洲超國家機構的做大,只希望維持各國間的合作。因此,在歐洲一體化進程實質上啟動后,英國就長期缺位。
1973年10月,英國加入歐共體的當年,中東戰爭引爆了石油危機,對歐洲經濟造成極大衝擊。在英國人看來,與歐共體的「捆綁」顯然加劇了自己的風險。就在這個當口,新上台的工黨政府於1975年舉辦了第一次脫歐公投,但支持留歐的選民達到67%,「脫歐」失敗。
不過這並不表示就這樣沒事了,此後的英國與歐盟一直若即若離。比如,英國堅持不加入過歐元區,也不加入申根公約。
英國跟歐盟的關係一直變來變去。起先是,入盟不入盟,英國人思來想去猶豫不決。等他們想入盟了吧,歐盟又一再拒絕他們。終於在1973年加入了,可是才過兩年,英國人就想脫歐了。
總之,歐盟順境時,英國人疑歐的聲音就小一點兒;歐盟問題多的時候,英國疑歐派的勢頭就大一些。
整體來看,英國人比較像那種「可以同享福,不能共患難」的主。
英國脫歐,標誌着歐盟一個時代的結束;英國的離開,是對歐洲一體化的沉重打擊。有評論認為,這是歐盟散架的開始,歐盟在全球的影響力將被削弱。而英國的未來也面對很大的不確定性,英國可能要面臨的風險有:關稅壁壘上升、海外投資下降、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弱化。
有人比喻說,一個選擇跳船的人,就算是下水之後發覺水太冷,他也無法重新登船了。
也有人把英國脫歐比作夫妻離婚,認為也不一定是壞事,就像有些夫妻離婚之後變成了朋友,反倒是能溝通了。
但是,脫歐是好是壞,並不是文翠珊要考慮的,她的歷史使命是,遵從英國公投的結果,帶領英國脫歐。
端的是:脫歐技術哪家強?文翠珊愁斷腸。■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