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有關印度的新聞火了。據印媒報導,印度最長公路鐵路兩用橋博濟比爾橋於12月25日通車,該橋距中印邊界僅20多公里。莫迪出席了通車儀式,他稱,「我可以自豪地說,現政府完全改掉了印度過去的『磨蹭文化』」。該鐵路橋總長4.94公里,2002年開工,耗時16年完成。
有熱心的網友計算了一下,每年修308.75米,一個月修25.7米,一天不到一米。很好的解決了部分人16年就業問題。更何況,這橋還能使用104年。划算!
而我國前段時間通車的港珠澳大橋,全長越55公里,按照印度兄弟的速度,基本上可以解決四五代人從參加工作到退休的問題,但是我們9年就竣工了。由此看來,理念的確沒人家先進。
這麼比不合適,印度還沒修過那麼長的橋。這樣吧,就拿50年前(1968年)9月鐵路通車、12月公路通車的南京長江大橋來說,全長4.589公里,建了8年,也才趕上如今印度「先進理念」的一半……
估計已經有人看得雲里霧裡,不調侃了,言歸正傳!
作為鄰居,印度和我國有太多相似之處。大家首先能想到的,就是人都很多。中國人口14億,印度則已經超過13億。其次二者都是世界上舉足輕重的發展中國家。
相同之中,又有不同。正如前面說的,中國是「基建狂魔」,而印度十六年建成了一條大橋,還歡呼丟掉了磨蹭文化。
印度的磨嘰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個例。我們先來看一下,這鄰居,到底有多慢!
印度「慢展」
曾經有人吐槽,印度人的慢,真是慢到了想拿鞭子抽一下的程度。
最為大家熟知的,莫過於拉風的火車了。它的速度到底有多慢呢?慢得你可以直接從任何地方都隨便爬上運行中的火車。
當然,必須說明的是,這些現象只發生在印度的極少地方,算是印度的一種特色之一。爬滿了人的火車,其實是一種慢車。據說這是為了適應不同的節日,盡最大可能滿足人們出行需求。一旦節日過後,自然就不會發生了。
這樣就算完了嗎?當然不是!
就拿正兒八經的印度火車來說,算了還是拿他們自稱比高鐵還要厲害新型火車來說吧,每小時的速度將近一百公里呢。真是厲害死了!
說完了火車,我們再來說說橋。2002年,印度放話要用70億盧比修一座世界最高,最牢固的橋。按照計劃,這座橋長1.3公里,高359米,只需要42個月就足以完工。
時至今日,這座2003年就動工的大橋,15年過去了就修了八根柱子出來。
曾經跑得比中國快
當然,印度基礎設施方面乃至其他方面整體上不如中國。其實在上個世紀,印度也曾經過非常厲害的階段,甚至超過中國。
客觀條件上講,中國面積越960萬平方公里,遠多於印度的297.4萬平方公里。但是地理學的好的同學都知道,印度耕地面積多於中國。中國為9685萬公頃,印度為1.43億公頃。中國人均0.093公頃,印為0.189公頃。
另外印度地處熱帶和亞熱帶,日光雨水充足,農業條件略優於中國。其他自然資源而言,兩國不分伯仲。
歷史上看,兩國都曾經遭受外來侵略,但不同的是,英國人在印度經營了近200年,而中國則是遭受列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從19世紀中葉印度資本主義開始崛起,到1931年時印度產業工人已有450萬人,而到了民族獨立時,這一數據是600萬人。
中國近代工業則是起點晚,發展水平低,一戰時產業工人才65萬,遠低於同時期印度250萬人。
就拿我們現在調侃的鐵路來說,印度獨立前鐵路已達5.3萬公里,中國解放前僅有2.1萬公里,連印度的一半都不到。這還是絕對值上的比較,再想下兩國國土面積的差異,印度當時鐵路密集度遠勝於中國。
1947年印度民族獨立,兩年後新中國成立。彼時,中國各個方面還是不如印度。
1950年初期印度人均GDP150美元,農業佔比48.1%,工業、服務業佔比51.9%。與此同時,中國人均GDP70美元,農業佔比56.2%,工業和服務業佔43.8%。
但隨着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印度的優勢就逐漸沒中國跑得快了。
慢的原因與印度的發展實
不管磨嘰也好,效率低也罷。歸根究底,還是和印度制度有關。
印度作為聯邦制國家,聯邦政府只能處理全國性的事務,統一外交、貨幣、軍事等,對於地方行政事務基本無權插手,跨區域的基礎建設要首先徵得各邦同意。所以經常會出現聯邦政府和邦政府互相扯皮現象。
另外因為歷史、宗教等原因,所謂的印度,長期以來都是個地理概念。不同地域間語言、稅收、民族、文化等都存在着巨大差別,協調起來並非易事。況且有些地方政客為了短期逐票,重心會放在一些見效快的項目上,周期長的基礎設施自然不在考慮之列。
當然,我們也應該承認。如今印度的發展不容小覷。
作為金磚國家之一,印度亞洲甚至世界範圍內,都被認為發展速度僅次於中國,2017年GDP總量世界排名第7。
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來算,根據IMF在2018年10月新版《國際經濟展望報告》中預測,印度的GDP達到了10.4萬億美元(約為同期美國GDP總量的一半),超過了日本和德國等發達國家,排名全球第三。
在IT、電影行業,印度有着不俗的成績。尤其是IT,高端人才全面攻陷美國高科技企業,據悉硅谷的IT人才有30%左右是印度人。
除此之外,印度的仿藥行業同樣是全球知名,被譽為「世界藥房」, 這也正是電影《我不是葯神》中,在印度購買盜版葯的現實依據。
廉價的仿製葯不僅對發展中國家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而且60%出口仿製葯出口到美歐日發達國家,其中美國市場上的仿製藥品近40%來自印度。
印度人口已逾13億,絕對數量上可觀,人口結構也是讓諸多國家羨慕不已。老年人口(65歲以上)只佔5.3%,勞動年齡人口(15歲-64歲)佔到64%,數量達到8億。從另一個角度看,印度20歲以下人口數量達到5億。
還是那句話,有人就有希望。近年來印度人口生育率雖然也在下降,但大勢來看,仍要比包括大中華地區在內的多數發展較好的國家和地區情況要好。假以時日,印度能夠掃清諸如勞動力素質偏低、種姓制度等障礙,前途不可限量。■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