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特朗普下令打伊朗,飛機都上天了,為什麼突然又撤回了?

瞭望智庫

最近,海灣地區局勢不斷緊張,伊朗跟美國的對峙愈演愈烈——美國不斷向海灣地區增派兵力和部署航母打擊編隊以及轟炸機。

6月20日,一名美國官員告訴全美廣播公司(ABC),一架美國海軍MQ-4C 「全球鹰」無人機周四在霍爾木茲海峽上空的國際空域飛行時,被一枚伊朗地對空導彈擊落。

據美國《紐約時報》的報導,在伊朗擊落美軍無人機後,美國總統特朗普批准了對伊朗發動軍事打擊,但是在周四晚上又撤回了打擊伊朗目標的命令。

戰爭,似乎一觸即發。

此前,據路透社報導,在美國宣布再次增兵中東的後一天,魯哈尼在演講中表示,「伊朗不會對任何國家發動戰爭,我們所面對的那些人是一群經驗不足的政客。」

「儘管美國人在本地區做出很多努力,他們希望切斷我們(伊朗)與世界的聯繫,他們希望伊朗被隔絕,但他們並沒有成功。」

面對巨大壓力,魯哈尼這番話並不是強作鎮定。

嘴仗打得歡 沒人真動手

要細究這次海灣緊張局勢的起源,很簡單,在於美國發動的極限制裁造成伊朗重要的經濟支柱——石油出口嚴重受阻。

為此,伊朗揚言,必要時會封鎖作為世界上最重要能源通道的霍爾木茲海峽——乾脆切斷全球將近30%的原油市場供應。

如果伊朗真的這麼做了,將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時至今日,在石油供應方面,美國確實可以做到自給自足之外還有餘力出口一些。但是,要說美國的剩餘原油產能或者其他美國產油盟國增加的產量可以迅速填補這塊空缺,那就是忽悠人了。

所以,一旦伊朗真的孤注一擲封鎖霍爾木茲,後果有兩個可能:

其一,頂不住能源危機的美國-盟國陣營出現瓦解,若此,美國的極限制裁將徹底落空,其霸權也必然會遭受重創;

其二,為樹立威信和保護自己及盟友的利益,美國再次領銜發動一場對伊朗的戰爭。

伊朗看得很清楚,由於兩國間存在的巨大軍力乃至國力差距,一旦開戰,極有可能導致現政權的傾覆。因此,即便經歷了美國大約一個半月的極限制裁,伊朗也沒有在海灣地區採取什麼實質性動作,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解決當下難題上——如何通過美國控制不住的領域賣石油。

不過,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這段時間裡,海灣地區連續發生了油輪遭遇襲擊事件。就在外界紛紛猜測事件究竟系何方所為之時,事情變得弔詭起來。

美國政府公布了一段來自軍方的視頻,據此指責伊朗發動了此類襲擊;當時還在代理國防部長的沙納漢又派了一千大兵去海灣地區,說要防備打起來;接下來,畫風一轉,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去訪問伊朗,並且帶話說「美國想談判,沒有打算真的推翻伊朗現政權」……

而曾揚言真要這麼幹的伊朗,卻第一時間站出來堅決否認自己跟油輪被襲擊有任何牽扯。等到安倍晉三風塵僕僕地帶來特朗普的口信,伊朗又當場表示堅決不肯跟美國談。

以拖待變 對伊朗更有好處

事情為啥會變成這樣?

道理不難理解,一個打不起,一個不敢動。這就造成現在的局面:不管是否樂意,雙方就這麼耗着。

從眼下的狀況來看,以拖待變對於伊朗來說是相對有利的。

伊朗不但有俄羅斯幫着賣油,土耳其等國打算繼續買油,還可以去傳說中的「灰色市場」賣油——儘管存在各種不方便,而且銷量無論如何不會趕上光明正大地在國際市場上銷售,但是畢竟也能保住相當一部分外匯來源,以解燃眉之急。

還有一點很重要,石油雖然是伊朗的支柱產業,但並非唯一的支柱,伊朗跟那些海灣阿拉伯國家不同,至少可以最低程度地實現工業品的自給自足。

具備這兩個條件,伊朗可以支撐很久很久。

而要是這種對峙持續下去,在伊朗苦熬的同時,美國的日子一樣不好過。

若就這麼曠日持久的耗着,伊朗必然會越來越多地避開美元結算,當前那些怕了美國、暫時不敢買伊朗石油的國家如果看到伊朗開闢「新路」,未必不會跟風再來買油,畢竟石油是「剛需」。這就決定了石油美元的掛鈎關係會不斷鬆動。

假使伊朗玩得「狠」一點,一看見歐佩克拚命增產壓低油價就在海灣搞點緊張氣氛,保管一把拉高油價;等到油價高企之時,按兵不動坐看美國再去壓歐佩克成員增產壓價,時機差不多時候再來一把……

如此反覆折騰幾輪,那些聽美國話的歐佩克成員必定流汗又流血。到那時,美國就是想通過沙特去操縱歐佩克必然也會越來越不順手。

乾脆動手開打?

美國只要還有點理性就不會這麼幹。

前車之鑒 戰爭留下的「巨坑」

我們回顧下兩次海灣戰爭就可窺見一斑。

差不多三十年前的第一次海灣戰爭,美軍出動千架作戰飛機、247艘戰艦(航空母艦8艘),向海灣地區運送2000輛坦克、各類裝甲車輛5600輛,大約40萬人。

整個過程耗時5個半月,花費611億美元,另外還從其他國家拿到了53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

美國的盟友們一共也出動了20萬人左右,1700輛坦克,三個航母戰鬥群和幾百架飛機。

經過一多月的空襲之後,加上短短一百小時地面戰鬥,伊拉克就一敗塗地了。

戰爭贏了,美國的世界霸權似乎鞏固了,但是,由於國內經濟很不給力,於是,老布殊成了美國歷史上罕見的競選連任失敗總統案例。

2003年的第二次海灣戰爭,美國的歐洲盟友們多數都不贊成,只有死抱着「美英特殊關係」的英國「出了血」,並且派出了唯一的航母戰鬥群。

美軍的基本作戰模式差不多,大約30萬人的美軍部隊和約45000人的英軍部隊、2000人的澳洲軍隊和200人的波蘭軍隊,在7個航母戰鬥群,6個兩棲作戰群和一千多架飛機的支持下,打了43天。

在43天的大規模交戰中,美軍平均每天花掉9億美元。更醒目的是,在隨後8年多的治安戰裡,美軍除了付出近萬人陣亡、幾萬人受傷致殘的代價之外,留下了3萬億美元的軍費巨坑!

小布殊登上總統寶座時,美國國債大約7萬億,他離任的時候已經超過14萬億!足見此坑之深。

因此,伊拉克戰爭被很多人視為「美國盛極而衰的轉折點」。

看看目前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從特朗普的角度考慮,如果打伊朗,即便打贏了戰爭,總統下台也是個大概率事件。對於一個政客而言這無異於自招滅頂之災。

空襲和佔領 美軍都做不到

況且,伊朗不是伊拉克。

回顧兩伊戰爭,伊拉克在最強的時候,加上所有阿拉伯國家幫忙、美蘇拉偏架,結果還是沒有打過國內剛剛革命完、一切都亂糟糟的伊朗。如果美國現在要殺進伊朗去,怎麼也得準備付出一個「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之和的代價。

我們先來說說空襲。

沙特、卡塔爾、阿聯酋和巴林這幾個海灣國家的機場設施足夠支撐起來美軍動用上千架飛機的規模,但是,伊朗國土面積比伊拉克大3倍,地理位置決定了美軍要發動空襲不可能像當年對待伊拉克那樣從南北西三線進行,只能完全從波斯灣方向開始,最多偶爾利用一下伊拉克領空。

別人(尤其還是曾經的敵人)的領空用多了必然會惹出點麻煩——儘管伊拉克現在成不了氣候,要給美國使點小絆子還是不難做到的。要知道,伊拉克現在基本上成了什葉派國家,伊朗在這裡的朋友很多。

所以,伊朗的防空壓力顯然小得多,只需要重點關注南向就好。其防空力量大致也說得過去,除了新買一批俄羅斯的S300之外,還自己動手「山寨」了一大堆東西方各國的防空導彈。

加之,上文提到,伊朗是一個工業化國家,不像薩達姆手裡只有湊合拼接的飛毛腿,那幾千枚地對地導彈,別說周圍海灣國家受不了,就是以色列都得掂量掂量。再加上,美軍在中東的基地都在伊朗的導彈射程之內。

那麼,一開戰就把伊朗的導彈都幹掉如何?

沒可能。對付伊拉克的導彈,美國都沒能做到一時趕盡殺絕,更何況比伊拉克國土面積大了好幾倍、境內到處是山的伊朗高原地形呢?

再來討論下佔領的事。

打仗,第一是殲滅對方有生力量,第二就是要控制戰場。如果控制不住戰場,對方能夠亂跑,顯然很難徹底殲滅。就憑美國現在自身在海灣的兵力那也是遠遠不夠的。

參考伊拉克戰爭的規模,美軍動用了自己半數以上的陸軍,在伊朗如果想做到這一點恐怕除了動用全數陸軍之外,還得繼續將國民警衛隊轉入現役才可以。根本無法實現。

先不管防區,只襲擊伊朗沿海如何?

不成。炸完了不去佔領,伊朗就是靠着挖地道也能把反艦導彈這種東西拖到霍爾木茲海峽岸邊,這對於一條最窄只有幾十公里寬的海峽來說可是要命了。美國那麼做的結果就是把伊拉克戰爭搬到了海上而已,最後還是受不了。

只佔領伊朗沿海地區,不讓他們發射反艦導彈封鎖海峽如何?

也辦不到,只要美國兵踏上伊朗的土地,就成了襲擊目標,伊朗人不會坐視不理,最後戰爭會全方位鋪開。

一起上?兄弟們好像不同意

有人以為美國軍事壓力會導致伊朗內部分裂,達到「不戰屈人之兵」的效果,或者好像伊拉克戰爭那種,槍炮一響,軍隊主動散架。

伊朗自然也存在國內矛盾,然而,延續千年的波斯民族凝聚力、地廣人多的國情和工業化水平決定了這個國家的韌性相當強大,遠勝當年靠薩達姆鐵腕才能遏制分裂的伊拉克。

並且,美國真的開打伊朗,以色列肯定跑不了,哈馬斯、真主黨這些伊朗的「小弟」還會再次出力,也門胡塞也不會閑着。甚至沙特和巴林家裡的什葉派會不會也收到一批槍杆子、一筆筆款子,就此起來造反,也很難說。

到了那個時候,美國該怎麼安撫這些盟友呢?

這些情況大家看得都很清楚,所以,到現在為止,除了以色列,我們看不出來哪個國家可能旗幟鮮明地支持美國對伊朗動手,歐洲國家連邊都不願意沾。

這不,前幾天西班牙就明確召回了自己那條本來正在跟美軍航母編隊演習的小護衛艦。就連與美國關係特殊的英國也始終一聲不吭。

看來,這次既不會有人給美國報銷那麼大筆的軍費開支,也不會有人出手幫忙。

以色列心裡也苦。最近跟哈馬斯的大戰,乍看上去,幾百枚火箭彈造成的人員傷亡似乎不大,但是,以色列的社會生活受到很大影響。

就算以色列的鐵穹攔截系統當擋住了部分火箭彈,考慮一下鐵穹的攔截成本,如果繼續打下去,腰包也會癟下去。

要不然,以色列看着強悍的各種空襲反擊,怎麼還肯答應停火了呢?因為打不起啊。

全面打垮伊朗的兵力不夠,局部佔領和單純空襲都不可取,外援還少得可憐。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會動手麼?

看這架勢 美國根本沒想打仗

要進行戰爭的困難如此之多,以至於美國可能根本就沒準備打仗。

退一步講,就算現在科技進步了,美軍的察打一體能力翻番,要想對付伊朗最少也得有伊拉克戰爭的規模。

如果想對伊朗發起攻擊,必須有足夠的兩棲作戰部隊。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動用了兩個陸戰遠征隊,面對海岸線長度大了百倍左右的伊朗,又沒有可能當做陸軍出發陣地的伊朗鄰國,美軍至少要動用同樣規模的兩棲作戰部隊作為打頭陣的兵力才夠用。

可是,現在美軍不過去了3條航母、一個兩棲作戰群,容納的兵力甚至裝不下半個陸戰遠征隊,空軍算上原先就在海灣地區的也不到伊拉克戰爭的零頭。

另外,能打頭陣、打硬仗的主力部隊(如打伊拉克戰爭時的101師和82師)也沒來,就連抽組調集的動作都沒做。

只是一千人、一千人地派兵,等到湊齊幾十萬兵力,估計需要等很久很久……

至於說單純搞空襲,可能性就更低了——B52這種飛機真的要打仗去什麼卡塔爾啊,正常應該躲在迪戈加西亞,轟阿富汗都從這裡出發,炸個伊朗肯定飛得到。

在卡塔爾部署B52才真的危險,因為伊朗不是被制裁圍困了十多年的薩達姆,手裡有那麼多地對地導彈呢,真夠得着這裡。

這時候發生了襲擊油輪事件,不管是誰幹的,美國肯定壓把帽子往伊朗腦袋上扣。

一則,美國不想讓歐盟為此跟自己離心離德,如果真的鬧到了歐盟建立繞開美國制裁的機制,那簡直是大大的麻煩。

若久拖下去,美國增派的駐軍費用顯然令人很不愉快,讓伊朗熬過苦日子更是無疑對美國權威又一次沉重的打擊。這對於即將面臨選舉的特朗普來說,可不是什麼令人高興的局面。

二則,把帽子扣在伊朗腦袋上,讓大家覺得伊朗「犯渾」,這樣,美國要求伊朗交出核能力及彈道導彈能力和極限制裁似乎就有了點順理成章的味道了。

至於警告民航,其實就是提前甩鍋而已。兩伊戰爭時,美國拉偏架幫伊拉克,結果宙斯盾巡洋艦「文森斯」號愣是分不清F14戰鬥機和空中客車,發射兩枚導彈將其擊落,一下子造成將近300名伊朗平民喪生。當年美國牛氣衝天,不道歉不賠償,甚至不懲辦肇事艦長,如今要是出這事可真不好說了。

總而言之,美國最近的軍事動作,其實只能解釋為嚇唬人!看着中東一團亂,但是其實可能誰都不想動手。

未來「好戲」應該還會有,各位買好瓜、準備好小板凳等着就好。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