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突襲韓國,這對愛人(冤家)要打貿易戰?

后沙

大阪G20剛剛落下帷幕,會場還沒收拾完畢,安倍晉三突然在這時間點上向韓國捅了一刀。

搞突襲是日本傳統文化,在對方措手不及情況下,往往能得到最大的短期收穫,不過,從長遠來看,這也讓日本很難取得他國信任。

7月1日日本政府突然宣布,將對韓國的三種半導體出口材料進行限制,最快將在7月4日實施這一制裁,到時,韓國企業向日本進口3種半導體原材料時,日方企業必須向日本政府申請批准。

另外,日本將韓國從「白名單」國家中剔除,這表示韓國將失去進口日本產品所擁有的優待。「白名單」指日本從國家安全方面認定為友好的國家,如美國,英國等。

日本突然制裁韓國,理由只有一個–「日韓信賴關係已經嚴重受損」。

韓國外交部當天對日本提出強烈抗議,稱日本政府是針對韓國法院判決日企賠償勞工問題進行了「經濟報復措施」,要求日本撤回這項措施。

韓國相關企業因此事受到了衝擊,三星電子和LG電子股票價格1日下挫,不過,日本從事出口的企業股價也同樣受挫。

韓國《中央日報》稱韓日貿易戰一觸即發。

日本是個島國,二戰之後以貿易立國,是自由貿易最大受益國之一,它主動高調對別國發起經濟制裁,在以前很難想象。然而,既然美國這樣做了,日本有樣學樣,找個軟柿子捏捏。

限制出口韓國的材料主要有三大類,分別是電視和手機OLED面板上使用的氟聚酰亞胺、半導體製造中的核心材料光刻膠和清洗用的高純度氟化氫。

日本掌握了全球50%以上的半導體材料市場,其中氟聚酰亞胺、氟化氫材料市場近乎壟斷,韓國對日本的依賴是顯而易見,而半導體及顯示面板是韓國支柱產業。

韓國揚言要報復,還要到WTO起訴日本,但韓國面臨的局面相當被動,除非韓國有能力建立國產半導體供應鏈,否則,每一次反擊,都可能引發日本進一步限制。

日本突襲韓國,手裡肯定還有牌,到底要打到什麼程度?要看文在寅對日韓歷史遺留問題的處理態度,還有美國的態度。

這次日韓貿易衝突導火索就是歷史問題,2018年11月韓國最高法院判決四名在日本侵略戰爭期間被日本企業強制徵用的韓國倖存者勝訴,作為被告,新日鐵住金公司須向他們每人賠償1.1億韓元(約60多萬人民幣)。

但日本政府認為強徵勞工問題,在1965年日韓兩國建交時簽署的一系列協議中就已經解決完畢,拒絕接受韓國法院的判決結果。

賠償金額其實並不高,關鍵是日本人對侵略歷史始終沒有真正的反省,老是認為用錢可以私下解決,2015年朴槿惠私與日本私簽「日韓慰安婦協議」就是一個極大的錯誤。

文在寅推翻了朴槿惠的協議,重新回到要「理」不要錢的立場。這讓日本政府相當惱火,安倍認為既然韓國已經簽署協議,那麼,韓國再審理這類案件,並要求日本賠償,就是對日本不友好的表現,雙方無法建立互信。

歷史問題始終是日本與東亞國家的政治障礙,在這一點上,日本有錯在先,錯,不僅是指發動侵略戰爭,更是指日本戰後歷屆政府對侵略戰爭責任的迴避態度。

所謂日韓貿易衝突導火索,只是日本人編造的理由,把韓國說成是違約者,把自己裝扮成受害人。

日本對侵略戰爭的反省態度,是個大是大非問題,文在寅怎麼要求都不過份,這個沒有什麼可以爭辯。

日本現在要利用自己的產業優勢以經濟制裁手段來解決歷史問題,本屆韓國政府不可能服軟。反觀德國,雖然它是歐洲經濟領頭羊,但決不敢用經濟制裁手段去壓服小國對它歷史罪行的責問。

日韓兩國是一對特殊的愛人,或說冤家,1965年建交時,雙方都不情願,就像兩條被美國拉去強行交配的狗狗。

相愛,是因為它們全是美國的盟友,相殺,是因為它們有無法化解的歷史恩怨。

韓國對追究日本歷史罪行的執着,讓日本非常頭痛,要不是美國不願意看到日韓關係破裂,日韓有可能早就鬧翻了。

再說另一個問題,韓日如果爆發貿易戰,關係惡化,有人馬上會想到「中日韓自貿區」建立問題,又搬出「中必輸」。

根據一些販賣焦慮者的邏輯,日韓關係無論怎麼變化,都是「中必輸」。兩國交惡,對中國不利,美國受益。那麼,日韓抱團,鐵板一塊呢?那又是對中國不利,美國受益。用腳趾頭想想也沒有這種道理,兩頭堵,全是「中必輸」。

中日韓自貿區設想在2002年中日韓領導人峰會上正式提出的,直到2013 年3月,第一輪談判才在韓國首爾舉行,2018年12月7日在北京舉行了第14輪談判,有了實質性進展。

中國希望提速,因為條件已經具備,但仍然有許多問題和障礙需要解決。

問題主要是三國之間的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

經濟的:三國經濟結構不同,貿易結構不同,國家經濟發展程度不同,三國談判平衡點很難找到。

中國對韓國是貿易逆差,韓國對日本是貿易逆差,日本對中國是貿易逆差,像個連環套。

但韓國市場最為狹小,經濟規模也是最小,它對自貿區建立比日本要積極得多。日本經濟水平和工業水平目前最為發達,說白了,就是日本想跟中國爭主導權,也就是自貿區規則制定權。

非經濟的:歷史問題,領土爭端,中日,韓日都存在這兩個問題,一旦激化,會衝擊國與國關係,必定會影響經濟合作。

關鍵在於日本反省歷史的態度,如果沒有足夠壓力,日本是不會真正面對歷史的,韓國顯然缺乏施加壓力的能力,反而會遭到日本報復。

主要外部障礙有兩個:

一,美國。

奧巴馬時代,為了拖緩中日韓自貿區進程,遏制中國經濟勢頭,美國推出了「TPP」,企圖孤立中國,將該地區經濟主導權掌握在美國手中。

日韓作為美國在東亞兩個戰略支點,只能去響應美國,而放緩了建立中日韓自貿區的節奏。

特朗普退出TPP以及發動全球貿易戰,又讓中日韓自貿區出現了加快推進的機會。

但特朗普會比奧巴馬直接得多,他如果要阻撓中日韓自貿區建立,將會直接採用政治手段,因此日韓兩國領導人要考慮自己的政治命運。

二,東盟。

東盟十國一直想建立一個包括東南亞與東亞在內的自貿機制,也就是10+3機制,它們決不希望看到中日韓脫離10+3,從而導致其經濟利益受損。

一旦中日韓自貿區出現,RCEP(中日韓及東盟等16 國參加的東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就成了雞肋。因此,東盟一定會採取各種手段去牽制中日韓自貿談判進程。

這兩道阻礙,只有中國有能力化解,因為日韓不具備中國的政治影響力。

所以日韓就算打起貿易戰,對中日韓自貿區建立進程的影響也不大,沒必要過份強行聯繫,因為關鍵障礙並不在日韓身上。

韓國政府現在要牽頭推動韓國國產半導體供應鏈的發展,涉及半導體裝備、零件及材料等多個行業,避免將來再陷入被動局面。

也就是說,中日韓自貿區建立後,如果中國,韓國缺乏自己產業實力,日本同樣可以拿技術優勢來要挾兩國。

日韓貿易衝突,簡單說就是狗咬狗,要是打瘋了,美國還得出來協調。美國調教日韓的手段是:兩國保持距離,有一定敵意,但不允許破壞政治聯盟。

另外,中國不希望日韓貿易衝突走向失控,因為這不符合中國主張的自由貿易原則。

日本要顯示一下自己的實力,它按捺不住了,打韓國是打給中國看的。因此,日韓這場貿易(政治)鬥爭,只能傷及兩國企業皮毛,而不會傷筋動骨。

這件事,再一次提醒中國企業,一定要擺脫依賴心理,把自己做大做強,將來才能避免受制於人。■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