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無黨籍台北市長柯文哲「炮火猛烈」批評民進黨,在最新媒體民調中,此舉效果顯著,柯文哲支持率以25.8%反超蔡英文的23.8%。柯文哲22日受訪時表示,這份民調就是引誘他出來選而已,台灣社會的悲哀,就是每天都在想選舉。
根據《中時電子報》22日公布2020最新民調,在三足鼎立的情況下,國民黨高雄市長韓國瑜以32.4%領先,柯文哲則以25.8%居次,贏過蔡英文的23.8%;而若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出來參選,韓國瑜仍以28.1%勝出,蔡英文以22.9%居次,郭台銘則有17.3%,與柯文哲的17.2%相近。
作為島內「第三勢力」最重要代表,柯文哲是否參加即將到來的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牽動着外界關注。
1、「春江水暖鴨先知」
其實,早在2014年柯文哲出人意料當選台北市長開始,支撐藍綠之外「第三股勢力」的社會基礎就在島內不斷醞釀成長。
儘管外界對柯文哲參選早已傳得滿城風雨,但本人始終遲遲不願表態,將公布結果的日期從6月推遲至8月。
不過,他的種種言行,都流露出有意參加這場大考的心思。
一是顯露參選意願。
5月14日,他在接受日本《朝日新聞》採訪時表示,「準備投入明年總統大選」,「但不一定會付諸實際行動」。
二是關注「高層級」議題,並赴美、日及大陸參訪。
柯文哲6月5日接受香港中評社專訪時,較為全面闡述了兩岸路線,並稱這是「戰略」,即使參選也不會改變。柯文哲選後即安排赴美國、日本等國家地區參訪,訪問內容已完全超過台北市長的格局,與此前各政黨候選人赴美日「面試」的模式幾無差別。
而且,柯文哲還於7月繼續赴上海參加兩岸《雙城論壇》,成為現階段兩岸政治性接觸停擺下難得的亮點。
三是展開全台性動員布局,維持個人熱度。
柯文哲在鞏固台北市大本營的基礎上,加強與新北市互動,同時利用新竹市的家鄉優勢,向中台灣拓展勢力,目前已赴台中、彰化、雲林、高雄、宜蘭、花蓮、台東等縣市參訪,今年4月還全程參加了為期9天的大甲媽祖繞台活動。
在原本擅長的新媒體領域,柯文哲也加強力道,在優酷平台開設《這就是科學》等網紅直播,保持島內政治人物中網絡熱度居高不墜的明星地位。
作為一名無黨無派的政治人物,是什麼給了柯文哲勇氣去再次挑戰「不可能」?
2、國民黨執政能力不如從前
自台灣形成競爭性政黨體制以來,以國民黨與民進黨為中心的兩黨相爭結構曾長期佔據政黨舞台,其他新興政黨都未能撼動這種「准兩黨制」。
然而,以2018年「九合一」選舉結果為標誌,台灣政治結構與社會生態出現重大變化:傳統的精英主導型政治結構鬆動,「庶民政治」興起,藍綠二元對立出現新變化。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政黨偏好分佈研究顯示,2011年起中間選民比重從30.4%逐步上升,2017年超越藍綠總和,2018年達到49.1%,兩黨支持者的總和則同步下降。
柯文哲連任之戰,面臨國民黨丁守中及民進黨姚文智前後夾擊,最終仍以微弱優勢贏得連任,顯示其在台北市的民意支持度又有了紮實成長。隨後的民進黨黨內初選中,柯文哲雖然沒有宣布參選,也被列為競爭對手 ,反映其實力增強,兩黨都把他視為重要對手。
從國民黨陣營來看,目前雖然地方執政縣市增加,2020年重奪政權的企圖旺盛,但整體上政黨實力已不如從前。
由於具有先天缺陷,在一定的外界誘因影響下,就可能「發病」,導致政黨機能下降。
一是政黨中心思想不統一,對於「維護一個中國框架,共同追求和平統一」等核心問題內部存在差異。
二是政黨組織體系弱化難形成合力。國民黨雖然贏得了2018年「九合一」選舉的大勝,但內部生態複雜整合困難重重,為重奪政權自設障礙。
三是實力受損恢復困難。民進黨執政後立即對國民黨施以重手,通過設立黨產會、「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制定「不當黨產條例」等行政手段對國民黨釜底抽薪、斷其筋脈。吳敦義接任黨主席後,政黨每月開銷甚至要向外舉債募資解決。
3、民進黨「病情」更加明顯
一是「台獨」功能退化。
「台獨」是民進黨的「神主牌」,從建黨到其兩次執政,「台獨牌」都是其凝聚基本盤的法寶。但是,民進黨對「台獨」議題「涸澤而漁」,不顧島內民生福祉,長期進行撕裂族群社會、挑動兩岸緊張對立的活動,最終讓越來越多民眾認識到:「台獨」不但做不到,還只是政治人物攫取個人利益的工具。
蔡英文上台提出的「維持現狀」政策具有一定的欺騙性。柯文哲揭開了「皇帝的新衣」——「目前的現狀就是僵局,維持現狀是好的嗎」。
另外,「台灣平常也沒有什麼統獨議題,但每到選舉統獨議題就會被挑起」。
隨着民眾政治參與程度提高,選民對政黨主張的判斷更趨理性,過去民進黨擅用的「統獨牌」影響力遞減,藍綠結構下的中間選民擴大,藍綠任何一方如果沒有爭取到中間選民的支持,均難以取得絕對優勢。
二是黨內矛盾升級整合困難。
蔡英文接手民進黨後,雖然利用政治資源籠絡構建起「英系」勢力,但其黨內根基終究較淺。黨內深綠的「台獨基本教義派」要求其推動法理「台獨」及特赦陳水扁等問題上邁開腳步,但蔡英文不願受深綠鉗制,對其「束之高閣」,導致雙方關係日漸緊張。
本次民進黨候選人黨內初選中,前「行政院長」賴清德突然挑戰蔡英文,使民進黨內部矛盾徹底爆發,且彌合裂痕的難度遠非一句「要團結」就能解決。
三是「中央」權威弱化地方版圖縮水。
蔡英文執政績效不佳才落得「九合一」選舉慘敗,因此其中央權威有待鞏固,而地方失去的執政版圖在短期內也無法扳回,因此民進黨在本次選舉中面臨著坐擁執政資源,但底氣不足、正當性不足的困局。
4、「柯式魅力」強力吸粉
上文提到的兩黨乏力局面,給以中間選民為爭取對象的柯文哲提供了機會,此外,其個人魅力也不可忽視。
在競爭性選舉中,候選人個人魅力也是決定選舉勝負的關鍵性因素。柯文哲雖然有「素人從政」以及性格「白目」等一系列貌似不適合從政的「短板」。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柯文哲又具有這個時代在台灣從政不可多得的優勢:
一是接地氣。
他講話非常直接,不願說違心話。柯文哲曾說,如果說謊就要下台的話,台北政壇可能早就空無一人了。這話聽起來有點誇張,但卻深得民眾認可。柯文哲的直率與執着,在政壇上顯得難能可貴,當台灣老百姓厭倦了政治人物華而不實的表演,對柯文哲直白辛辣的話語,反而聽着十分受用。
柯文哲正憑藉個性直白,得到了相當一部分中間選民、高知選民的認可。
二是給外界留下聰明、刻苦、學習能力強的印象。
與柯文哲多年相處的同學同事們評價柯文哲,都認為他夠聰明、夠努力,又能夠持之以恆,加上一點點運氣好,獲得成功也是水到渠成。
而柯文哲就任市長以來,其形象也是「每天嗡嗡,繼續工作」,做了柯文哲《一日幕僚》的藝人邰智源也直呼柯文哲市長的工作真是太辛苦,「一整天都沒有飯可以吃」。
三是改變傳統政治的遊戲規則。
柯文哲以跨越藍綠的「白色力量」自居,在政策上提出「新三民主義」,即「庶民主義」標榜參與政治的機會要均等,「鄉民主義」代表了網絡時代直接民主的實驗,「公民主義」體現的是柯文哲對公民社會「開放政府,全民參與」的嘗試。「讓人民對政治有了新認識,政治可以是理性的,不是非黑即白的」。
柯文哲的態度和言行,喚起了青年選民的強烈共鳴,其支持群體中,佔比最高的是20-39歲、學歷在大學專科以上的青年高知群體。這部分選民政治參與的理性成分也更高,他們屬於厭惡藍綠對立,追求理性參與的中間選民群體。
5、手法越發靈活老練
4年執政下來,柯文哲政治歷練日臻成熟,選舉戰法也在過去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發展。
一是行政能力進步,執政受到市民認可。
柯文哲上任初期失言風波不斷,有媒體還為其整理出失言類型,「分為物化女性、歧視弱勢、政治攻擊語言、市政領導爭議與鄉民式失言與其他6類」。
柯文哲意識到發言不當對自身形象的危害後,在保持原有直接率真語言風格基礎上,盡量避免涉及敏感話題,其幕僚也在一些公眾場合緊盯柯文哲發言,及時提醒避免犯錯。
政績部分,柯文哲理念是「政治必須落實在人民每一天的生活中」,其施政除了市場改建、公共住宅等較大規模建設外,更多關注社區里弄等細小民生問題。
正是這些務實的小政策,一點一滴累積起柯文哲在台北市民心中的認可。《天下雜誌》發布的台灣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顯示,柯文哲在台北市的滿意度逐漸回溫,從2016年僅獲得21名,到2017年上升到14名,2018年更緩步進步至第12名,施政滿意分數57.12(2016年49.36分,2017年56.03分),3年內提升了9個名次。
二是重視新媒體經營,選舉手段推陳出新成果顯著。
柯文哲堪稱島內運用新媒體進行選舉並取得成功的「開山鼻祖」。2014年選舉,柯文哲藉助新媒體將傳統宣傳戰打成了決定人心向背的決勝戰,一舉扭轉了宣傳經費不足的劣勢。
上任以來,柯文哲團隊始終重視新媒體經營,在「臉書」、「優酷」等島內流量大戶上精心耕耘,以質取勝,拍攝的很多小視頻都成為島內點擊率最高的節目。
今年4月11日,柯文哲還在大陸新浪微博開設了實名賬號,截至6月29日更新微博18條,粉絲數達到96735即將破十萬,很可能成為台灣政治人物中第一個在大陸的微博「大V」。
在「深綠」選民眼中,柯文哲在大陸開設微博也許如坐實「通共」指控,但在中間理性選民觀察看,柯文哲的務實與開放,對於幫助台灣擴大視野彌合分歧,有其不可多得的積極作用。因此即使島內用戶鮮少關注,但其對樹立柯文哲理性中道形象仍具有積極作用。
6、克服困難,班底逐步擴大
外界認為,制約柯文哲發展的最大障礙在於缺乏政黨支持與基層組織支撐,但從近期柯文哲團隊展露的動作看,這兩大弱點柯文哲正在不斷克服。
一是廣納新鮮血液,培養年輕善戰團隊成員。
柯文哲初任市長時因缺乏班底一度四處借將,因此初期其行政及幕僚團隊成員汰換率較高,但隨着度過磨合期,特別是進入第二任期后團隊建設已有所成效。
如核心幕僚已由當初的蔡壁如等忠誠但魅力不足的幕僚,擴大至「學姐」黃瀞瑩、「大雄」劉奕霆、「小牛」柯昱安等一批新星。這些人憑藉自身學經歷優勢,以及柯文哲市府平台的鍛煉,正在快速成長為島內政治潛力股。
他還網羅了一批藍綠政治人物的子弟及部屬加入團隊。如民進黨「立委」陳明文之子陳冠廷、國民黨前「立委」李嘉進之子李縉穎,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之子游思遠、台北市無黨籍議員陳建銘女兒陳思宇、親民黨市議員林國成的女兒林珍羽等;還有前台中市長林佳龍部屬黃景茂任都市發展局長、張治祥任地政局長,新竹市長林智堅團隊陳雪慧任社會局長。
台北市議會中與柯文哲交好的議員數量也逐漸增加,本屆議會63席中友柯議員至少有9位。
二是利用社交媒體加快組織建設,推動基層組織實體化。
針對缺乏基層組織的弱項,柯文哲團隊凝聚臉書上的各粉絲專頁,整合了20多個柯粉社團成立“柯粉俱樂部”。
此項工作的牽頭人是台北市家長會長團體聯盟總會長謝俊州,他整合了20多個挺柯社團,並分區、分性質成立宜蘭、花東、北北基、桃竹苗、中彰投、高屏、雲嘉南、網絡義勇軍及柯P(professor)正能量9個子社團。
截至2019年7月,「柯粉俱樂部」有接近3.5萬用戶關注,這些成員不僅密切追蹤報道柯文哲赴全台各地參訪行程,更在參訪中為柯文哲提供跟拍、服務、造勢等支持,成為柯文哲在全台深入基層擴大影響力的基礎。
另外,「柯文哲粉絲後援會」、「2018柯文哲後援會」也是民間友柯社團,分別擁有5.8萬、1.9萬粉絲,但未被「柯文哲粉絲俱樂部」整合,其影響力目前尚待評估。
7、力求在大陸與美國間維持平衡
在兩岸尚未統一的狀況下,兩岸政策能否通過大陸與美國的檢驗,直接關係到候選人的選舉勝敗。
柯文哲近期強調,其兩岸政策核心包括:
- 「兩岸不是國際關係」;
- 「在現行體制處理兩岸事務」;
- 「遵守過去已簽訂的協議和互動歷史」;
- 「在既有政治基礎上,繼續推動兩岸和平發展」;
- 「一個中國不是問題」;
- 「遵守體制,改善現狀」;
- 「跟美國維持友好關係,不必對大陸採取敵對態度」。
柯文哲自稱,其赴美國面試「得65分」,「到大陸55分,還是有補考資格」。而「蔡英文美國那邊是80分,但中國大陸那張考卷就會被當掉」。「國民黨這兩位候選人(韓國瑜、郭台銘)會在相同考卷,寫不同答案」。
首先,柯文哲再次率團參加《2019上海台北城市論壇》具有積極意義。
7月,柯文哲赴上海參加第十屆雙城論壇,再次向島內民眾展示其有能力也有思路處理好兩岸關係。雙城論壇是2016年兩岸關係冰封以來,兩岸地方政府部門常態交流,有輿論認為柯已經「通關」或階段性過關。台灣淡江大學教授趙春山認為,因為柯文哲承認都是「一家人」,大陸對於現階段的柯文哲這一步已經夠了。
二是美國之行有所收穫。
今年3月,柯文哲赴美訪問期間提出「互相認識、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互相妥協」的兩岸關係主張,呼籲兩岸重啟對話、重建信任。柯文哲稱,世界上很難找到第二個像兩岸這樣的例子—經濟上如此緊密,政治上卻如此敵意。如果雙方互相仇視,對兩岸不是好事。「我一直反對用仇恨當做政治動力,用對立當做政治手段。」
談到美台關係時,柯文哲也一再強調雙方共享價值觀,稱「美國是台灣最重要的盟邦」。
與柯文哲見面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知名漢學家黎安友(Andrew James Nathan)認為,「美國政府對柯文哲的立場與觀點好奇,如果雙方充分彼此理解,美國應該會覺得柯成為2020大選候選人的資格是OK的」。
目前,柯文哲是否參選、參選後能否有機會脫穎而出,關鍵因素還是在島內。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