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日本一劍封喉——韓國外交是怎樣把自己給作死的?

雲石

韓國現在真的是麻煩了。日前,日媒爆出消息,日本政府將正式取消韓國的出口優惠待遇,計劃最快將在8月2日的內閣會議上,決定修改政令,將韓國剔除出在安全保障出口管理上設置了優惠待遇的「白名單國家」,以日本在產業鏈上游的優勢壟斷地位,一旦施行,韓國經濟恐將遭受滅頂之災。

而韓國方面,至今無法拿出任何有力的反擊措施,其所作的,除了民間的抵制日貨外,無非也就是到世貿組織控訴而已。只不過,且不說這種申訴能否成功尚未可知,就算真能成,等程序走完裁定下來,也是很久以後的事了,到那時恐怕連黃花菜都涼透了。而韓國的停戰嘗試,似乎也遭到了日本的無視。據最新報導,安倍甚至直接迴避與文在寅見面。

總而言之,現在的韓國,真的有點黔驢技窮的意思了。

其實客觀的說,安倍之所以這次這麼狠,除了日韓本身的矛盾和爭執外,跟韓國外交的失敗也有很大的關係。隨着日韓矛盾的發酵,安倍晉三幾年前針對中韓的內部語言再次被翻出了出來。當時他說:「雖然我也不喜歡中國的行事作風,但中國是可以外交的國家,但韓國則是不懂外交的愚蠢的國家。」

現在回過頭看,這句話真的是意境頗深。可以說,安倍此言,直接點出了這次日本發動韓貿易戰的一個重要誘因——既對韓國的對日外交政策早已「是可忍孰不可忍」。

客觀的說,安倍不喜歡中韓,這個是很正常的。正所謂「中韓友誼靠日本】,作為同遭受過日本侵略殖民的國家,中韓對日本存在反感情緒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兒,再加上安倍上台後,政治上大肆右傾化,這更加劇了日本與中韓之間的關係緊張和情緒對立。

不過,同是不待見國家,安倍對中韓的評價,卻存在如此明顯的差異,這裡面就很有些意思了。

為什麼安倍評價中國是「可以外交的國家」,而韓國則是「不懂外交的愚蠢國家」?這內中反映的是,中韓兩國在對日、乃至整體外交風格上的極大不同。

中國的外交風格,可以說是非常務實的。雖然口頭上,中國也會說歷史、講情感,但在現實操作中,決定中國對日,乃至對外政策基調的邏輯基礎,絕對不是什麼歷史情感上的恩怨情仇,而是妥妥的現實國家利益;而在具體的手段運用方面,決定中國態度和行止的,也不是簡單的一己之好惡,而是扎紮實實的國力對比和條件支撐,以及當時所面臨的國內外形勢。如果國力發展到位,國內外形勢也對自己有利,那中國就可以在維護自身利益方面採取一些更加進取的措施;但如果國力還不足以對自己的想法構成強力支撐;或者國內外形勢不具備,那中國也不會霸王硬上弓,而是會務實的選擇迴避甚至隱忍。

當然,有人會說這種外交缺乏原則性。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中國外交也有原則,涉及到原則性問題,同樣不會做讓步。但中國的原則設定,並沒有那麼強勢,都是一些很基本、很底線的東西,只要不觸碰到這些基本線,中國的外交,是非常靈活的。

這一點,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釣魚島之爭。2012年,日本單方面改變釣魚島現狀,觸碰到中國的戰略底線,進而引發中國強勢反擊;但隨着中國巡航釣魚島,打破日本製造既成事實的幻想,兩國之間圍繞釣魚島主權形成新的平衡後,中國的反擊手段也就差不多到此為止,並未強行將釣魚島收回。甚至,隨着特朗普發起全球貿易戰,中日都面臨美國貿易施壓,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協作時,中國也能夠及時調整政策,果斷打破對日關係僵局,與安倍一起共同促成兩國關係回暖。

這就是中國外交在原則性基礎上,展現出的靈活性。這種靈活性,也是搞外交所應具備的一項基本素質。對於安倍來說,雖然他不可能喜歡中國,但至少中國外交是有套路、講規矩的,能夠在相當程度的範圍內,根據大勢進行相應調整。這樣的國家,你才可以正常的交往,才有可能通過外交的方式,來解決爭執和問題。

而韓國則完全不是這麼回事。韓國在對日、乃至整個對外交往中,超級講究原則性,甚至達到了錙銖必較的地步。對任何自認為侵犯到自己利益的行為,都會予以強烈抵制乃至反制。

當然,這個看上去確實挺有骨氣。但問題是,過度講究原則性,意味着外交方面不可避免的失去靈活性,陷入僵化。

這其實是很要命的。國際政治本質上遵行的是叢林法則,雖然表面上也有道義標準,但真正解決問題的關鍵,還是靠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影響力。而反映在外交方面,作為一個國家,在外交時,也應當以自己的實力和綜合條件為基礎和後盾。如果實力和條件具備,自然可以去爭取利益;但如果不具備,你依然強行通過外交去爭取,這就超出了你的能力邊界,不僅不能達到目的,還很有可能引發對方的憤怒和反制,讓自己遭受更大層面的損失。

比如這次引發日韓貿易戰風波的慰安婦紛爭。在這件事上,韓國一直對日本死死糾纏,要求日本做出徹底的道歉和賠償。

當然,不可否認,韓國這樣做有其之道義基礎——畢竟歷史上日本確實犯下了滔天罪行。但問題在於,韓國的這種要求,超出了日本所願意承擔的界限;更重要的是,韓國的國家實力和現階段的國內外形勢,又決定了韓國並不具備逼日本就範的足夠籌碼。所以韓國的這種執念,不僅不能達到目的,反而成為激怒日本,破壞兩國關係的因素。偏偏日韓的實力對比,以及在產業鏈上的上下游關係,決定了日本對韓國經濟有足夠的壓制力——韓國卻無法做出對等反擊。這種情況下,隨着韓國的糾纏不休,安倍終於不再忍耐,而決定對韓國予以強力制裁,通過亮劍來逼韓國認清現實。而這時,韓國就一下原形畢露,懵逼抓瞎了。

而這種結果,本來是可以避免的。畢竟日韓貿易戰本質上是一種雙輸——韓國作為弱勢方雖然更慘,但作為強勢方的日本,也同樣會有損失——且不說整條產業鏈共存共榮的關係,韓國在其他方面的反制(比如抵制日貨等等),也同樣會傷害到日本,日韓關係因此大幅倒退,韓國會因此加速向中國靠攏,這也絕不符合日本的利益。所以,如果韓國不是這種死纏不休,日本也不大可能下這種死手。只不過,韓國這種僵硬化、脫離實際的對日訴求,完全超脫出了正常的外交規則和套路,導致安倍政府認為:其無法通過常規的外交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最終選擇長痛不如短痛的方式,來教會韓國怎麼做人。

總而言之,外交本身是一門藝術。它固然要堅守原則,但同時也必須講究靈活性。原則是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靈活性則是為了外交能夠進行下去,避免雙方因無法溝通而圖窮匕見,結果目的沒達到,反倒蒙受更大的損失。中國外交同時兼顧了原則性和靈活性,所以即便安倍不喜歡中國,也不妨礙他認同中國是個可以打交道的對象;而韓國,過於注重原則性,導致靈活性不足,以至於整個外交陷入僵化,最終不僅沒能達到逼日本在慰安婦問題上認罪的目標,反而把自己帶入到危險的境地。

那麼,為什麼韓國外交會如此僵化?這其實與韓國極端的民族主義情緒有關。韓國地處東北亞地緣政治漩渦中心,中美日俄四大強國影響力在此交匯,北面還有一個同胞死敵朝鮮,這種極端惡劣的地緣格局,決定了韓國想要在列強夾縫中生存下去,就必須大力推動國家民族主義,這樣做的好處,一是以此強化民眾的獨立國家民族意識,以免被各大強國的影響力滲透,引發內部撕裂;二是通過培養愛國主義情緒,激勵民眾為了國家而努力奮鬥。

而這兩點確實都起到了效果。韓國作為一個缺乏資源的地緣小國,在這樣惡劣的地緣環境中,居然還能成長為發達國家,這裡面國家民族主義情結可以說是功不可沒的。

但凡事有利必有弊,過度的煽動國家民族主義,使得韓國人的民族情結過於極端,而且極為敏感自負,對任何自認為的國家臉面和利益都錙銖必較,絕不允許自己受到任何所謂的侵犯。

在這種極端情緒主導下,政府的任何外交手段靈活性運用,都很容易被理解為賣國,進而遭到舉國聲討。

這就對國家外交政策構成了束縛。再加上韓國又是西式民主政體,政客由民選產生。在這樣一個極端民族主義情緒泛濫的國家,哪個政客要是被扣上個「賣國」的名頭,那政治生涯必將瞬間終結。

這一點在對日方面尤其明顯——畢竟日本歷史上侵略殖民過朝鮮半島,本身就對韓國民眾心理造成重大傷害;再加上極端國家民族主義情緒的煽動,也需要設立一個敵視對象,日本無論從哪方面看,都是這個對象的不二人選。所以反日情緒在韓國尤為泛濫。這種情況下,本就深受束縛而不靈活的韓國外交,在面對日本時就更加極端偏執,很多時候都是基於一種國民感性情緒;而非理性的現實實力對比和國內外形勢。這種情況,一兩次日本或許就忍了,但老是這樣,日本自然無法忍受(畢竟韓國又不是美國,日本沒道理對它也要俯首帖耳),最終,安倍逮着這個機會,強勢出手,韓國半導體行業也就瞬間陷入休克。

而半導體只是個開始,接下來,在汽車和機械領域,日本還有後手,甚至金融方面,日本也有鉗制的手段。既然這次安倍已經下定決心,要一勞永逸地教會韓國好好做人,美國又袖手旁觀。如此看來,這事兒恐怕不會輕易善了。韓國這次,真的是懸了!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