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暴力的周末,我們對香港局勢有八個深刻印象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香港仍不平靜,出現了很多暴力示威點。但另一方面,參與示威的人數明顯減少了,激進示威者們用「快閃」的方式破壞秩序以及製造聲勢的策略變得更加明顯。香港局勢有一些變化的跡象,但依然高度複雜。

《環球時報》赴香港報導組有如下深刻印象。

首先,香港警察執法更加堅決,士氣看上去也相當飽滿。除了最近幾天加強對煽動、組織和參與非法示威者的拘捕行動,他們對處置事件也顯得更加果斷。近距離觀察,他們的氣勢能夠壓倒暴徒的氣焰。暴徒還是很怕警察的,無論在哪裡,警察的清場一旦開始,暴徒基本就作鳥獸散。

第二,參與示威的或者說警察對面人群的成分很複雜。在沒有大規模集會的情況下,一般的抗議人群實際人數並不多,至少本周末的情況是這樣。

本報記者看到,除了示威者,面對着警察的還有大量記者、調解員、宗教人士、觀察員、救援隊等等。他們中有不少偏袒示威者,有時這些人加在一起比示威者還多。而且,他們在一些時候客觀上起了烘托示威的作用。

第三,示威者年輕人居多,他們往往統一行動,顯然是有組織的。星期天機場再次出現非法示威,路上車堵得很厲害,我們眼看着旁邊一輛公交車上幾乎全是年輕人,他們在接近示威點時紛紛套上黑衣服,我們拍他們,他們發現后立刻把臉轉過去。感覺是他們對暴露自己的面孔充滿警惕且很畏懼。

第四,這個周末香港的縱火點挺多的,其中有一部分縱火屬於挑釁性質,不太敢造成嚴重危害,真的去燒公共建築。那部分縱火有點像「政治篝火」,澆上助燃劑等,點燃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以此刷暴力分子的存在感,鼓舞他們的士氣,向特區政府和公眾施壓。

第五,在與我們交談的媒體界人士裡,包括比較激進的那些媒體人,基本都同意「暴力是不對的」這一看法。但他們的邏輯是政府不同意示威者「五大訴求」是導致暴力發生的原因,並且對暴徒向政府施壓給予的支持高於對暴徒破壞法治的反對。這使得暴徒在香港受到的實際輿論壓力仍然沒有成為全社會性的。

第六,西方輿論對香港社會仍然有巨大影響,我們接觸到的同情反對派和示威者的媒體人高度看重他們與西方媒體機構及政客價值觀的相通,而普遍沒有看懂香港社會與美英利益的不同,以及這種差異的影響遠大於價值觀的接近。他們沒有或者不願意去想美英可能會利用甚至害香港,而內地和香港才是真正的利益共同體。

第七,香港並不是全面、徹底的失序,混亂發生在局部時段和局部地區,儘管它們的溢出效應也是明顯的。特區政府和警隊仍有更多止暴制亂的法律資源和手段可以使用,但這不意味着恢復秩序是容易的。9月2日香港學校全面開學,一些人鼓動罷課,這些新事態將對局勢構成什麼樣的動向,是不確定的。

第八,香港持續兩個多月的動蕩已經對經濟造成嚴重影響,尤其是全面衝擊了旅遊業,使很多從業者陷入生活困難。暴力示威所造成的負面衝擊越來越多,這毋庸置疑。最重要的是幫助香港廣大市民都認識到它們是動亂本身導致的,而不是讓人們對那些衝擊形成錯誤的解讀。由於香港輿論場與西方輿論場連為一體,形成這種認識上的撥亂反正將是重大挑戰。■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