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ter on Fire 建制政府中人也要看

張志剛

據聞香港不少反對派以及策動黑衫行動的團體, 都在民間播放由Netflix 拍攝的 Winter on Fire ,目的是向參與抗爭行動的成員「教路」,讓他們參考一下在2013 年烏克蘭首都基輔發生的一場革命行動。這套一個多小時的紀錄片,不但反對派人士要看,建制派和政府中人更加要看。這套紀錄片,未必是完完整整,兼且客觀公允地記錄這90 多天的革命事件,以及背後諸色人等的精心策劃,但卻可以清楚人家當年在基輔搞革命的套路。如果只看片內的角色、行徑及對白台詞,看完這套紀錄片,再看香港街頭暴亂的場景,不無熟口熟面、似曾相識之感。

策動顏色革命 手法大同小異

在社區放映這套紀錄片,是在香港街頭暴亂發生之後,大概不會是那些「義士」看完電影才去模仿抄襲。最有可能的,就是當年的基輔和今天的香港所出現的場景,都是由某一些人,又或者組織教導出來。事實上在2014 年佔中事件,已有一些革命天書出現過。太陽底下無新事,策動顏色革命,來來去去也是那些招數。

在基輔用上的鬥爭手段,不但可以在今天香港見到,其實在1989年北京也上演過一些,手法橋段也是大同小異,但結果則不盡相同。所以既然有人熱推6年前的烏克蘭革命,在此也不妨重溫一下事件的來龍去脈,也讓一些有心人——尤其是旁觀者——徹底明白基輔和香港在最基本上的差別,不要打錯算盤。

談烏克蘭,就不能不談西方陣營的東擴運動。在蘇聯解體之後,歐洲陣營就一直向東發展,吸納蘇聯解體的國家,經濟上就通過歐盟,軍事上就通過北約。當時俄羅斯的國力正處於收縮期,而俄國本身的政策也想靠向歐美。在這個大前提之下,前蘇聯的成員國逐一倒向西方陣營,「加盟」的「加盟」,「入約」的「入約」。但當歐洲的東擴運動進展到俄國的家門口時,俄國既基於地緣政治以及國家安全利益的考慮,也同時因為基本國家政策的逆轉,普京主導了民族復興路線,結果就在俄國最後一道防線——格魯吉亞和烏克蘭——與西方槓上了,在烏克蘭上演連綿不斷的美俄角力戰。

烏克蘭是一個獨立國家,俄裔居民也不足兩成,而歐洲的經濟活力,對烏克蘭4000 多萬國民有相當大的吸引力。烏克蘭雖然在歷史上是俄羅斯的兄弟之邦,但在選舉這政治遊戲上,則是美俄角力,兩國實力只在伯仲之間。當年在選舉上,親俄的烏克蘭總統候選人亞努科維奇稍佔上風,2004 年的烏國總統選舉中曾經在第二輪投票勝出,卻不敵西方媒體和群眾的攻擊而最後落敗。但儘管如此,亞努科維奇仍然是實力玩家,最終亦被委任為總理,成為親俄的旗幟人物,亦對勝出總統選舉的尤先科予以強力制衡。而亞氏更在2010 年的總統選舉中輕鬆勝出,卻最終不敵2013 年底的寒冬烈火,在90多天的街頭鬥爭中,以倒台出國告終。

俄羅斯在這一役慘敗之後,就把有「北海明珠」之稱的克里米亞半島兼併。克里米亞是當年沙王9次用兵,在土耳其手中奪回來的出海口,也是俄國北海艦隊的駐紮地。只是當年俄羅斯為彰顯俄烏的兄弟情誼,才送贈予烏克蘭。俄烏一旦反目,而尤先科在任期間,不斷找北海艦隊的麻煩,並揚言港口租約期滿之後不再續約,要踢走俄國的艦隊。亞努科維奇落台之後,普京就先下手為強,一下子鯨吞了克里米亞,西方國家強烈反對,終歸無效。

觀看 Winter on Fire ,固然可以比較一下街頭抗爭的手段,但這也只是皮毛之術。西方陣營向俄國步步進逼,以剝洋葱式的手法壓迫俄羅斯,才是整齣「街頭大戲」的故事大綱。烏克蘭經濟落後,對「加盟」有着無限憧憬。對此,俄羅斯除了提供一些特價石油和天然氣之外,卻是愛莫能助。所以在2013年基輔街頭抗爭的觸發點,是亞努科維奇拒絕與歐洲發展更緊密的關係。最後就賠上他個人的政治生命,也把俄國的政治投資輸光。

被利用以勒索北京的棋子 會得到什麼?

美俄在烏克蘭的角力,到目前為止是歐美完勝,俄國只有奪回克里米亞作為對烏的懲罰,卻無法保存本來對烏的政治影響力。但香港和烏克蘭最基本的分別,是香港本身就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北京對香港有最終的管治權。而香港的經濟水平,固然人均收入高於烏克蘭20倍,而其經濟動力來源也主要來自大陸。所以無論街頭運動再搞多少天,讓香港經濟受到重創,也不會動搖北京對香港的最終管治權。香港不可能獨立,港獨運動不會成功,它只會是對華作政治勒索的一種手段。對操縱這些手段的背後政治力量而言,他們可能有所收穫,又或者白幹一場,又或者做賠本生意。但作為被利用為勒索北京的手段和棋子,又會得到什麼?■

原文轉載自《明報》 2019年9月19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