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央行推出的數字貨幣(DCEP)是基於區塊鏈技術推出的全新加密電子貨幣體系。DCEP將採用雙層運營體系,即人民銀行先把DCEP兌換給銀行或者是其他金融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並且,央行的全球貨幣早在2014年就已經開始準備了。
未來的財富不是美元,也不是黃金,一定屬於區塊鏈數字資產;數字資產將成為金融體系的新寵,成為全球經濟變革大趨勢。
在 Facebook 發行加密貨幣libra 天秤幣成為互聯網全球金融市場焦點的同時,中國人民銀行打造的數字貨幣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也正式從幕後走向台前。對比Libra幣與中國擬發行的央行數字貨幣DCEP,不禁驚呼,這難道是中國為全球各經濟體準備的「新世界貨幣」嗎?
央行數字貨幣將會取代現鈔,那麼在央行數字貨幣呼之欲出的背景下,會有哪些市場機會值得我們去關注呢?它的發行特點是什麼?
1,DCEP具備「世界貨幣」所需的一切條件
對比DCEP與Facebook推出Libra幣可以發現,二者在安全性、架構、理念等方面十分相似。不同的是,DCEP在保有Libra優點的同時,針對Libra幣無法成為世界貨幣的設計缺陷,DCEP給出了近乎完美的答案:
(1)DCEP與人民幣可以1:1自由兌換,支持連接中央銀行;
(2)DCEP採用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的雙層制度,適應國際上各主權國家現有的貨幣體系;
(3)DCEP是主權貨幣,是紙質人民貨幣的替代,可以確保現有貨幣理論體系依然發揮作用;
(4)DCEP可以基於特殊設計,可以不依賴於網絡進行點對點的交易。
總之,DCEP不僅僅可以實現世界貨幣美元所有功能,還可以節省發行資金,更準確地計算通貨膨脹率和其他宏觀經濟指標,更好地遏制洗錢、恐怖分子融資等非法活動,更便利的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匯兌流通。需要特別指出,DCEP的設計開始於2014年,遠遠早於Libra幣提出的2019年,DCEP是中國中央銀行在數字貨幣領域多年研究的結果。回顧中國數字貨幣大事件:2014年央行成立法定數字貨幣專門研究小組;2016年在原小組基礎上設立數字貨幣研究所;2018年6月、成立深圳金融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 8月,中央發文在深圳開展數字貨幣研究和移動支付試點。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活動新聞中心首場新聞發布會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表示:央行的數字貨幣將替代部分現金,這些都足以說明在數字貨幣研究領域,中國一直走在科技金融的前沿。作為中國人,此刻是滿滿的自豪感。
2. 數字貨幣DCEP的流通渠道已具備世界最頂級的搭建
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表示:「央行數字貨幣採用雙層運營體系,所謂的雙層運營體系就是指中央人民銀行和商業銀行這兩層的運行體系,上面一層是人民銀行對商業銀行,下面一層是商業銀行或商業機構對老百姓。」
目前國內除了各大商業銀行,還有兩大互聯網商業巨頭: 2004年,誰也預料不到一個名叫支付寶的小公司,能在2019年給世界帶來如此大的改變:
(1)截止2018年,支付寶已經可以在200個國家和地區使用;
(2)支持美元、英鎊等20餘種貨幣的直接交易;
(3)可以在全球主要38個國家和地區跨境支付;
(4)支付寶在中國將現金交易降低到不足交易總量的2%、並正在世界範圍內逐步取代現金交易。
在支付寶之外,中國另一支付巨頭平台(微信支付)也正在快速擴張,截止2018年3月,已經合規地接入49個國家和地區,可以在20個國家和地區跨境交易,支並持16種貨幣直接交易。
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平台必將成為DCEP在全球自由流動的最佳途徑,很好的為DCEP成為世界貨幣提供助力,因為DCEP的設計,一開始就遵循與支付寶與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無縫銜接的原則,並且要滿足無需聯網情況下也可使用。
相較於中國的移動支付平台(支付寶)2004年上線,美國移動支付工具Apple Pay 在2014年上線,韓國的三星pay在2015年才上線,這保證了在數字貨幣流通渠道方面,DCEP的經驗積累和技術水平領先世界其他數字貨幣。
至此,我們可以自信地告訴世界,DCEP作為新世界貨幣的流通渠道完全具備世界一流的搭建。
3. DCEP正為成為「新世界貨幣」蓄力
7月17日,Libra幣負責人馬庫斯在Libra幣發行聽證會上說:「我相信,如果美國不引領數字貨幣和支付領域的創新,其他人將會這樣做,特別是中國。」他說的其實有點晚,畢竟中國央行在2014年已經開始了科技金融領域的創新,時至今日,數字貨幣和移動支付技術已經世界領先;DCEP比Libra幣上線運營條件更具備、技術更成熟。現在不上線的原因,只是在積蓄力量,等待經濟實力問鼎世界第一以後,DCEP以新世界貨幣的姿態屹立於世界之巔。可以假設一種情形:Libra幣得到美國政府全力支持、Libra幣協會確定由美國幾個大企業管理、libra幣信用背書的一攬子儲備貨幣中不包含人民幣且50%以上是美元。相信DCEP一定會迅速上線,通過發行數字貨幣,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搶佔成為「新世界貨幣」的制高點。經濟戰的最高形式是貨幣戰,具有先發優勢的中國,怎會輕易讓出領先地位、輸在起點。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在一次採訪中說,在Libra幣沒有發布時,我們研究所的工作制是996,在六月份Libra幣宣布在2020年上線后,我們的工作制已經變成是8107。為央行數字貨幣研究專家的辛苦工作點贊!2019年8月,中央發文在深圳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和數字貨幣先行示範區。或許這是DCEP作為「新世界貨幣」最後的演練:在試行中發現問題、解決隱患、確保DCEP數字貨幣在作為世界貨幣的流通中,放得出、看得見、管得住。
天道酬勤、厚積薄發,時機成熟后正式開始從美元手中接下世界貨幣的王冠,期待DCEP成為世界貨幣的那一天。
熱點新聞閱讀——《黃奇帆:中國央行很可能在全球第一個推出數字貨幣》
導讀:28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在演講中指出,不相信Libra會成功。人民銀行對於DCEP(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究已經有五六年,已趨於成熟。中國人民銀行很可能是全球第一個推出數字貨幣的央行。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ID:jjbd21)
記 者丨周炎炎
編 輯丨曾芳
10月28日,在2019首屆外灘金融峰會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在演講中指出,在數字化時代,企業間、國家間的支付結算方式需要重塑。他強調,人民幣跨境清算高度依賴美國的SWIFT(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系統和CHIPS(紐約清算所銀行同業支付系統)存在一定風險,兩者正逐漸淪為美國行使全球霸權,進行長臂管轄的金融工具。
「SWIFT是過時的、效率低下、成本極高的支付系統。SWIFT成立46年以來,技術更新緩慢,效率已經比較低下,國際電匯通常需要3-5個工作日才能到賬,大額匯款通常需要紙質單據,難以有效處理大規模交易。同時SWIFT通常按結算量的萬分之一收取費用,憑藉壟斷平台獲得了巨額利潤。」
黃奇帆如此表示對SWIFT的不滿。
針對國際輿論關注的Facebook的Libra項目,黃奇帆並不看好:
「在數字時代,有部分企業試圖通過發行比特幣、Libra挑戰主權貨幣,這種基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的貨幣脫離了主權信用,發行基礎無法保證,幣值無法穩定,難以真正形成社會財富。本人不相信Libra會成功。」
黃奇帆認為,對主權國家來講,最好的踐行貨幣國家發行權的辦法是由政府和中央銀行發行主權數字貨幣。在全球央行發行主權數字貨幣的過程中,除了要提高便捷性、安全性之外,還要制定一種新的規則,使得數字貨幣能夠與主權的信用相掛鈎,與國家GDP、財政收入、黃金儲備建立適當的比例關係,通過某種機制,遏制濫發貨幣的局面。
「人民銀行對於DCEP(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究已經有五六年,我認為已趨於成熟。中國人民銀行很可能是全球第一個推出數字貨幣的央行。」黃奇帆稱。
以下為黃奇帆演講全文:
數字化重塑全球金融生態——
在2019外灘金融峰會上的演講
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很高興受邀參加2019年外灘金融峰會。今天談談我對數字化的理解以及數字化如何顛覆全球金融生態。
一、數字化的構成與顛覆性作用
數字化主要包含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以及區塊鏈技術。而這幾者之間的關係,如果將數字化平台用人來類比: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以及物聯網就像人類的神經系統,大數據就像人體內的五臟六腑、皮膚以及器官,雲計算相當於人體的脊樑。
沒有網絡,五臟六腑與和脊樑就無法相互協同;沒有雲計算,五臟六腑無法掛架;而沒有大數據,雲計算就是行屍走肉、空心骷髏。有了神經系統、脊樑、五臟六腑、皮膚和器官之後,加上相當於靈魂的人工智能——人的大腦和神經末梢系統,基礎的數字化平台就已經成型了。而區塊鏈技術,就像更先進的「基因改造技術」,從基礎層面大幅度的提升大腦反應速度、骨骼健壯程度、四肢操控靈活性。數字化平台在區塊鏈技術的幫助下,基礎功能和應用將得到顛覆性改造,從而對經濟社會產生更強大的推動力。
數字化之所以能夠顛覆傳統,就在於它所擁有的五全基因:全空域、全流程、全場景、全解析和全價值。
所謂「全空域」是指:打破區域和空間障礙,從天到地,從地上到水下、從國內到國際可以泛在的連成一體;
所謂「全流程」是指:關係到人類所有生產、生活流程中每一個點,每天24小時不停地信息積累;
所謂「全場景」是指:跨越行業界別,把人類所有生活、工作中的行為場景全部打通;
所謂「全解析」是指:通過通過人工智能(AI)的收集、分析和判斷,預測人類所有行為信息,產生異於傳統的全新認知、全新行為和全新價值;
而所謂「全價值」是指:打破單個價值體系的封閉性,穿透所有價值體系,並整合與創建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價值鏈。
數字化具有的五全基因與任何一個傳統產業鏈結合起來,就會形成新的經濟組織方式,從而對傳統產業產生顛覆性的衝擊。與工業製造相結合時,就形成工業製造4.0;與物流行業相結合,就形成智能物流體系;與城市管理相結合,就形成智慧城市;與金融結合,就形成金融科技或科技金融。在與金融相結合的過程中,數字化擁有的海量信息、計算能力、共識機制,可以大幅度的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安全性,降低金融機構運營成本、壞賬率和風險。
二、數字化與金融結合帶來的變革
數字化擁有的五全基因與金融碰撞以後,重塑了全球的金融生態。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顛覆全球個人支付方式
在數字化浪潮來臨之前,中國個人支付主要通過紙幣、儲蓄卡、信用卡來完成。2002年,在合併了全國銀行卡信息交換總中心和18家城市(區域)銀行卡網絡服務分中心的基礎上,中國組建了銀聯公司。銀聯創立之後,自主建成銀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統,推廣了統一的人民幣銀行卡標準,在傳統支付領域發展迅速,促進了經濟社會不斷進步。但在創新支付領域如互聯網支付、手機支付、二維碼支付等方面進展緩慢。
隨着中國移動互聯網領域的技術進步與應用普及,基於手機的支付方式走進了生活的每個角落,新的支付已經佔據主流地位。以支付寶、微信支付為代表的移動支付已經覆蓋14億人。從線上到線下,從家庭日常水電氣話費支付到交通、旅遊、酒店、餐飲,移動支付憑藉其高效便捷的支付體驗,打破了傳統支付方式在空間上、時間上的局限性。2018年中國移動支付規模約39萬億美元,而美國則是1800億美元,差距達到數百倍。中國的電子支付系統已經全球領先。如今,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移動支付。在歐美、日韓、東南亞等全球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線下商戶門店,支付寶、微信支付的範圍幾乎可以涵蓋餐飲、超市、便利店、主題樂園、休閑等各類吃喝玩樂消費場景。
移動支付使得個人的資金往來信息沉澱下來成為信用數據,使得企業在業態層面有了極大的創新——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這就是共享單車、共享辦公等共享業態能夠出現並蓬勃發展的基礎。企業在銷售商品或服務時,不再需要賣掉所有權,而只需要賣掉某一個時段的使用權。未來,共享傢具、共享工具、共享智力等各類共享業態在移動支付的助推下,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隨着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逐步滲透,個人跨境轉賬的底層技術實現方式也開始被改寫。過去,個人跨境轉賬需要跨越支付機構、銀行和國際間結算網絡,整個過程由於串行處理而效率低下。而現在,區塊鏈技術可以作為支付機構與商業銀行之間的接口技術。跨境匯款中的多方通過區塊鏈技術將匯款報文傳遞給各參與方,從而實現多方協同信息處理,將原本機構間的串行處理并行化,提高信息傳遞及處理效率。
但是,在新的支付方式高速發展的同時,也要尊重人對支付方式的選擇性。隨着移動支付的普及,部分商家開始熱衷於「無現金」,拒收現金的現象也隨之增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告示等方式拒收人民幣。拒收現金的行為不僅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從長遠看還會危及金融安全。同時,由於移動支付的基礎是電力設施、數據中心、網絡系統,一旦發生意外如地震、斷電、人禍導致移動支付無法使用,將會給社會帶來嚴重後果。
黃奇帆:區塊鏈將改寫個人跨境轉賬的底層技術實現方式
(二)重塑貿易清結算體系
在數字化時代,不僅需要改變個人支付方式,企業間、國家間的支付結算方式也需要進行重塑。企業在開展國際貿易外匯結算時,會面臨是兩國貨幣直接支付結算,還是以美元為中間價結算的問題。在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上線之前,人民幣跨境清算高度依賴美國的SWIFT(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系統和CHIPS(紐約清算所銀行同業支付系統)。
SWIFT成立於1973年,為金融機構提供安全報文交換服務與接口軟件,覆蓋200餘個國家,擁有近萬家直接與間接會員,目前SWIFT系統每日結算額達到5萬億至6萬億美元,全年結算額約2000萬億美元。CHIPS是全球最大的私營支付清算系統之一,於1970年建立,由紐約清算所協會經營,主要進行跨國美元交易的清算,處理全球九成以上的國際美元交易。
SWIFT和CHIPS彙集了全球大部分銀行,以其高效、可靠、低廉和完善的服務,在促進世界貿易的發展、加速全球範圍內的貨幣流通和國際金融結算、促進國際金融業務的現代化和規範化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但是高度依賴SWIFT和CHIPS系統存在一定風險。首先,SWIFT和CHIPS正逐漸淪為美國行使全球霸權,進行長臂管轄的金融工具。從歷史上看,美國藉助SWIFT和CHIPS系統發動了數次金融戰爭。
2006年,美國財政部通過對SWIFT和CHIPS的數據庫進行分析,發現歐洲商業銀行與伊朗存在資金往來,美國隨即以資助恐怖主義為借口,要求歐洲100多家銀行凍結伊朗客戶的資金,並威脅將為伊朗提供金融服務的銀行列入黑名單。隨後全球絕大部分銀行斷絕了和伊朗金融機構的所有業務往來,伊朗的對外金融渠道幾乎被徹底切斷。
2014年烏克蘭危機中,美國除了聯合沙特將石油價格腰斬外,更威脅將俄羅斯排除在SWIFT系統之外,隨後俄羅斯盧布大幅貶值,經濟受到嚴重負面影響。其次,SWIFT是過時的、效率低下、成本極高的支付系統。SWIFT成立46年以來,技術更新緩慢,效率已經比較低下,國際電匯通常需要3-5個工作日才能到賬,大額匯款通常需要紙質單據,難以有效處理大規模交易。同時SWIFT通常按結算量的萬分之一收取費用,憑藉壟斷平台獲得了巨額利潤。
所以說,在當前數字化浪潮的大趨勢下,依託技術更新緩慢、安全性難以保證的SWIFT和CHIPS系統是沒有前途的。在大數據平台、區塊鏈技術的驅動之下,構建形成一個新的清結算網絡已經成為當前許多國家的共識。區塊鏈技術具有去中心化、信息不可篡改、集體維護、可靠數據庫、公開透明五大特徵,在清結算方面有着透明、安全、可信的天然優勢。目前全球已有24個國家政府投入並建設分佈式記賬系統,超過90個跨國企業加入到不同的區塊鏈聯盟中。
歐盟、日本、俄羅斯等國正在研究建設類似SWIFT的國際加密貨幣支付網絡來取代SWIFT,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和區塊鏈平台正在通過區塊鏈試水跨境支付,用實際行動繞開SWIFT和CHIPS全球支付體系。
(三)改革全球貨幣發行機制
貨幣是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人與人之間發生社會關係、交換關係所必不可少的媒介。原始社會沒有貨幣,通過皮毛、貝殼等稀缺的物質來進行交換,但交換的媒介始終無法統一,制約了生產力的發展。農業社會開始以黃金、白銀或銅幣等的貴金屬作為貨幣中介。工業社會後,商品價值量越來越大,用黃金等貴金屬作為貨幣難以承載巨大的交易規模,紙幣隨之出現。上世紀80年代,貨幣的電子化越來越發達,電子錢包、信用卡、儲記卡、手機支付迅猛發展。時至今日,以比特幣、Libra、央行數字貨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開始出現,貨幣迎來了數字化時代。
那麼貨幣發行的基礎是什麼呢?以前貨幣依靠金、銀等貴金屬作為錨定物。20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以後,貨幣發行的基礎變成了與國家主權、GDP、財政收入相掛鈎的國家信用。美國憑藉強大的軍事、經濟,通過美元壟斷了全球石油美元結算和大部分國際貿易結算,美元成為了事實上的「全球貨幣」。
然而依賴主權信用發放的貨幣也面臨貨幣超發等問題。1970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前,全球基礎貨幣總量(央行總資產)不到1000億美元;1980年,這一數字大約是3500億美元;1990年,這一數字大約是7000億美元;2000年,這一數字大約是1.5萬億美元;2008年,這一數字變成了4萬億美元;到2017年底,這一數字是21萬億美元。
尤其是近10年來,美國為了擺脫金融危機,通過國債投放貨幣來刺激經濟發展,導致政府債務總量從2007年的9萬億美元上升到2019年的22萬億美元,已經超過美國GDP。如果美國債務持續攀升,到期債務和利息消耗完全部的財政收入,美國沒有信用再發國債,融資能力將會減弱,一次新的全球金融危機將不可避免。
如何改變貨幣超發的局面?在金本位崩潰之後,世界各國一直沒有很好解決這一問題。雖然有學者提出回歸金本位的呼籲,但受限於黃金儲量,回歸金本位顯然不太現實。
黃奇帆:我不相信Libra會成功,數字貨幣發行需要新規則
在數字時代,有部分企業試圖通過發行比特幣、Libra挑戰主權貨幣,這種基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的貨幣脫離了主權信用,發行基礎無法保證,幣值無法穩定,難以真正形成社會財富。本人不相信Libra會成功。對主權國家來講,最好的踐行貨幣國家發行權的辦法是由政府和中央銀行發行主權數字貨幣。在全球央行發行主權數字貨幣的過程中,除了要提高便捷性、安全性之外,還要制定一種新的規則,使得數字貨幣能夠與主權的信用相掛鈎,與國家GDP、財政收入、黃金儲備建立適當的比例關係,通過某種機制,遏制濫發貨幣的局面。
目前中國央行推出的數字貨幣(DCEP)是基於區塊鏈技術推出的全新加密電子貨幣體系。DCEP將採用雙層運營體系,即人民銀行先把DCEP兌換給銀行或者是其他金融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
DCEP的意義在於它不是現有貨幣的數字化,而是M0的替代。它使得交易環節對賬戶依賴程度大為降低,有利於人民幣的流通和國際化。同時DCEP可以實現貨幣創造、記賬、流動等數據的實時採集,為貨幣的投放、貨幣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提供有益的參考。人民銀行對於DCEP的研究已經有五六年,我認為已趨於成熟。中國人民銀行很可能是全球第一個推出數字貨幣的央行。
黃奇帆:中國人民銀行很可能是全球第一個推出數字貨幣的央行
(四)提高產業鏈運營效率
5G時代,除了消費電子產品如手機、平板、筆記本電腦之外,智能家居、汽車乃至工業製造設備等各類終端都能夠智能化並接入到互聯網中。數字平台將進一步進化為萬物互聯平台,帶動人類的互聯網產業從to C型的消費類互聯網發展為to B型的產業類互聯網。其中,科技金融可以連接數據平台、金融企業、產業鏈上下游,幫助各方優化配置資源、提高運行效率以及降低運行成本。
科技金融的發展形式有兩種。一種是「互聯網+金融」,有條件的數字化平台公司,圍繞自身產業鏈籌建非銀金融機構,獨立發展金融業務。另一種是「金融+互聯網」,金融企業根據產業鏈發展需要構建數字化平台。
前幾年經濟有些脫實向虛,許多工商業企業、非金融企業熱衷於跨界運作,申請各類金融牌照;各種金融機構熱衷於集團化、全牌照,以至於金融業槓桿疊加、風險累積、亂象叢生。目前,金融業正在按中央部署進行去槓桿、防風險、加強新形勢下資管業務、跨界業務的整頓。
未來,數字化平台下的非銀金融機構出路在哪裡?我認為最合理、最有前途的模式是數字化平台與各類金融機構的有機結合,形成數字金融體系。
各類機構在其中各盡所能、各展所長。數字化平台連接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掌握真實的交易信息,可以與各類金融機構合作,為供應鏈上成千上萬的原材料、加工、分銷企業提供融資、貿易、資產交易等金融服務。在這個過程中,只要數字化平台把控好資金來源、槓桿比率,就能大幅度降低風險,獲得合理的利潤,還能有效發揮普惠金融功能。
最後,我簡單總結一下今天跟大家分享交流的內容:當今時代是一個數字化時代,技術革新和數字化經濟的全面興起,讓科技由最初的工具角色轉變成驅動金融變革的中堅力量。
數字化的五全基因與金融業不斷碰撞融合,不僅改變了個人間、企業間、國家間的清結算方式及主權貨幣發行機制,還大幅提升了產業鏈運營效率,帶來了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展望未來,量化投資和智能投顧、人工智能定價和理賠核算、金融雲服務、區塊鏈存證等新金融業態正不斷進化,將引領金融業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