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劾特朗普:其實是一步險棋

緩緩說

01

針對特朗普的彈劾調查程序正式啟動了。事情的起因是,8月份美國國會收到了一份來自內部舉報人的匿名舉報。

根據CNBC(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消息,舉報信詳細說明了特朗普在7月25日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通話中,要求烏克蘭對拜登家族(指美國民主黨總統競選人拜登及其兒子)進行調查,而且還要求政府「鎖定」對話記錄。

It not only details Trump’s July 25 call with Ukraine’s president during which he asked his counterpart to investigate the Biden family, but also alleges administration efforts to “lock down” records of the conversation.

舉報人指控特朗普的這一行為是在濫用職權、以權謀私,尋求外國勢力干預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

The nine-page document details an “urgent concern” that the president is “using the power of his office to solicit interference from a foreign country in the 2020 U.S. election.”

對此,民主黨自然是如獲至寶。

自從2017年開始,民主黨就一直盯着「通俄門」事件對特朗普進行窮追猛打,但最終遭到了挫敗。

現在又出了「通烏門」事件,民主黨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而且就在特朗普和澤連斯基打電話的前一周,特朗普突然向白宮下達指令凍結對烏克蘭的一筆4億美元的軍事援助。

特朗普的這一命令被認為是在借經濟利益向烏克蘭總統施壓,加深了特朗普的嫌疑。

9月24日,佩洛西(美國眾議院議長、眾議院民主黨領袖)宣布就「通烏門」事件啟動對特朗普的彈劾調查(根據美國憲法,當總統被認定犯有叛國罪、受賄罪或其他嚴重罪行和不檢行為時,國會可以在總統在任期間解除其職務,這其中又只有眾議院擁有提出彈劾總統的權利)。

特朗普隨後就下令公開自己和澤連斯基的通話錄音文本,以試圖「自證清白」。

這通電話的錄音文本一共有5頁,前面都是一些寒暄以及正常的局勢討論,但在第4頁中特朗普對澤連斯基說了這樣一段話:

「許多人都在議論拜登的兒子,說拜登阻止了對其兒子的起訴。很多人都想搞清楚是怎麼回事,所以如果你能和司法部長做些什麼那就太好了。拜登到處吹噓說他阻止了起訴,你能否調查一下,這對我來說聽起來太可怕了。」

(註:奧巴馬執政期間,約瑟夫·拜登擔任美國副總統,期間他的兒子亨特·拜登曾在烏克蘭最大的私營天然氣公司 Burisma 擔任董事,該公司曾因涉嫌貪污腐敗案而遭到調查)

這份通話文本公開後,立即引發了兩種截然對立的解讀。

民主黨認為,這份通話文本是特朗普濫用總統職權來迫害民主黨候選人拜登的實錘證據。

而共和黨則認為,拜登作為美國前副總統,其家族涉嫌腐敗和跨國利益輸送,甚至還可能影響到國家安全,特朗普要求烏克蘭對此進行調查,完全是一種正當的行為。

對於佩洛西發起的「通烏門」彈劾調查,特朗普指責其在程序上不合法,因為彈劾調查沒有經過眾議院的投票表決。

然而特朗普很快就體會到了啥叫「求啥得啥」。

10月31日,美國眾議院啟動對特朗普的彈劾調查程序議案的投票。

據POLITICO新聞網報導,佩洛西在投票前發起了一場「聲情並茂」的演說,她從美國的三權分立開始講起,讚揚美國國父,並號召在座的議員們一起捍衛美國那「在旦夕的民主」,捍衛美國憲法,阻止「總統對行政權力肆意解讀」。

最終,該議案以232票贊成,196票反對的結果獲得了通過。

這裡的要特別解釋的是,彈劾調查程序議案獲得通過,並不代表眾議院同意解除特朗普的總統職務,它只代表眾議院同意啟動調查程序。

調查程序啟動之後,美國國會將根據調查期間獲得的證據,來投票表決是否要免除特朗普的職務。

具體又要分為兩步:

先是要在眾議院獲得簡單多數(一半以上)的支持,滿足這一條件後,彈劾案將交由參議院進行投票表決,如果有2/3多數的參議院議員認為總統有罪,那麼總統就將被免除職務。

現在眾議院只是通過了對特朗普的彈劾調查程序,離實質性的彈劾,其實還有相當大的一段距離。

然而,即便是如此,特朗普也是美國有史以來少數幾位進入到彈劾啟動程序的總統之一。

在美國歷史上,進入彈劾程序的總統一共有4位,前3位分別是約翰遜、尼克松和克林頓。

其中約翰遜和克林頓在參議院表決時都被認定罪名不成立,即彈劾失敗,而尼克松因為在「水門事件」中被抓住了實錘證據,所以在進入程序后他乾脆自己先提出了辭職,並沒有等到投票表決環節。

從這一點來說,美國歷史上還沒有出現過總統被彈劾下台的先例(尼克松並沒有走完程序)。

那麼特朗普有可能開創美國歷史之先河嗎?

02

在我看來,特朗普被彈劾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就拿10月31日的那場投票來說,雖然是以232票比196票的結果獲得了通過。

但眾議院所有的共和黨議員都投了反對票,而民主黨議員幾乎都投了贊成票(只有2票反水支,反對調查持特朗普的。有1名無黨籍人士投了贊成票,其實這人以前是共和黨的,後來退出了,於是有一些人誤以為共和黨裡也有人反水,其實不是,另外還有4票棄權或者無效。)

從投票結果我們可以很明顯得看出來,要不要彈劾特朗普已經完全變成了一場黨派鬥爭。

而共和黨這邊沒有出現一個「叛徒」,反倒是民主黨那邊有2人反水,這對於特朗普來說其實是個利好。

要知道,如果真的走到彈劾的投票表決環節,雖然眾議院民主黨佔據席位上的優勢(435個席位民主黨佔234個),但參議院民主黨則處於劣勢(100個席位民主黨佔據47席)。

所以即便民主黨在眾議院獲得了過半的支持票,但想要在參議院拿到2/3的支持票(67票或以上),那意味着至少要有20名共和黨議員「反水」,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民主黨發起的彈劾最終失敗,反而很可能會促使一些中間選民站到特朗普這一邊。

就在彈劾調查程序議案獲得通過之後,特朗普立即發推特稱「這是美國史上最大的『獵巫行動』(Witch Hunt)」。

這裡的「獵巫行動」,指的是政治迫害。

而特朗普的大女兒伊萬卡則援引傑斐遜(美國國父之一)寫給其女兒瑪莎的一封信:「我被敵人和間諜包圍,我每說一句話,每寫一個字,他們都會曲解。如果事實與他們相違背,他們就會捏造事實。」

” Some things never change,dad! “(有些事從來就沒變過,爸爸!)

一旦民主黨對特朗普的彈劾以失敗告終,特朗普必然會將其塑造成一場針對他的陰謀和政治迫害,這不僅會強化特朗普的基本盤(鐵杆粉),還可能會引發一些中間選民同情,然後把選票投給他。

所以對於民主黨來說,啟動對特朗普的彈劾調查,其實是一步險棋。

既然如此,為什麼民主黨依然要選擇這步棋?

我個人的看法是,這是民主黨迫於無奈下的冒險。

03

這裡要簡單介紹下美國的選舉制度。

美國總統大選雖然是全民投票,但並不是誰的選民票數多誰能當總統。

事實上,在2016年的總統大選中,希拉里獲得的總票數其實比特朗普要多出280萬張。

但因為美國採用的是「選舉人團制度」,即每個州都有一定數量的選舉人票(關於各州選舉人票分配的大致規則,文末會做一些說明),而各州又是按照「贏者通吃」的規則來決定把本州的選舉人票投給誰的。

比如說某個州有29張選舉人票,只要這個州投特朗普的人比投希拉里的人多哪怕僅僅1票,那麼這個州所擁有的29張選舉人票將全部投給特朗普(即在某個州,特朗普拿到全部選民的選票和只比競爭對手多1票,在結果上是一樣)。

在美國的政治傳統中,有些州是一直都投票給民主黨候選人的,有些人是一直都投票給共和黨候選人的,這些人也被視作是兩黨的基本盤,其實對大選的影響不大。

真正決定誰能當上總統的是那些「搖擺州」(有時候支持民主黨,有時候支持共和黨)的中間派選民。

希拉里以更高的總票數輸掉了2016年的大選,這中能說明在民主黨的基本盤她獲得了一面倒的支持率,但那些「搖擺州」的選民卻把選票投給了特朗普,這讓特朗普獲得了更多的選舉人票,從而贏得了大選。

理解了美國的選舉制度,我們再來看民主黨目前面臨的困境。

民主黨現在的3名主要候選人,分別是前副總統拜登、參議院桑德斯以及曾經的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沃倫。

其中拜登和沃倫是民主黨中的溫和派,他們更容易獲得一些中間派選民的支持,而桑德斯是民主黨中的激進派,比較容易獲得極端左翼人士的支持。

從總統大選的角度來看,讓黨內的溫和派候選人代表民主黨去參與總統大選,成功率應該會更多一點,因為能獲得更多中間派選民的支持,從而贏得搖擺州的選舉人票。

但又因為現在民主黨和共和黨兩黨的對立已經到了勢不兩立的局面(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寫過,無論是在通俄門、卡舒吉案、最高院大法官席位之爭還是在修牆問題上,只要特朗普支持什麼民主黨就反對做什麼,現在兩黨之間的對立情緒情緒極為嚴重),導致拜登和沃倫這樣的溫和派很難動員起左翼選民,而桑德斯這樣的激進派,在調動左翼選民的時候顯然會有更強的政治動員能力,但讓他去參加大選,又很難贏得中間派選民的支持,所以去了也勝算不高。

這就是民主黨目前面臨的一個兩難境地。

雖然對特朗普的彈劾目前來看幾乎是沒有勝算的,但是彈劾調查程序一旦啟動,誰又知道會不會有什麼意外的發現?

有沒有可能在調查中挖出特朗普的一些黑料,從而徹底逆轉局勢。

我覺得民主黨應該是有這方面的考慮的——既然走常規路線勝算不高,那麼乾脆下一招險棋賭賭運氣。

尤其是9月份剛被特朗普炒掉的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

博爾頓被稱為鷹派中的鷹派,強硬到特朗普曾公開表示,如果讓博爾頓來做主,他會和全世界對着幹。

又因為博爾頓經常自作主張,所以特朗普幕僚中的另一位鷹派——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對博爾頓也非常不滿,5月份的時候還被CNN專門曝光過兩人之間的矛盾。

9月10日,特朗普突然在推特上說,自己非常不贊同博爾頓的很多建議,並宣布自己炒掉了博爾頓。

一個小時後,博爾頓也發了一條推特「澄清」,說自己是主動辭職的。

博爾頓究竟是被炒還是主動辭職,我們無從考證,但有一點是比較明顯的,那就是兩人的分歧已經不可調和了。

在這種情況下,民主黨有沒有可能從博爾頓那邊獲得一些特朗普的黑料?

畢竟他之前是負責美國國家安全事務的首席顧問,無論是對俄羅斯、伊朗、阿富汗、朝鮮、委內瑞拉還是土耳其等國的外交事務上,他應該都有大量的關鍵信息(另外現在有一些傳言認為,讓加拿大跨國拘捕孟晚舟就是博爾頓的「先斬後奏」)。

當然,現在博爾頓已經通過自己的律師對媒體表示,除非國會出示傳票,否則博爾頓不會主動配合調查。

但如果特朗普真的在和這些國家的交易中摻雜了個人利益,而博爾頓又把黑料拱了出來(如果有的話),那對特朗普無疑會是個巨大的打擊。

04

以上都只是針對可能發生的局面做的一些推測,特朗普在彈劾調查期間會不會被抓到把柄現在誰都無法做出準確預測。

如果一定要我做個預測,我個人是更傾向於特朗普能夠全身而退並贏得明年的大選的(這裡還有個前提,就是大選之前美國的經濟不暴雷,所以從理論上來說,特朗普連任必須同時滿足兩個前提:1.彈劾案可以全身而退;2.大選之前不發生經濟危機。後者也是特朗普一直在竭力避免的,但這個又可以單獨作為一個話題,這篇文章不展開了)。

尤其是特朗普上台後一直在兌現自己競選時的承諾(減稅、在美墨邊境修牆、擊斃ISIS頭目等),這在美國歷任總統中是極為罕見的,也是他的一個獨特優勢。

另外,我個人從情感上來說,也更希望特朗普能夠連任。

無論民主黨也好,還是共和黨也好,他們對待中國的態度其實是一致的,那就是要遏制中國崛起。

只不過兩黨的策略有所區別。

民主黨秉承的是「全球戰略」。

他們想要繼續推動全球化(民主黨的背後是華爾街的金融家和硅谷的科技精英,他們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只不過他們的做法是在全球化的時候孤立中國。

此前奧巴馬搞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本質上就是搞一個沒有中國的WTO的2.0版。

TPP的代價則是美國向TPP中的那些國家放開關稅,這將導致美國產業空心化的問題進一步加劇(即華爾街和硅谷得利,但美國中下階層受損)。

而特朗普秉承的則是「美國優先」戰略。

他要重振美國的製造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並減少美國對外的貿易逆差。

為了實現這一目的,特朗普根本不在乎手段好不好看(貿易戰、科技戰、甚至是在沒有滿足美國自己制定的標準的情況下單方面宣布中國為匯率操縱國),他只以結果為導向(典型的商人思維)。

所以,不論美國是共和黨執政還是民主黨執政,他們都是要遏制中國的,這一點上我們沒有必要抱任何幻想。

但特朗普還有一個不同點,那就是他是美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走網紅路線當選的總統,而非傳統意義上的建制派政客。

美國那些建制派政客,尤其是民主黨的那些政客,他們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還尤其擅長合理化自己的行為,給自己披上道德的外衣。

比如在發起針對特朗普的彈劾程序投票前,佩洛西曾感嘆:「這是悲傷的一天。擔任國會議員的目的,不是為了彈劾總統。」

佩洛西還用聲情並茂的方式做了演講:

「什麼東西現在危在旦夕?在一切事務中,沒什麼比民主更加危在旦夕……今天我們聚集在這裡,捍衛美國的《憲法》,以此尊敬制定獨立宣言的國父們,尊敬為自由而戰的士兵們,尊敬有志向的後代們。我們站在這裡,為的是阻止任何一個美國總統對行政權力肆意解讀。」

這些老練的建制派政客非常善於用冠冕堂皇的、帶有煽動性的說辭去合理化自己的行為,以贏得輿論的支持。

再比如在別的國家搞顏色革命,他們也一定會冠以追求「自由、民主」的名義,但等到這些國家的反對派推翻了原政府之後,他們不會真的投入多少資源去幫助這些國家重新建立秩序。

說白了,就是只負責推翻,不負責重建,卻還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

他們在追求政治利益的同時,非常善於把自己擺在一個道德高地上,從而在意識形態的戰場上佔盡優勢。

而特朗普就很不一樣了,他是美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走網紅路線當選的總統,他的說話風格也非常直接,要什麼會直接說出來,沒那麼多冠冕堂皇,也不介意告訴你他要的是赤裸裸的利益,沒那麼多虛偽的說辭。

(比如在孟晚舟事件中,特朗普就公開表示可以作為中美貿易談判中的一部分,然後被美國的建制派、學者以及親民主黨的媒體罵慘了)

如果說以希拉里、佩洛西為代表的民主黨政客都是「偽君子」,那麼特朗普就像是一個「真小人」。

那麼你覺得對於中國來說,究竟和真小人打交道容易,還是和偽君子打交道容易?

至少在意識形態領域,國內那些親美公知的聲音是越來越弱了,這其實是特朗普帶給中國的一個重大收穫。

05

最後,我一直覺得,中國能發展成今天這樣,當然有自己努力的因素,但不可忽視的是,我們的運氣真的也挺好的。

尤其是在發展過程中的一些關鍵時間點上:

比如小布殊上台後,本來是要打壓中國的,結果發生了9·11,這讓小布殊轉而尋求和中國的合作,以打擊基地組織。

在奧巴馬上台後,本來也該要打壓中國的,結果一上台又趕上了次貸危機,這又讓美國轉而向中國尋求合作(但美國一走出危機,奧巴馬馬上就開始搞「亞太再平衡」了)。

這兩個關鍵性事件讓美國打壓中國的時間節點推遲了大概有15年。

特朗普上台後,該來的終於還是來了,美國在貿易、金融、科技等各個領域向中國發難。

但與此同時,美國自己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激烈黨爭,特朗普支持什麼,民主黨就反對什麼,還先後搞出了「通俄門」和「通烏門」,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讓特朗普不得不分出大量的精力去面對來自國內的指控,拖累了美國國家政策的實施效率(相比之下,中國的制度在應對外部挑戰時,其政策連貫性和執行效率上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其實小到個人,大到國家,自身努力很重要,但時代機遇,真的也很重要。

P.s

美國各州的選舉人票數量等於這個州的參議院+眾議院議員的席位數(另外美國首都華盛頓有3張選舉人票,所以美國的選舉人票數量=100個參議院席位+435個眾議院席位+華盛頓特區的3張選舉人票,共538張選舉人票)。

其中參議院席位是各州不論大小一律2個席位,而眾議院席位數是根據各州人口數量多少按一定比例分配。

當年美國的開國國父們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制度設計,是為了平衡大州和小州的利益。

因為如果完全按人口比例分配,那麼小州會覺得自己在聯邦政府中的權重太低了,而如果各州不論大小一律平分席位數,大州又不樂意了,所以最後設計了一個折中方案(眾議院席位按人口比例分配,參議院席位各州不論大小一律是2個席位)。■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