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臨沂的一個村裡,經過漫長假期的年輕人小王已經憋壞了,他比任何時候都想去上班。然而村裡已經封堵路口,村民不允許任何人進出。即使能出村,到了鎮上會發現公路仍然封鎖,沒有客車可以通往他的嚮往之地:鄭州富士康。
鄭州富士康是目前蘋果手機最大的組裝工廠,也是鴻海集團重要生產基地之一。據媒體報導,鄭州富士康已於2月10日部分恢復生產。業內人士分析,由於復工時間晚於預期,蘋果手機將降產約10%。
蘋果正在大賣的無線耳機出貨速度也會大幅度放緩。蘋果無線耳機三大供應商立訊精密、歌爾股份和英業達的產能恢復尚待時日。即使AirPods的組裝工作復工,零部件供應參差不齊也可能影響最終產品的市場供應。
受影響的不僅僅是蘋果。Facebook暫停了最新款OculusQuestVR頭顯的訂購。在春節期間,一直處於缺貨狀態,開售日期被推遲到3月10日。
這些商品短缺的背後,是疫情影響下全球供應出現紊亂。
作為全球最大的原材料消費國,中國市場受疫情影響打了一個「大噴嚏」,全球主要商品的貿易幾乎都受到了波及:石油需求下跌了20%,煉油廠運營放緩,液化天然氣、煤礦生產減速……
影響在全球發生連鎖反應。拉丁美洲對中國的原油銷售停止了,船舶在澳洲被隔離,印度尼西亞計劃停止從亞洲國家進口食品。從倫敦的銅到吉隆坡的棕櫚油,世界各地的大宗商品都在觀望中國。
連鎖反應之下,中國製造的集群優勢會不會受到威脅?中國製造供應鏈如何更聰明更強大?針對當前供應鏈出現的紊亂以及由此可能帶來的影響,如何應對?
文|林雪萍北京聯訊動力諮詢公司總經理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瞭望》(ID:OutlookWeekly1981),原文首發於2020年2月16日,原標題為《疫情波及全球供應鏈,中國製造如何攻防?》,首刊於《瞭望》2020年第7期。
1、波及全球供應鏈
新冠肺炎疫情波及了全球供應鏈。
首先跑不動的,是物流。
海上運輸備受打擊。按體積計算,世界貨物貿易中約有80%是海上運輸,世界上十個最繁忙的集裝箱港口中的七個在中國。2月初,德國物流集團DHL報告指出,進出航空貨物,卡車和鐵路貨運服務受到嚴重干擾。截至2月9日,Alphaliner海事諮詢公司根據中國主要港口的集裝箱觀察到,從1月20日開始中國港口出貨量下降20%。
航空方面,到2月10日,71家國際航空公司中有67家取消航班。航空運輸是易碎、易腐或高價值貨物的關鍵運輸方式之一,空中航行的中斷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化學產品、藥品,高科技產品和機械行業關鍵性產品的生產。如果航空旅行禁令持續時間延長,累積庫存耗盡,國內外企業可能會感受到藥品等商品的短缺。
陸上交通,則呈現了本土性而非國際性的特點。它直接限制了工人流動,使貨物積壓。復工到恢復產能需要一個過程。復工多少,產能釋放多少,並不是一個工廠宣布復工就能滿負荷運轉了。
上述因素交織傳導,使供應鏈呈現全球一損俱損局面。
以汽車產業為例。疫情重災區湖北,汽車產量佔全國的8%左右,還分佈了數千家零部件供應商,為全球供貨。僅以武漢東風大道來看,就聚集近2萬家企業,營收總和達到萬億級。包括7家整車企業,12個汽車總裝工廠,500多家零部件企業,每年汽車產量過百萬。除了湖北,上海、廣東、重慶、浙江等地區佔據全國汽車產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都處於延長假期或者半復工狀態。
零部件供應鏈失序加劇了國際汽車製造業震蕩。本田公司在武漢市的汽車工廠預計到2月17日以後恢復生產;豐田汽車在中國的四處工廠也預計延期至2月17日以後重啟,日本本土生產出現延遲的可能性升高。
由於中國的供應鏈緊張,法國汽車製造商雷諾在韓國的子公司RSM只能間斷性停產釜山工廠。菲亞特克萊斯勒發出預警,供應鏈中斷可能在兩到四周內威脅到該公司一家歐洲工廠的生產。
供應鏈緊張的影響,從中國各地輻射到韓國、日本等近鄰,進一步滲透到歐洲和美國本土。
德國歐瑞公司預計,中國汽車製造商2020年第一季度可能會減產15%。受此影響,博世、麥格納國際和英偉達等汽車供應商計劃縮減產量。歐瑞預計2020年中國新車市場將下降2%,汽車公司面臨利潤下降壓力。
2、美歐重整隊形
報導介紹,專家們一直在努力控制中國出現的疫情。該國仍然希望通過嚴格的隔離規定來實現這一目標,例如對一些人實行嚴格的旅行限制和出門限制。
美國國防部每年都會發布關於製造業基礎的調研報告,近年來用了大量的數據鼓吹中國製造威脅論。在2018年10月份出台的一份《美國製造業供應鏈彈性與脆弱性》報告中,詳細地指出了中國供應鏈對美國工業的影響與損害。這份報告指出軍方供應鏈存在着大量轉包,第二級、第三級等分包商存在着十種可能的風險,包括唯一供應商、單一供應商、脆弱的供應商、產能受限於市場供應等。報告列舉了由此可能導致的將近300種漏洞。
2019年,美國開始對這些漏洞進行一一封堵。2019年11月一群美國聯邦探員「突襲」了紐約州長島的一家科技公司,逮捕了一批高管及員工,原因是該公司涉嫌向美國軍方出售號稱“美國製造”的監控和安全設備,但這些設備實際上產自中國。
今年1月份,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在Fox電視採訪的時候表態,這次疫情,有助於製造回歸美國。即使有些製造業搬不回美國,那最好也離開中國。
5G首當其衝。2月初美國司法部長在大學與智庫會議上發表主題演講,建議美國公司入股愛立信和諾基亞,期待這兩個公司分別為17%和14%的5G市場份額,加起來能夠對抗以華為為代表的40%的市場份額。
同時,美國政府計劃與微軟、戴爾、AT&T等合作,開發替代華為的5G產品。此前微軟、戴爾等並未像華為那樣開發5G基礎架構硬件,而是主要開發通用的工程標準,以允許5G軟件開發人員在5G硬件上完成開發。現在美國把方向直接下沉,瞄準到華為的基礎優勢這一核心上。
美國商務部正在部署修改長臂管轄原則,將管控範圍從美國技術佔比的25%降到10%。一旦實施,就意味着大量日韓零部件將無法為華為供貨。2019年作為對美國元器件的替代,華為採購日韓部件的總量超過200億美元,增長超過50%。
同樣,海康威視、大華、大疆等出現在美國實體清單上的優秀製造企業,也將面臨長臂管轄的挑戰。
全球化分工精神,正因美國的擠壓而被削弱。
來自歐盟國家的態度同樣不容忽視。1月份,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VDMA)發表聲明,表示中國對企業的國家補貼和排斥外國企業的自我封閉機制,導致了德國和中國機械製造商之間的不公平競爭。該組織是德國「工業4.0」的發起者和主要推動者,代表了6000多家機械製造商的利益。在2019年前9個月,德國機械向中國出口了160億美元,僅次於美國。VDMA此次出台的這份小型報告名稱為《中國對手:貿易政策工具新調整》。報告呼籲德國和歐盟審查歐盟的貿易政策工具,應對中國的新形勢。值得注意的是,VDMA批評中國不僅向國有企業,而且也在向私營企業發放補貼。
這些來自歐洲非政府組織的呼聲,有愈演愈烈之勢。
3、守護中國製造供應鏈
全球供應鏈都是相互鑲嵌的。中國疫情打亂了全球的製造業務,是因為中國經濟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例已經達到16%,是2003年SARS時的四倍。
全球受影響最大的產業是什麼?根據歐瑞公司的預測,影響最大的三項產業是家庭用品、高科技產品、紡織產品;其次是機械設備、橡膠、醫藥和醫療用品及化學品。這主要是跟中國出口佔比有關,影響最高的三大產業,在中國2018年的出口全球佔比都超過20%,日用品更是超過33%。高科技產品中,智能手機、VR頭顯、遊戲主機等技術類產品都將會出現供應短缺現象。隨着這些行業的生產中斷,將對全球供應鏈產生不利影響,這些產業的公司有可能尋找替代供應商。
這次疫情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教訓:就目前而言,大多數企業過於依賴一兩個主要供應來源。相信許多公司,都會從中學習並建立有彈性的供應。如果一家企業有多個相同產品的供應商,那麼在出現緊急狀況的時候,它們可以將損失降到最小。非常有可能出現的變化是,分佈式供應鏈將取代集中式供應鏈,多元供應商取代單一供應商。
但是,想打開供應鏈的結並不容易。供應鏈具有強烈的結網效應,有些網狀節點是死扣,很難解開。工業巨頭都想避免對單一供應商的依賴,但這一點其實很難做到,尤其是對源頭供應商。荷蘭ASML的光刻機再牛,它的鏡頭也必須依賴德國蔡司,獨此一家,別無二店。
有些依賴,則非常隱蔽。例如豐田汽車非常注意維持多元供應商的局面,最後也很難解開汽車電子的硬結。以控制燃料噴射的ECU為例,1992年豐田對電裝公司的依賴度是75%,到2007年只有43%;而ABS的ECU,對電裝公司的依賴從1992年的64%下降到了2007年的1.7%。
儘管如此,隨着芯片微型化發展,關鍵產品越來越隱形地集中在寡頭手中。看上去豐田有多個供應商,但其實最後還是又回到了對瑞薩的依賴,仍然是單極集中。這種風險在2011年關東大地震中被集中釋放出來。當時瑞薩工廠受損嚴重,因此豐田同一零部件的多家供應商全部斷貨。豐田只好派遣2500人前去關東現場援助瑞薩電子的工廠,這樣一圈一圈地解開供應鏈的二級承包商,再到一級承包商復工,最後才輪到豐田的產能啟動。這背後的原因就是各級供應商都有嚴密的工藝流程耦合,涉及到幾百個工序,一旦完成「生產線認可」,再次改動將是傷筋動骨的大事。因此臨時換流程幾乎是不可能的。
福耀玻璃則給出了另外一種對策。2月9日美國第92屆奧斯卡,福耀玻璃意外成為新明星。一部以福耀在美國工廠經歷為主題的《美國工廠》,獲得了最佳紀錄片。這是中國製造最為艱難的一次國際化突破。福耀玻璃的工人基本是美國最底層,是美國傳統製造的餘燼。如果沒有福耀玻璃,他們可能會四處隨風而去。這個工廠前身是已經停產的通用汽車雪佛蘭皮卡,這裡曾經1分鐘就可以生產一台皮卡。福耀利用這個巨人的廢墟,用人性的視角和充分的透明克服了文化的巨大溝壑,通過四年時間完成盈利。這意味着中國製造正在奏出另外一種全球化的旋律。《美國工廠》從更寬廣的視角,證明中國製造可以在全球化版圖上,有更加積極的布局方式。中國製造需要這樣的故事。
不是所有的行業都具有供應鏈網狀效應的保護,也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像福耀玻璃那樣找到好的妥協方案,中國製造供應鏈面臨一場攻防戰。這裡面既有來自美國的擠壓、歐盟日本的警惕,也有其他國家的虎視眈眈。各國企業是否會鬆動其在中國的供應鏈,還是中國供應鏈的結網效應令其最終無法替代?
按照全球產業鏈環節的影響程度,確定當前優先復工、有序復工的次序是第一步,理解產業鏈鬆動可能帶來的持久風險,應是比當下的經濟增速更為重要的戰略關注點。國外製造商會迫切尋找潛在替代商,這些鏈條一旦失去,就很難再補回來。
疫情勢必會重塑全球供應鏈分工格局。如何分行業、分層次守護好中國製造供應鏈,需要一套系統對策。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