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 vs 公義

麥國華

疫病專家一再忠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傳染力雖然厲害,市民在人少的場合未必一定需要掛上口罩,反而勤洗手緊要得多。只不過,手上的病毒看不到,臉上有沒有口罩保護卻是一目了然。於是五十塊錢一盒的口罩炒到1000元,政府無法保障口罩供應也成為抗疫行動中失敗的一環。

口罩供不應求,要不要管制囤積和售價惹來熱議。行政會議成員葉劉淑儀說政府在研究立法規管口罩的供應和售賣,政府馬上澄清全沒有計劃這樣做,說香港奉行自由市場原則。

按自由市場經濟規律,管控商品買賣永遠是個可以激論的議題。自由市場確實讓香港得了不少好處,政府不會輕易放棄,也不敢輕易放棄。政府干預自由市場,等同削弱賣方出售貨品的自由,以及買方購買和選擇的自由,破壞市場規律是死罪,誰扛得起?潘朵拉的盒子打開,政府插手市場可能或會沒完沒了。

政府管制口罩抬價顯關懷

經驗證明,管制商人囤積口罩居奇,訂定最高售價上限,極可能大幅度遏抑供應。缺乏炒賣謀利的誘因,商人很可能不着力去搜羅貨源,任由市場自生自滅,管你有上千人在排隊輪候,有多少賣多少便了。結果,市民依舊買不到口罩,或者還是要透過地下市場高價買。反過來說,若容許市場自行調節,雖然價格飆升,但效果可以確定,供應時間也會縮短。

這情況全球一樣,2004年颶風「查理」橫掃美國佛羅里達州,災後平時2美元的冰塊漲到10美元;移走屋頂的塌樹開價2.3萬美元,而佛州根本就有《反哄抬法》,也不濟事。

從另個角度看口罩供求,卻又是另個故事。政府干預自由市場不是新鮮事物:食米管制已有65年歷史;幾年前,媽媽買不到配方奶粉哺育嬰兒,政府便嚴控帶奶粉離開香港;在金融市場,海外「大鱷」來攪局,特區政府還不是耗千億元入場干預。

看着每日多區人龍排隊在連鎖店外等買口罩,在志願機構外等派口罩,而藥房卻堆積以千計每個10元的口罩,便知道這是個扭曲的市場。依賴正常的調節機制去糾正扭曲的市場,說不通。

除用經濟理論和邏輯審度外,社會更加不能忽略對公義認同的培養。若我們的社會只承認攫取經濟利益是終極目標,任令奸商壓榨普羅大眾,對公德不予讚賞,對貪婪不加譴責和懲處,我們或會得到繁榮,但一定失去安定。

特區政府插手管制口罩囤積和抬價,儘管會得失自由市場原則,亦未必能夠讓每個市民都買到正常價格的口罩,但起碼可以讓市民感受到久未觸及的關懷。畢竟,政府對市民的關懷變成奢侈品,已有好一段日子了。■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20年2月14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