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過得都不知道是星期幾。但昨天,我總覺得,在武漢,一個有點標誌性的事件發生了。
那就是武漢第一家方艙醫院休倉了。
按照媒體報導,3月1日下午2點15分,武漢市硚口武體方艙醫院,隨着34名康復的患者出院,這個方艙醫院將進行休艙處理,不再接收患者。
另外,入駐硚口武體方艙醫院的山西救援隊醫護人員待命,救援物資和設備進行封存,原地待命。
再強調一下,這是武漢第一家方艙醫院休倉。
第一家!
同一天,根據新華社報導,另一家方艙醫院——武漢客廳方艙醫院,也有大規模治癒患者出倉,多達132人。
意味着至少在這一天,這個方艙醫院又多空出了132個床位。
這都說明什麼?
從小裡說,作為疫情重災區的武漢,現在已經不缺床位,輕症正在大量治癒;從大裡說,武漢的疫情防控,應該正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
武漢,原來最缺的是什麼?
床位!
原來很多讓人悲傷的新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一床難求。
另外,武漢之所以病亡率高,按照一些專家的分析,也是因為缺少床位、缺少救治,往往輕症拖成了重症;還有,之所以擴散不斷發生,就是因為一些人只能在家隔離,這反而加劇了疫情擴散。
反正剛開始很多天,武漢一直沒找到有效方法。
最終,有高人指點,建方艙醫院。
趕緊把體育場、會議中心等改一改,搭個床位,不就上萬個床位了嗎?重症不在這,輕症可以收過來啊,這樣,既避免了疫情擴散,還有助於集中治療。
我總認為,如果要評選這次武漢保衛戰的最大創新,那非方艙醫院莫屬,沒有之一。
國家衛健委主任馬曉偉就感慨:方艙醫院的大規模使用,在我國醫學救援史上具有標誌性意義。
方艙醫院的建設,在防與治兩個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也為今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重大災情疫情、迅速組織擴充醫療資源創造了一種新的模式
一將無能,真是累死三軍。
但思路一變,情況確實就大變。
於是,一個月內,武漢新建了16家方艙醫院,開放床位13000多張。大批病人被集中收治。
方艙醫院不僅僅是生命之倉,但像是一個社會學試驗。這裡醫患關係很和諧,還出現了很多有意思的新聞,比如,讓美國政治學者福山都轉引的讀書「清流哥」;還有方艙醫院裡的集體舞,以及各種抖音段子。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辰不由說:「有醫生感慨,感覺二十年前那樣的醫患關係又回來了。」
確實,疫情是一面鏡子,折射出很多很多問題,需要我們深刻反思,值得我們認真總結。
數據是冷冰冰的。最近,我們看到了太多讓人悲傷的數據。
但第一家方艙醫院休倉的背後,卻是一系列讓人高興的數據。
按照前幾天公布的數據,目前在武漢,方艙空餘床位有5600張,真正實現了「床等人」。而且,隔離點的床位也已經出現大量空餘。截至27日,隔離點的空餘床位達到37208張。
一床難求,已成了過去。
國新辦前天在武漢發布會透露的信息,武漢的每日新增確診,也已由最高峰2月13日的3910例,下降至2月27日313例(當然後面也有所回升);相關的病亡率,也從1月26日的最高點9.0%,下降到現在的4.4%。
這都是好事啊。
更要看到,新增確診病例,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從疑似轉過來的,那意味着都在隔離狀態;死亡率下降了一半,意味着治療產生了積極效果。
與這相關聯的,還有一系列向好的全國數據。
3月1日公布的數據,湖北以外,全國30個省份新增確診病例,只有3例。
14億人口的中國,扣掉湖北還有13億多,只新增確診了3例。
這是什麼概念?
我就不用多說了。
現在,武漢出現了第一家休倉的方艙醫院。
接下來,肯定會有第二家、第三家。
最後,再簡單說三點吧:
第一點,這是一個信號,標誌着形勢正在發生積極變化。
所以,哪怕是湖北,也有不少縣市,列為了低風險區域,可以開始復工復產了。所以,昨天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樂觀估計,除湖北以外,全國其他省市,估計4月底可摘下口罩了。
第二點,大家還是要沉住氣,拐點畢竟還未到來。
這麼大的疫情,多做最壞打算,不是壞事。別忘了,領導人也警告過,疫情形勢仍然複雜嚴峻,防控正處於吃勁的關鍵階段,中國還絲毫大意不得。比如,按張伯禮院士的判斷,至少到3月底,武漢的形勢才會明朗。不排除某些數據會有所反彈,大家必須沉住氣。
第三點,中國下一階段的任務,可能會有所變化了。
兩大任務,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復工復產不會變,流動的中國,又將流動起來了。但在疫情防控方面,以後可能還要增加一個重要任務:
防境外輸入。畢竟,在北京、在深圳,都出現了境外輸入的病例,真是大意不得啊。
病毒是全人類的共同敵人。中國上半場,世界下半場。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啊。
這是一個特別漫長的春天,一個讓所有人永生難忘的春天。但武漢姍姍來遲的春天,畢竟也要來了。
今年武漢的櫻花,應該會開得更燦爛一些吧!■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