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特朗普糾結開不開這個口的時候,「該不該幫美國」成了中國互聯網上的一個熱點話題。
一段題為《美國乃中山狼,絕不能救第二次》的視頻,廣泛流傳。這代表了一部分中國人的態度。這個態度是基於他們對美國過去表現的印象而形成的,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在與美國打交道的時候,領教了美國人的翻臉不認人,現在仍切身體會來自華盛頓反華政客的惡意和敵意。
用中山狼來比喻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不準確的,不恰當的。但另一方面,這也是一種提醒,時刻提醒我們對美國的認知需要更加全面,不可犯幼稚病。
1
這段視頻是復旦大學張維為教授2018年12月底接受媒體採訪。原話中沒有「美國乃中山狼」,但用了「忘恩負義」:
「美國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後,美國財長保爾森來中國求救,請求中國購買美國國債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債券,幫助美國渡過難關。如果中國不帶頭買,可能就沒人會買,中國當時決定出手救美國,大量增持了美國國債,同時進入了寬鬆貨幣政策期。」
張維為說,中國的文化基因是與人為善,認為誰都不能獨善其身,因此才出手幫忙。然而:
「美國一旦從危機中有所復甦,就忘恩負義呀。」
當時,這話是為反駁美國學者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的污衊,提醒對方別忘了當初可是中國幫了美國。
張維為接受這次採訪的2018年底,國人還正從另一件事中體會美國翻臉不認人的一面:
當時,美國單方挑起對華貿易戰已經9個月了。
當年3月,美國政府口口聲聲說在對華貿易中吃了大虧,開始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隨即開啟從經貿到科技甚至人文、教育等領域的脫鉤。
而就在4個月前,美國總統剛剛對華訪問,簽下2500億美元大單。當時美方嘴裡說的還是訪問加深了雙邊各領域合作。
在那前後,美方再次批評中國的經濟體制,宣布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緊接着,出台新版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把中國列為「修正主義國家」和頭號戰略競爭對手……
張維為在採訪中說,美國還會爆發金融危機,一年之後還是三年之內很難預測,但「只是時間問題」。
兩年過去,金融危機還沒發生,美國卻因疫情急劇蔓延而陷入了一場突發的公共衛生危機。
「希望下一場危機到來時,中國政府考慮一下對忘恩負義的國家,有沒有必要出手幫忙?」
張維為當時說。這也成了當下國人爭論的問題。
2
再往前追溯美國的歷史,說美國是「中山狼」,也不算多麼冤枉它。
1620年隨着《五月花號》登上北美大陸的首批歐洲移民,要是沒有美洲印第安人幫助,根本熬不過饑寒交迫和惡劣環境:
但短短一兩代人後,這些歐洲移民後代就對着恩人舉起屠刀。為感謝印第安人幫助而設立的感恩節,從此成了一個巨大的諷刺。
100多年後的獨立戰爭中,美國勸說法國締結同盟。如果沒有法國幫助,美國絕不可能取得對英國的勝利。但獲勝后,美國毫不猶豫地將法國一腳踢開,單獨與前宗主國媾和:
因大力援美而無力應對大革命的法國國王,反過來求援美國時被置之不理,最後被送上斷頭台。
美國歷史早期的很多片段,都反映了其狼性的一面。
但對這種「狼性」的另一種解釋,是美國一旦明確戰略目標,就會篤定堅持。手段可以非常靈活,有時跟你關係很好,有時與你勢不兩立,根本依據在於是否有利於戰略目標的實現。
回顧兩百多年美國史,雖然偶爾擺向「光榮孤立」,但總體上,美國一直沒有放棄盟國體系,尤其是對歐洲。
但在用力拉近跨大西洋關係的同時,美國先是竭力顛覆歐洲的君主制度和均勢體系,後是牽制歐洲不要過於團結:
顯然,一個主導國際政治的或是團結的歐洲,都不利於美國打造有利於自身的國際秩序。
結果就是,世界見證了作為歐洲文明的「兒子」,美國在一戰後提出威爾遜「十四條綱領」,二戰後挑頭建立聯合國等體系,目的之一都是稀釋當時歐洲的影響和威脅。
除了這些遠的,美國翻臉不認人的近例也有很多。
最近一個,就是美國大統領24日給韓國總統文在寅打電話,希望韓國提供醫療物質援助。
就在兩人通話時,兩國圍繞駐韓美軍費用的第七輪談判正在進行中。美國要求韓國繳納比以往高4倍的保護費,40億美元:
這邊求着首爾,但在那邊談判桌上,美方代表毫無通融,「保護費」一分都不能少!
3
當然,美國也是複雜的。實際上,它在中國的形象一直不差。不少中國人至今還念着美國的好。
遠的,1908年美國同意退還部分庚子賠款,資助中國學生赴美留學,在華開辦學校。清華大學、協和醫院等都是美國過去在教育、民生等領域「幫助」中國的成果。
近的,有種說法,就是1978年改革開放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對美開放。而且得感謝美國,「接受」了我們的開放:
美國在遏制中保持「接觸」與合作,才使中國經貿、民生、文化和教育等領域迅速發展。
中國的「公共知識分子」尤其對美國抱有好感,崇美媚美的現象,在公共知識分子當中頗為普遍。他們擁有很大的話語權,在他們的影響下,中國社會對美國的印象偏簡單化、浪漫化,抱有種種不切實際的幻想,認識不到美國還有更多複雜面,特別是對中國不懷好意的那一面,自私狹隘的那一面。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對華惡意的那一面正在美國強化。一位美國問題學者說,歸根結底,美國還是要改變中國,最好永久性地將中國納為附屬。
但這些年美國越來越發現,通過與中國互惠發展無法實現「改變」中國的戰略目標,於是才改變了手段:
從「遏制+接觸」,轉向更多的遏制和脫鉤。
換句話說,在部分國人還對美國抱有「美好想象」的時候,美國政府內部的保守派精英,已經撕下本來就不完整的「友善」面紗,更多展現出對華「狼性」的一面。
4
為什麼不少人反對幫美國?需要說,這種態度是情有可原的。別的不說了,單就疫情暴發這兩個月來,美國的做法實在不厚道。
前期中國疫情嚴重時,美國各種落井下石、幸災樂禍。美國大統領在批評聲中停止使用「中國病毒」的說法後,美方一些偏執政客仍未停止對中國的甩鍋和攻擊。
3月26日,美國駐華使館連發兩條微博,都把新冠病毒稱為「武漢病毒」。
前一天,因為歐盟國家外長不同意蓬佩奧使用「武漢病毒」的說法,G7外長會議聲明難產。而在會後記者會上,蓬佩奧仍不罷休,繼續指責中國隱瞞疫情,「嚴重威脅我們的健康和生活方式」。
歐洲國家外長們已在會上對他表示不敢苟同,真不知道蓬佩奧嘴裡的「我們」代表了誰。
除了蓬佩奧的賣力表演,美國參眾兩院一些議員24日上交提案,要求中國向受影響的世界各國進行賠償。
除了甩鍋和攻擊,疫情期間,美國在台海、人權以及南海等領域,始終保持着對華施壓,而且經常動作粗野:
正在亞太地區演習的美國海軍第七艦隊23日說,美國導彈驅逐艦《貝瑞》號3月發射了一枚「標準二型」實彈。
改變和遏制中國已被華盛頓這些政客列為戰略目標,就算我們提供幫助,也改變不了它的對華擠壓。
既然如此,我們幫還是不幫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必要先做一下劃分,將華盛頓與美國人民做一個劃分,將保守派政客與美國做一個劃分。幫還是可以幫,關鍵怎麼幫。我們做我們認為對的事。這一點上,我們和華盛頓的那些政客有本質區別。
要相信,即使華盛頓裡有中山狼,我們也並非東郭先生。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