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醒點好:率先倒下的未必就是美國

朱良才

一、真正的問題在哪?

關於美國會不會衰落倒下?今年來一時成為網絡上最熱門的話題,沒有之一!而關於其結論,幾乎呈現出一片「吃着火鍋、坐着火車、唱着山歌」的爽爽歡呼之聲!
最根本的理由是四條:

一是美國股市在短短半個多月裡就跌了30%,更是創記錄地跌停熔斷4次,歷史以來一共才5次,足見美國「倒下」前的恐慌!

二是美國債務危機已快抗不過了,已達23萬億美元,超過了其全年21萬多美元的GDP總量,世界各地好像還在拋售美債,足見美國經濟和金融體系「倒下」前的脆弱!

三是一場席捲全球的新冠病毒疫情,幾乎僅在數日之內就摧毀了世界人民眼中的「美國強大」,特別是現在每日以幾萬人的速度增加確診病例,尤其是說可能死幾十萬人,足見世人是何等擔心美國抗不住「病毒」的襲擊!

四是美國有一個名叫特朗普卻「不靠譜」的總統,自其「退群」四面出擊以來,國內網民送了他一個大號「川建國」,足見很多人就鐵定認為美國會敗在他手裡!
………………

凡此種種,從某個角度來看,都分析得非常有道理!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有人在他前面倒下,美國還會倒下嗎?

二、誰,會第一個倒下?

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去年年底,英國為什麼死活都要「脫歐」?

專業的分析和大咖們的神侃,網絡上有很多!其實,歸根結底,就一個,歐盟很有可能「倒下」,而英國只想不被「砸着」!如果,英國感覺留在歐盟,未來還有希望,他絕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首先,回顧一下,歐盟為什麼會出現在歷史舞台上?

冷戰格局形成後,美蘇爭霸主導着世界局勢發展,但傳統的歐洲強國英國、法國、德國和意大利,在得到戰後的修復後,實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多想法自然也就有了!

但,現實又很殘酷,不管是英國、法國,還是德國和意大利,更不說其他歐洲小國了,僅憑「單個單」,根本就沒法平等地與美國蘇聯坐在一起「說事」!

市場,是分散的,每個國家一塊!
貨幣,是五花八門的,每個國家一種!
貿易,是爭得面紅耳赤的,每個國家一方!
安全,是相互防着的,每個國家一支軍隊!
………………

在蘇聯、美國「大個」面前,根本不是「個」!於是,歐盟就出現在世界舞台上了!「歐元」出現了!歐洲統一市場出現了!歐盟統一的外交、貿易和安全政策也出現了!

目的就是,這些國家想一起安全地發著財!

再來看看,其潛在的根本問題所在

抱團取暖,自然沒錯!十指成拳,也沒錯!

但是,十根指頭,哪能一樣齊呢?歷史上的「合縱」,又有幾次成的呢?如果,歐洲大陸上好用「一張口」說話,幾千年來,打打殺殺,為什麼也沒能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呢?就算稍微鬆散一點的「聯邦式」的國家都沒有!

自然,歐盟這種「合縱」組織,在世界總體太平的情況下,尚可以前行,但一旦碰到大危機,尤其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情況下,問題就暴露出來了!

這也就從根本上註定了「歐盟」的路走不遠!

最後,來談點具體的為什麼是歐盟?

第一,從主權債務危機看

前面已經講了,美國確實面臨著嚴重的主權債務危機,但是,歐盟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要嚴重而脆弱得多!

2008年,由美國華爾街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機後,美國受了傷,但大家發現沒有,傷得最深的是歐盟!2009年開始,歐盟的成員國希臘率先出現債務危機,然後是意大利,再然後其他國家主權債務危機的風險驟然增大!

而與此同時,歐元對美元的匯率下降了將近30%,歐盟的GDP由此前超過美國的15%變成了,現在比美國GDP少15%左右!更不用說法國、德國,單個地與美國比,差距進一步拉大了!

這種變化,只有在比較後,才會感到驚訝!原來,薅到「羊毛」的是美國,其中很多「羊毛」就來自歐洲各國身上!

顯然,美國抗主權債務危機的能力要比歐盟各國強得多!他依然可以印美元沖淡債務,而歐元呢,印多一點試試,不立馬崩盤才怪呢?

是的,非常可笑的悲哀,這個世界已變成了「比爛」,就看誰「先爛」而已!

第二,從經濟發展看

沒錯,而今各國都很困難,但決定未來的依然是「誰比誰先爛點」!

顯然,美國及北美的統一市場要比歐盟這個所謂的統一市場要牢靠得多!歐盟各國在經濟危機面前,毫無疑問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因此可以足見,歐盟內部的市場協調將會變得更加困難,沒有了統一市場托底,只會「先爛」!

英國急於脫離歐盟,就是明顯地但求自保!而,德國這架「馬車」,是很難將整個歐盟拉出「泥潭」的!再加之,外面的競爭加劇,只會加快「爛掉」!

第三,從科技創新看

隨着新一輪技術革命的加速推進,科技創新在幫助各國擺脫「先爛掉」危險中顯得尤為重要!

歐盟各國與美國之間存在科技創新競爭,與中國也存在科技創新競爭,但大家發現一個不爭的事實沒有,在最新的領域,只是逐漸成為了中美之間的競爭!

為什麼呢?還是因為,歐盟是鬆散的,很難像中美這樣聚集力量攻關,搶佔制高點!

以導航衛星為例,逐漸是「北斗」與GPS的競爭,歐洲的伽利略導航系統呢,幾乎已經聽不到什麼聲音了!

就算拿大家熟悉的飛機製造來說吧,以前基本上是空客與波音的天下,但很快就會有中國的「大飛」參與進來,然後的局面就是空客逐年落寞,為什麼呢?依然還是統一的市場和統一的資源最後說了算!

沒有了科技創新的優勢,在更加殘酷的競爭中,歐盟就只會比美國「先爛掉」!

第四,從社會累贅看

歐洲和美國都面臨著高福利下的人民「懶惰症」,就是看誰先扛不住了!

整體而言,歐盟各國的高福利綁架社會發展的「癥狀」要比美國嚴重得多!

歐盟大部分國家為了維持高福利,都是在借錢度日!而這個「雪球」越滾越大!雖然歐盟各國政府也看到了這個問題,但選舉制度下的歐盟政治人物和政黨,面對現實時又毫無辦法!

因為,每人一票,誰想上台,就必須開出更高的福利承諾。法國馬克龍稍微將石油價格調高一毛錢,就引發了「黃背心」運動!意大利、希臘,更是面臨這種困境!

似乎,已陷入死胡同!這隻能怪資本主義下的所謂民主制度了!

天天享受着高福利的歐盟老百姓,也根本不管所謂的「危機來了」,依然只在乎能不能在地中海海灘上曬太陽!

第五,從產業生存看

很多人在分析美國崩潰時,都講到美國產業空心化的問題。這不假,美國的確存在,所以特朗普號召美國製造業回歸,只是在「成本利潤」這隻無形手的控制下,始終回不去而已!

說這個問題的邏輯,依然是對比着看誰更「空心化」!

歐盟各國都在追求着「什麼行業輕鬆又賺錢」,經過這麼多年的全球產業分工,特別是德國和法國主導下的歐盟內部分工,不經意之間,許多歐盟國家變成了幾乎單一的經濟模式!

譬如,以前的西班牙和意大利,甚至包括希臘,在加入歐盟之前,還是有一定的工業基礎和能力的!但慢慢地,幾乎都變成了靠旅遊掙錢了,希臘旅遊收入佔比高達70%以上,意大利也就靠幾個奢侈品牌掙着錢,西班牙足球聯賽好像也掙了不少錢!

天下太平時,這都還能正常「爽」下去,可碰到經濟危機了呢?只有「傻眼」!

第六,從應對危機能力看

大家都面臨危機,也難置身於外!關鍵是看誰能抗久一點,而不先倒下,避免成為活下來者的「口糧」!

歐盟各國,在危機面前,越來越出現了「眾口難調」的困境,很難在強有力的領導和組織下,聚集各國資源,做最佳的優化調配使用!

在這方面,美國作為一個國家,自然會有優勢,儘管美國聯邦政府也經常受到各州使絆子,但還是會好一些!

從這次應對新冠病毒疫情看,德國人截胡了意大利的口罩,塞爾維亞總統更是說,困難面前不知歐盟為何物,只有中國人靠得住!

在出口配置上,歐盟委員會也很難做到讓這個高興了,還能讓另一個高興,撂挑子的事經常有,撂挑子的國家經常有,否則,英國就不會跟歐盟說「拜拜」了!

第七,最重要的一招美國有、而歐盟各國沒有

那就是美軍,強大的美軍!

美國人也許在最後會使出這一招!其實,現在特朗普已經在用了,那就是明目張胆地要歐盟各國提高「保護費」,歐盟各國有「氣」,但也沒辦法,整個歐盟的安全都是拽在美國人手裡!

其實還不是收個「保護費」這麼簡單,更為危險的是,一旦大危機發生,美軍順機製造點安全恐慌,錢和資源,就將迅速溜進美國口袋!

特朗普為什麼敢喊「美國優先」,根本的還是靠美軍這一手!

法國的馬克龍看出了這個問題,信誓旦旦地要打造歐洲聯軍,但在美國人設計的北約框架內,事實上一點可能性也沒有!

德國的默克爾也看透了這個問題,提出歐洲安全應由歐洲人負責,但也只能喊喊了!

………………

綜述以上種種,在這個「比爛」的世界裡,美國未必就是率先倒下的那一個!

三、對我而言,真正的挑戰是什麼?

俗話說,個高的「倒下」之前,肯定會找個墊背的!「零和博弈」的霸權理論下,這也是必然的!只是之前,美國佬想和歐洲的兄弟們,一起找東方某個越來越富的大國,來化解他們的危機,但經過幾年的博弈,美國佬發現,東方大國比此前預想的要難對付多了!

於是,就可能會出現電影裡的場景,決鬥時,一個武林盟主正在和一個新起的武林之秀拼得精疲力盡,眼看就要處於下風時,大聲對其兄弟們喊着「給我上,給我上」,但其他人不是「痛的痛」,就是「傷的傷」,哪還管得上即將落敗的盟主呢?

於是,這盟主大怒一聲,「一群沒用的東西」,接着使出了「吸心大法」,將其他人的「內功」吸了過來……

新的「戰鬥」又開始了!

這才是本文的關鍵:必須想到上面的情況,真正決定世紀博弈結局的,是眾多高手混戰有人倒下後再次對弈的「後半場」!

不妨拭目以待,看看後面的世界博弈局勢是不是這樣走下去!

尾聲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運來了,這不假,但中內外歷史上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滿以為北邊會有戰爭,抓緊準備,但卻在西南方向打了一仗!滿以為北上可以發財,卻最後是南下下海的發了財!何況大爭的世界,一切都在變化,為何就不可能出現強強「連橫」捭闔呢?■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