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跌破11美元!現在該擔心的是,世界石油體系崩潰的政治後果

陳季冰

北京時間4月20日,國際油價持續下挫,NYMEX原油期貨2005(5月合約)盤中跌幅達40.1%,跌破11美元,報10.96美元/桶,為1998年12月以來首次。

石油這種資源是在19世紀後期登上歷史舞台的,它在後來的歲月中在世界經濟格局中佔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不過,石油行業如今正面臨著100多年來從未有過的危機,現行世界石油體系正在不可避免地走進歷史。

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由石油輸出國組織與俄羅斯等國組成的「歐佩克+」在復活節深夜達成一項「史詩級」的減產協議。各方同意,自5月1日起每天聯合減產近1000萬桶(970萬桶,相當於目前全球總供給的10%),以緩解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原油需求驟降和價格暴跌的危機。

「歐佩克+」還預計,考慮到美國等其他產油國也將跟進減產,未來全球減產規模可能會達到2000萬桶/日或更高。

然而,市場卻用慘烈的下跌回應這個「歷史性的」協議。上周二和周三,作為國際基準的倫敦布倫特原油價格連續兩個交易日均大跌超過6%,並再度跌破每桶30美元,周三收報26.69美元;紐約原油期貨價格也再度跌破每桶20美元,周三收報19.87美元。這兩個價格都比上周「歐佩克+」減產磋商之前又跌去了15%以上。
很明顯,即便減產協議的規模是歷史上前所未有,但市場依然不認為它能夠對原油價格形成支撐。

01、減產協議無法阻止油價跌回到30年前

3月8日,在同俄羅斯的減產磋商破裂後不久,歐佩克「帶頭大哥」沙特發動了一場激烈的價格戰,導致布倫特原油價格就瞬間暴跌30%。當天國際油價出現了自1991年海灣戰爭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這也是有記錄以來的第二大跌幅。

▲WTI紐約原油CFD的價格走勢

原油市場的崩潰直接導致當日美國股市一開盤就告熔斷,並在以後的10天內4次熔斷,標普500、道瓊斯工業和納斯達克綜合三大股指在幾周內跌去30%以上,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劇烈震蕩。

在此後的兩周裡,沙特還一再升級價格戰威脅。它揚言將在未來幾個月裡大幅提高石油產量,從過去幾個月里一直維持的970萬桶/日提升到1230萬桶,甚至更高。它希望以這種方式給俄羅斯造成最大的痛苦,逼迫它就範。但俄羅斯方面也沒有服輸,它立刻就做出了強硬回應,也啟動增產體制。

在3月份接下來的3周裡,國際油價經歷了自1991年海灣戰爭以來幅度最大的一輪慘烈下跌,並且與股市交織促進,在全球金融市場上掀起觸目驚心的劇震。

在沙特發動價格戰之前,布倫特原油價格已經從年初的每桶近70美元下跌到45美元,跌去了超過1/3,價格戰則進一步將油價打成了自由落體。到3月底,布倫特原油價格最低跌至每桶23美元以下,紐約原油期貨價格則跌破20美元。國際油價瞬間回到了18年前的水平,並且僅有今年初時的1/3。

短短3個月,跌去2/3,也就是每桶損失45美元。這就是這次的新冠疫情帶給石油市場的「黑天鵝」。

一些投資機構預測,如果價格戰的局面繼續保持下去,隨着各地的儲存設施達到滿負荷,油價不久就將跌至個位數,也就是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水平。

過去這些年來,「歐佩克+」在內外矛盾交困之下總算勉強維持住了表明上的穩定。但新冠疫情的爆發徹底打破了這個不穩定的平衡,並成為壓垮國際石油市場的最後一根稻草。

自從1月份疫情爆發以來,從國際能源署(IEA)到投資機構,幾乎每天都在調降石油需求預測。在今年2月份經濟社會因疫情而限於停頓的最嚴重的時候,僅中國每天的石油需求量就減少300萬桶以上。

最新的更為悲觀的預計是,2020年全球的石油需求將會比2019年驟降1/4-1/3。以2019年的每天1億桶石油需求來計算,疫情導致的需求萎縮規模達到2500-3500萬桶/日,這差不多已經接近歐佩克總產量或者整個北美地區的總消費量!

像這樣劇烈的需求下降歷史上還從未出現過,即使在1929年大蕭條和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都沒有過。

在需求已經極度萎縮的前提下發生供應大量增加的價格戰,市場的崩盤就不可避免了。

按照業內人士的估計,如果真像沙特和俄羅斯對外表現出來的滿不在乎的模樣,目前的情況繼續維持幾個月,那麼全世界的石油儲存設備都將被灌滿。

到了那時,不知道還能把石油賣給誰?

02、兩個對立體系難以在同一市場里共存

那麼,明知道會出現當下這種雙輸局面,「歐佩克+」為什麼不能達成減產協議呢?

俄羅斯似乎也擁有相當充分的理據。多年來它對於「歐佩克+」內部單方面達成減產承諾一直心有不甘,不過它主要不是衝著沙特去的。

俄羅斯不無道理地認為,要減產,就應該讓全球石油產油國一起坐下來談,而不是只在「歐佩克+」內部談。美國已在2018年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油國,如果它不加入減產協議,「歐佩克+」減得越多,就等於是把更多市場份額拱手出讓給美國。

去年底今年初,美國的原油產量達到近1300萬桶/日,比沙特和俄羅斯都要多。據測算,美國2020年的原油日供應量原本還將增加約130萬桶,差不多正好就是今年初「歐佩克+」正在協商的減產量!

看上去問題出在美國。就像克里姆林宮方面經常質問的:如果我們(俄羅斯和沙特)在減產的同時美國卻在增產,整件事情還怎麼可能持續下去?
這的確是問題的根本,它將一幅高度割裂的世界石油市場版圖呈現在我們面前。
事實上,目前的石油市場被分割成了遵循截然不同規則的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以歐佩克或“歐佩克+”為代表的國家壟斷的價格托拉斯體系,另一個部分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自由市場體系。
在中東、非洲、俄羅斯以及世界其他一些產油國,承擔大部分(甚至全部)石油開採、生產和出口的都是政府背書的壟斷國有企業。但美國完全不是這樣,美國的油企全部都是自主生產定價和自由競爭的私營企業。美國政府沒有權力干涉它們的行為,包括命令它們減產。這是美國的政治體制和法律制度所決定的。

不僅美國政府完全沒有可能與OPEC這樣的組織採取同步行動,美國的反壟斷法律還嚴格限制了美國企業參與這樣的價格串通。簡單地說吧,如果歐佩克這類組織出現在美國,它們一定會被判為非法,參與者甚至很有可能吃官司。

從美國政府的角度來說,美國的這種自由市場體系自有其強大的合理性。從特朗普總統到國會議員,美國人經常強調,美國企業都是私人的,這些企業打不起沙特與俄羅斯之間的那種價格戰。由於油價暴跌,美國的石油企業為了減少虧損,會自行削減它們的產量,用不着政府去指手畫腳。

應該說這是事實,並不是外交上的說辭。私營企業的確不會像國家那樣不計成本,哪怕是為了爭奪市場份額;私營企業就更不會拿股東的錢去圖謀什麼政治目的了。
然而,上述這兩種互不相容的石油經濟體系並存於同一個世界原油市場中,必然會相互損害。

每當歐佩克或「歐佩克+」體系以國家行政力量達成壟斷協議,通過限制產量推動石油價格逐步走高,自由市場體系中的美國企業就必然會在價格這隻「看不見的手」的引導下生產更多石油,從而推動國際市場上的石油供應大幅增加。

而這又一定會對國際油價造成下行壓力,反過來誘使歐佩克體系再度發動不計成本和自我損害的價格戰,以低於成本的價格迫使美國企業退出市場。這當然也會對市場化的美國私營企業構成傷害,造成它們大量減產、停產、甚至破產。

這種國家與市場之間的博弈如今已經成為一種無解的周期性戰爭,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爆發一次。

過去,美國出於政治和安全因素嚴格保護本國石油資源,禁止石油出口和開採,等於將國際市場完全出讓給了歐佩克這個托拉斯組織,這個體系自然能夠運轉。如今美國的石油禁令一旦解除,擁有豐富儲量和先進技術的它很快就成為全球石油天然氣市場的頭號玩家。

此外,過去10多年裡還有巴西、加拿大和挪威等國的石油產量也不斷上升。預計在不久的將來,包括美國在內的這些非歐佩克國家的產量將肯定會超過歐佩克的產量。這樣一來,兩種相互對立且體量勢均力敵的體系之間的尖銳矛盾就展露無餘了。

除非歐佩克解體,全球石油行業都追隨美國式的自由市場體系,否則,這樣的周期性石油危機是不可避免的。

03、越來越不值錢和不重要的「戰略資源」

這次「歐佩克+」達成的史上最大規模的減產協議,是美國總統特朗普最近取得的一次外交勝利。如果不是美國的干預,特別是特朗普總統的親自斡旋,布倫特原油價格大概早就在20美元以下了。

一直以來,特朗普在石油價格問題上懷有一種矛盾和複雜的態度。一方面,他說自己樂於看到油價走低,因為這「有利於消費者」、「有利於美國經濟」。他還曾多次批評歐佩克人為提高價格。的確,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費國,直到今天仍比「世界工廠」中國消耗了更多石油。

但另一方面,美國又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油氣行業維繫着美國上百萬的就業崗位,這個行業也是特朗普的重要票倉。如果油價低到令美國石油企業虧損乃至破產,進而造成大量失業,這對特朗普來說就不是什麼好事了。

過去兩周裡,特朗普一直在向沙特和俄羅斯施壓,要求它們回到談判桌前,儘快結束價格戰。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特朗普多次警告沙特要對它採取制裁,例如對沙特石油徵收進口關稅以及其他經濟制裁。一些美國參議員甚至揚言要取消對沙特的軍事保護承諾,從沙特撤出美國軍隊。白宮還考慮過加碼對俄羅斯的制裁,逼迫它接受減產協議。

因此,從很大程度上講,上周末的減產協議中雖然不包含美國,但卻是美國一手促成的。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沙特與俄羅斯之間表面上劍拔弩張的石油價格戰,背後更多地是在心照不宣地合起來算計美國。3月9日價格戰爆發當天,國際能源署署長法提赫·比羅爾就稱,這是沙特和俄羅斯「試圖擊潰美國頁岩油」的行動。

雖說近年來開採技術不斷提升,但美國頁岩油的生產成本仍遠高於沙特的大型油田。普遍估計,原油價格如果維持在每桶40美元以下,很多油井都將陷入虧損;如果維持在30美元以下,那麼所有頁岩油企業都將入不敷出。

還有人因此預期,一旦油價下跌迫使大批美國油企退出市場,沙特與俄羅斯就會很快修復關係,重新攜手,「歐佩克+」也會達成新的協議,再度推高油價。

如果沙特和俄羅斯果真是這樣盤算的話,它們就會犯下嚴重的錯誤,因為這種觀點極大地高估了產油國以石油為武器達成經濟和政治目的的能力。

說到底,如此慘烈的價格戰對所有產油國來說都是災難性的。不過,與高度依賴石油天然氣的歐佩克國家以及俄羅斯相比,美國經濟要強大得多。即便美國的石油產量目前已經躍居全球之首,它在美國整體經濟中所佔的份額也依然是微乎其微的。
沙特和俄羅斯則完全不同,它們的財政平衡嚴重地依賴石油天然氣出口來支撐。這也就是每一次傷痕纍纍的“石油戰”之後,這些國家總會沮喪地重新坐回談判桌的根源。

在更加本質上,這種觀點其實是高估了石油這種能源的重要性。過去10多年裡,有兩大因素正在從根本上重塑全球能源市場和能源結構。首先是發生在美國的「頁岩油(氣)革命」,其次是可再生清潔能源技術的飛快進步。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長期的高油價以及為了維持這種壟斷價格而人為發動的每一次「石油危機」都在進一步刺激上述能源技術的變革。

因此,總的來說,石油(還有天然氣)是一種越來越不值錢和不重要的資源。可以預見的是,全球能源的潛在供應將持續地大於有效需求。這意味着,在未來的歲月中,油價將長期承受下跌的壓力。

技術才是最重要的資源,與許多人(包括許多中國人)想象的恰好相反,由於技術的進步,我們生活在一個能源豐裕的時代。

04、油價暴跌或在全球孵化更多「黑天鵝」

如今最值得擔心的是油價暴跌所帶來的政治後果。

歷史上,油價的每次動蕩都伴隨着地緣政治的巨大變化。但在我看來,這並不能證明石油的戰略地位是多麼重要,而是證明了有許多國家將自己的命運過多地維繫在了石油這種並不可靠的所謂“戰略資源”上,是多麼的脆弱。

從一周來的市場反應來看,即便達成了如此巨量的減產,油價依然沒有企穩回升的跡象。也就是說,石油市場量價齊跌是未來一段時間的基本態勢。石油收入的銳減會對嚴重依賴石油出口的國家造成災難性的財政壓力。

疫情本身(意味着需要增加支出)、(疫情造成的)經濟困境和油價下跌三者疊加在一起,很有可能會加劇中東、非洲和拉美等地的政治動蕩和社會衝突,進而在未來一段時間裡在世界各地孵化出更多「黑天鵝」。

此外,這次石油危機或許還會造成美國頁岩油(氣)產業的一次洗牌,並讓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減排努力受挫。

但長遠來看,最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變化將是,伴隨着石油在世界經濟中的重要性的降低,中東在大國地緣政治角力中的地位也會出現顯著變化,這會讓這片地區的局勢變得更加微妙和複雜。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