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工可能被感染,有90%的機會活下來,不復工卻一定玩完。同樣的選擇題,又在歐美國家上演。
當中國在邊境、海關嚴防死守,防止病例輸入引發第二波疫情之際,疫情第二、第三震中歐美國家卻在準備解封了。
歐洲幾個疫情重災區的確都出現拐點。還有澳洲,甚至美國紐約州的情況也有好轉的跡象。
但是,回想中國復工復產的節奏,時間一再推遲,範圍不斷調整。全球疫情第一震中武漢遲至4月8日才解封,這才過去了十幾天,歐美就按捺不住了。
這是要鬧哪樣?
對於中國而言,如果歐美大範圍解封,我們將會面臨前所未有的外防輸入壓力。如果稍有不慎,可能會威脅到中國前一階段的抗疫成果。
疫苗至少要等到明年。在此之前的這段時間,我們會進入疫情後的「新常態」。中國不可能完全中斷與外界的聯繫,如何共同生活,就夠中國人煩惱的了。
值得慶幸的是,歐洲幾個疫情重災區的數據出現了積極信號。
法國重症患者連續8天出現下降。意大利報告重症病例減少,新增治癒病例數首次超過新增確診病例數。西班牙住院病例數日增幅已降至1.6%。德國的治癒數接近8萬,致死率仍然保持非常低的水平……
澳洲更是有可能成為第一個控制住疫情的西方國家,確診病例連續多日下降,單日新增降到21,疫情得到了基本控制,治癒率超過50%,遙遙領先於其他西方國家。
全澳檢測人數超過了338000人,按照人口比例計,一度是全球檢測率最高的國家,超過韓國和新加坡。
美國「震中」紐約的新確診數和死亡數也已經放緩,出現了轉向的跡象。
於是,這些國家和地區開始馬不停蹄地排出了復工時間表。例如歐洲:
4月13日,西班牙的建築業和部分製造業;
4月14日,意大利的部分零售業;
4月20日,德國面積不超過800平米的商鋪,還有汽車4S店、自行車商店和書店;
5月1日,奧地利所有商店;
5月11日,瑞士旅館、商店和餐飲業;
5月11日,法國重新開放學校;
……
奧地利是整個歐洲第一個宣布解封的國家。總理塞巴斯蒂安·庫爾茲在4月6日就提出了重啟奧地利經濟的時間表。但同時總理也表示,如果政府處理不當導致疫情反覆,也可能很快恢復封鎖狀態。
英國脫歐了,重啟的步伐也要不一樣。英國外交大臣拉布表示,封鎖隔離至少要到5月初,疫情至少要到6月才會得到控制。
美國更誇張,抗議而不是抗疫。密歇根州等地甚至有好幾百人舉着長槍跑上街頭,高喊着:「寧可被感染,也不要破產沒飯吃!」
特朗普公開對這些抗議表示了支持。
因為發生騷亂的這些州,都屬於民主黨管轄,且都在採取嚴格的封城措施。這跟特朗普此前倡議的5月全美復工是相反的。
由於對經濟重啟的分歧,至少10個州組成了區域聯盟,包括明星州長——紐約州州長科莫。他表示:「任何重新開放的計劃,必須取決於疫情數據和專家的建議,而不是輿論和政治。」
歐美國家的這些個聲音,在中國也曾經出現。2月9日復工前夕,新華社發表社評,堅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手抓」。
無論中美,這種「既要,又要,還要」的聲音,對於地方來說,壓力都太大了。因此,我們看到中國各省開啟疫後搶人大戰,美國各州自治,自己決定啥時候恢復經濟。
但殊途同歸。疫情緩解之後,擺在全世界人民面前的問題都是相同的:現在究竟是保飯碗,還是保命?
等不及了!歐美各國拚命解封,強行重啟經濟,但最該做好準備的是中國
歐美國家寧願賭上性命也要強行重啟。
以歐洲經濟火車頭德國為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上周預測,由於新冠病毒影響,德國經濟將在2020年萎縮7%。同時,受新冠疫情影響,德國4月綜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從上月的35.0降至歷史低點17.1。
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說得更狠:「每封鎖一個月,我們就會損失2%到3%的GDP。」
諮詢公司麥肯錫的一項分析顯示,歐洲四分之一的工作崗位都會受到病毒影響。麥肯錫估計,多達5900萬個工作崗位面臨著工作時間減少、臨時休假甚至是永久性失業的風險。
如果不逐步解封,未來幾個月的失業數量可能還會翻倍。
經濟有多慘,大家都懂。
然而按照中國甚至世衛組織的標準,歐洲甚至都還沒達到能夠重啟的標準,其實是在強行讓生活回到正軌。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賽指出,任何一個想解除隔離限制的政府,都必須首先滿足以下六個條件:
第一,病毒傳播已經得到控制;
第二,衛生系統能夠監測、檢測、隔離、治療每個病例,並追蹤每個密切接觸者;
第三,在養老院等較為脆弱地區,能夠將爆發風險最小化;
第四,學校、工作場所和其他重要地點已經做好相關的預防措施;
第五,能夠防止外部輸入病例;
第六,社區能夠有效參與並體現出在新常態下生活的能力;
這是在「動態防疫」之上的更高要求。如果總結了前期各國抗疫的成果,再對應到這六項要求,其實最核心的要領只有兩個:一個是快速檢測的能力,另一個是及時反應的社會動員。
快速檢測不多說。及時反應指的是,各國都要從心理和社會建設上,做好隨時再度大規模隔離的準備。
顯然這並不容易。像德國這樣醫療資源充足的國家,才能儘早拿出重啟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法國、西班牙、意大利、英國等歐洲大國都仍然只有大致計劃,沒有敢再度封鎖的底氣。
至於美國,就更令人費解了。雖然每日新增確診數和死亡數確實在下降,但美國目前仍然有60萬感染者,佔全球比例近半。就連美國疾控中心主任都坦言:「我們現在正接近疫情高峰。」而並不是已經跨過高峰。
如果回想當時中國的數據變化,我們早在2月底就迎來了新增數據的連續下降,但全社會到了3月才全面解封,最嚴重的武漢更是等到了4月8日。
等不及了!歐美各國拚命解封,強行重啟經濟,但最該做好準備的是中國
面對歐美強行重啟,中國需要做好三點準備:國際貿易、境外輸入和新常態。
第一,國內有歐美業務的企業,隨着歐美社會陸續重啟,也要提前做出新的布局。
歐美經濟比預想中更早重啟,有助於為部分中國企業解困。因此,有歐美傳統訂單的企業,可以提前收集信息進行資源、人力方面的準備。
就像我剛說的,歐美這次強行重啟,不排除隨時中斷或者掉頭的可能,中國企業務必充分掌握相關市場的疫情動態,避免無用功。
另外,要特別注意疫情對消費市場、消費習慣的改變,不能一味按照過去的慣性安排生產。例如,民眾可能會對私家車的需求上升,也可能會增加醫療物資和糧食的日常儲備。
第二,歐美重啟,可能會給中國帶來前所未有的境外輸入病例壓力。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李軍認為,嘗試解封其實是「群體免疫2.0」階段。在這個階段,病毒仍然具有高傳播性,疫苗也還沒上市,只能靠消耗醫療資源來降低死亡率。這樣,歐美各國會動態重啟路線圖,分階段解封。而這事實上就是在走「群體免疫」的老路。
隨着歐洲各國之間撤消邊境隔離,計劃協調取消針對非歐盟居民的旅行禁令,逐步恢復到原有的交往密度,群體免疫的範圍將會指數級上升。
這對於曾經動員全社會,傾注全力將治癒率提高到94%以上的中國來說,無疑是一個定時炸彈。即使中國能夠承受再度封城的代價,也一定不願接受境外輸入導致的二次爆發。
幸運的是,目前歐美各國還沒有恢復國際航班的打算,中國也沒有重啟與它們的航班往來。
第三,歐美國家這種逐步恢復社會運轉,摸着石頭過河的解封,就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新的常態。
在新常態下,我們既會時刻準備着第二波疫情的反撲,也會逐步恢復與歐美國家間的商業往來。如果你是想要重新到這些地方進行投資,就要密切關注具體國家取消旅行禁令和恢復航班的時間了。
中國已經復工復產,學校也在逐步複課,家長們的消費力終於可以被解放出來了。上周,巴黎聖母院在遭遇大火一周年後,再次敲響了鐘聲。《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寫道:
「在當前的全球危機中,我們最大的敵人不是冠狀病毒,而是人類內心的魔鬼:仇恨和貪婪。如果人們將疫情大流行歸咎於外國人和少數族裔;如果富人只關心自己的利益,那麼克服這一困境將變得難上加難。」
沒錯,幸運的是,地球上還有超過70億的其他人。共克時艱,失去的生活,需要我們去奪回。■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