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想搞亂香港,還有多少牌可以打?

陳經

2020年5月28日,人大表決高票通過了《港區國安法》。緊接着,特朗普在29日就威脅要「取消給予香港的特別待遇政策豁免」,港府於30日發言回擊。

香港貨物貿易進出口額2009-2019,單位港元

港府發言中引人注目的是,2019年香港本地產品出口美國的僅37億港元;而美國從香港賺取的順差超2000億港元,小小的香港竟然是美國最大順差來源!這中間的來龍去脈需要解釋,也能說明為何美國對香港下手只能是「雷聲大、雨點小」。

一.香港特殊的經濟地位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香港是單獨關稅區。在WTO框架裡,歐盟、香港、澳門、台灣是僅有的四個單獨關稅區。注意,香港的全球單獨關稅地位和美國無關,是中國按《基本法》給予的。只有中國中央政府才能收回香港作為地方政府的單獨關稅區地位,雖然這沒有必要,但在法律框架上就是如此。美國最多只能決定自己和香港的關稅關係。

香港的單獨關稅區地位,最主要的用途就是「轉口貿易」,本身的進出口需求並不太高。全球有130多個「自由港」,香港是最著名的,「一國兩制」在香港的成功實施是最根本原因。這些事平時沒人在意,只有鬧上新聞的政治紛爭才抓眼球,實際是香港經濟的基石。

自由港是說,只對少數商品有管制,其餘商品都不收關稅。外國商品到本地可以自由加工、分裝、改裝、裝卸儲存、展覽、再出口,海關不收關稅。政策設立很容易,無非就是不管,所以全球這種自由港多得是。

香港海關就只對煙草、酒精、甲醇、碳氫油類徵收特別的關稅。本地有煙酒以及燃油價格管制,煙酒汽油的價格較高,香港司機開車到深圳就猛加油。這是香港政府不鼓勵抽煙喝酒開車,也有本地資本的壟斷操作。

另外,香港和內地的關口還有些特別的限制,如不能帶生肉過關,因為香港肉類也專營管制。我就曾經帶了深圳超市包裝好的生肉過關,香港關員說看樣子不是意圖走私也就放過去了。其它商品類別就無所謂了,進出口商到香港海關提前14天申報,就能進出香港了。

深圳海關不能帶的東西就多了,蘋果手機之類的電子產品從香港運過來賣,都是走私逃避關稅,出過多起大案。有一大批香港本地人靠往深圳運東西為生,佔水貨客的90%以上。2010年起,內地中產購買力忽然迅猛崛起,我就是在香港發現的。一些親戚朋友找我幫買香港便宜的手機、筆記本,甚至還有奶粉,死沉死沉的。說實在的,這有點坑,應該去淘寶找專業人士買港版的。

其實自由港要運行良好,並不容易,並非不管就行,反而需要很好地管理,只是不收關稅。香港政府的管理水平是不錯的,管理人員相當專業、守法。香港工人的效率也不錯,香港是一個運行良好的自由港。

由於2019年香港社會運動影響惡劣,輿論對於香港的經濟環境也有不少批評。其實香港經濟顯然有不少獨特優勢,否則也不可能起來。公平地說,香港經濟崛起主要靠兩個原因,一是內地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窗口機會,二是自由港經濟制度吸引了眾多公司來經營。

世界各國人來香港能迅速辦手續成立公司,享受國民待遇,除基礎設施等專營領域,經營無歧視,麻煩也少。稅收方面,政府對公司在海外賺的錢不徵稅,只對在香港本地產生的利潤以及本地員工的收入徵稅。按中國地方政府的行話,香港的「招商引資」工作做得無比成功,非常讓人羨慕。

圖為大灣區甲級寫字樓租金2009-2019年的漲幅。其實香港寫字樓租金在2009年就高得嚇人,經常和曼哈頓競爭全球最高

但是到2019年,香港的租金還翻了倍,比起深圳、廣州漲幅要高得多,現在香港甲級寫字樓租金約是深圳的8倍。回歸多年以來,香港一直能吸引全球公司來營商投資,供不應求,才能搞這麼高租金。眾多公司這麼高租金還來經營,這實際說明了香港經濟制度的優勢,以及一國兩制的成功。

香港經濟2003年跌入谷底,但之後從經濟數字上看,算是相當好的。政府稅收增長不錯,從2003年的931億港元增長到2018年的3414億,翻了3.5倍。而且這還不包括政府賣地與投資收入,計入的話2018財年政府收入是5998億,2017財年賣地更多,收入高達6198億。財政預算連年大幅盈餘,直到2019年動亂才又出現赤字。有幾年,唐英年當財政司長作年度報告時,會先故作壓抑地說「未能完成全年財政計劃」,然後再來個轉折,「盈餘XXX億」,聽的人卻不笑,效果十分古怪。

香港立法會討論政府開支經常大吵,其實是有錢花不出去,反對派在那各種阻撓,這在地球上算是一個怪事。雖然有嚴重的社會動蕩和疫情,但是港府財政儲備實力雄厚,短期肯定沒有問題。

2018年,香港公司利得稅1666億,是2003年的4倍多,這是對公司的吸引力。另外港交所還吸引了全球公司來上市。回歸以後,內地公司成為主力,騰訊取代滙豐成為股王。以股票交易為主的政府印花稅收入,從2003年起翻了10倍,到了800億港元的規模,是政府稅收的重要來源。這個業務,其實是和美國有競爭的。相當多中國公司,在謀划或者被逼從美股轉到港股上市。

總體來說,如果把香港政府當作一個財政公司,它的運營是相當成功的。大部分本地居民生活是和港交所、基金公司這些高利潤金融行業隔離的,發展機會少、房價太高、房子太小是大問題。但也不是說得那麼嚴重,普通民眾收入和生活水平不低,住得極慘的人也不多,政府有提供公屋。香港大亂的根源是政治紛爭和教育問題,要破除「香港經濟發展不好」的錯覺。

把香港回歸後的經濟表現說一下,是要指出,香港經濟發展和美國進出口關係沒多大。美國在香港有8.5萬人生活,有1300家企業。但這些美國企業是來香港賺錢的,並非香港的核心企業,反而在香港有很大經濟利益,拿來當牌打是不可思議的。

二.香港與美國的貿易關係

香港與美國的「進出口」,大部分是「轉口貿易」,香港本地出口美國僅37億港元。生產和消費在中國內地和美國,在香港中轉一下。也不止是中國出口到美國,美國出口到中國也不少經香港中轉。

這個轉口貿易還是有必要的。日常生活中,中間商倒手本來就常見,並非消費者和生產者直接對接效率最高。有人在中間,一頭理解需求,一頭理解生產,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活,光英語對話就不容易。生意渠道建立起來了,大家也就這麼來,都能賺錢,減少風險。其實貨不一定經香港,直接從中國運到美國也是可以的,但有香港註冊的中間商兩頭收錢給錢,也算轉口貿易。

國際貿易不是一個簡單的事,特別是收錢追款能坑死人。香港作為金融中心,對接中國與世界都方便,搞轉口貿易有優勢。中國有生產能力,但是國際金融還是需要香港的中介作用,這事沒那麼簡單。

轉口貿易也不是特別賺錢,並不是倒買倒賣的關係。生產者和消費者其實能把成本利潤通過博弈弄清楚,不會讓中間商賺太多,就是一些中轉的費用。主要還是消費者那邊的渠道利潤最豐厚,因為是利潤的源頭,會控制得非常狠。搞轉口貿易主要是帶來人氣、金融、資訊流通,間接的好處不少。

中美貿易有名的就是「貿易逆差」兩邊數據不一致,這和香港有部分關係。如美商務部說,2017年,美國對中國貨物出口1304億美元,進口5056億美元,逆差3752億美元。中國海關總署統計的卻是,2017年中國對美國貨物出口4298億美元,進口1540億美元,順差2758億美元,差出去1000億。

這個差值,大部分是「離岸價」與「到岸價」的差異造成的,中間是海運、空運的費用758億美元。另外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搞轉口貿易,中間商加一點價是正常的,設計包裝是合理費用。但是美國搞「原產地規則」,把中間商賺的錢,也算成對中國的逆差。等於美國不管運費和中間商差價,硬要全算成對中國的逆差。美國這麼算完全沒道理,明明是運輸公司和中間商的收入,卻要算到中國頭上。

因為美國是「原產地規則」,所以中美貿易戰對中國商品加關稅,經香港的轉口貿易也沒放過,早就加上關稅了。美國再對香港加關稅,也就是對香港直接出口美國的那一點加,影響很小。

除非說,大陸商品部件在香港搞加工,真真假假地「創造」出30%以上的新價值,算「香港製造」了,再出口美國就享受美國對香港的「單獨關稅」。但在香港這麼操作不合算,擰螺絲也要人手。在越南這麼操作倒是可以,2019年越南對美國出口增長140億美元,從中國進口也差不多增加了這麼多,據說就有不少這麼搞的。

既然美國按「原產地規則」已經對內地經香港轉口的貨物加了關稅,對香港「單獨關稅區」地位承不承認也就沒什麼影響了。

至於「美國從香港賺取的順差超2000億港元」,這個也是有點糊塗賬。港府發言人的說法是,「根據美方數字」。其實按香港數字,香港是有100多億美元順差的。但是美國自己把從香港進口的算成是內地來源的,那當然對香港就有2000億港元順差了。這是美國為了懟中國,就把從內地的逆差算多了,挪了一些成為對香港的大順差。而且由於美國的全球貿易是大逆差,對香港的順差,居然就變成了最大順差來源。

從上圖也可看出,中國內地與香港的貿易關係遠遠超出任何國家與地區,美國完全比不了。而這個貿易關係只是因為香港是單獨關稅區要列一下,香港與內地的日常生活聯繫更緊密。深圳羅湖關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關口。香港與內地居民,在港股、A股互相投資,在兩地持有房產等資產,各種聯繫非常深入。回歸多年以後,香港經濟已經是中國經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以筆者在香港的生活經驗,美國商品地位並不突出,和世界各國的特色商品差不多,香港的商品來源非常國際化。不提關鍵性的生活供應,來自內地的商品是最多的,但是由於特殊的政治與文化原因,香港商家不願指明商品來自內地,品牌上還沒有整體立起來。

對內地與香港關係來說,文化融合拖了經濟融合的後腿。美國文化對香港影響較大,但這是世界普遍現象。香港是在有意操弄下,發展到了扭曲的程度。

三.港幣與美元的「聯繫匯率」制度

香港經濟制度另一個大特色,是「聯繫匯率」制度,港幣與美元匯率掛鈎。這事就和美國有些關係,但也沒那麼大關係,不是香港的軟肋。

香港聯繫匯率制度始於1983年,不是說港幣對美元匯率固定,其實還能波動一點。但是有一個「強方兌換保證」和「弱方兌換保證」點位。如港幣升值到了強方保證匯率7.75,港府就保證出手買下在這個價位扔出的美元,如港幣跌到弱方保證匯率7.78,港府就保證用美元買下扔出的港幣。這樣港幣匯率非常穩定,正常情況市場自行兌換,有事港府出手總能穩住匯率。如2020年4月下旬,港幣就幾次觸發了「強方保證」,說明國際資金可能在迴流香港。

這個聯匯制度,理論上來說,並不需要美國批准。阿根廷1991年其實也搞了類似的聯匯制度,強行把比索做成和美元1:1的關係。這並不是一個和美國商量的「貨幣互換」之類的制度,而是一個公開市場操作。交易者用美元來買,我就給你港幣、給你比索,這容易做到;真正麻煩的是,交易者扔出港幣、扔出比索,聯匯制度維護者要有美元給得出。阿根廷就玩崩了,外匯儲備耗光了,比索匯率崩潰,聯匯制度就成了笑話。

美國發生了疫情,美聯儲瘋狂地搞無限印鈔。理論上來說,這倒是一個毀滅香港聯繫匯率制度的辦法。印到市場受不了,美元成廢紙,香港金管局也只有放棄聯匯制度,不接受1美元換7.75港幣的賠本生意。美元自殺了,選擇與美元掛鈎的港幣會遭到重創。如果真發生這樣的事,也只有說句「美國人夠狠」,受害的不止香港,美國人自己肯定慘得多。

1998年香港金融保衛戰

如果想要「正面攻擊」香港聯匯制度,理論上是在市場上收集港元資產,狠狠扔出。一邊造謠引領市場風向,讓投資者都跟風,要美元、不要港幣。就象索羅斯1998年在香港興風作浪那種打法,當時是打得港府非常慌。

曾蔭權當時決定政府資金入市心情沉重,一方面是說違背了政府不干預市場的自由原則,另一方面也是怕玩脫了外匯儲備900多億美元搞光,那聯匯制度也會象阿根廷那樣完蛋。當時是有說法,中央政府外匯儲備也會投進去,甚至有人說會不會連大陸的外匯儲備1400多億美元也給搞光。但實際炒家實力也沒多強,主要還是造勢弄得很可怕。

到現在,對香港搞這類攻擊是完全搞不動了。新聞裡還有「索羅斯重來」之類的炒作,如2020年2月到3月初港股大跌。這本來是全球疫情失控美股大跌帶動的,卻有好事者捕風捉影說有做空大單,完全是胡扯,毫無金融常識。做空大單有對應的多單,會在成交量留下痕迹,完全沒有的事。

香港外匯儲備2020年4月是4375億美元,內地是3萬億美元。基本上國際炒家不可能來挑事的,造股市波動正常,但「攻擊香港聯繫匯率」根本不可能,瘋了才會搞。

如果美國政府出頭組織炒家來衝擊港幣,那也很離譜。這麼幹圖什麼?是想懲罰香港,還是想上演金融大時代?要有這個組織能力,美國也不會搞得疫情失控。

美國和港幣的關係,就是香港選了美元來掛鈎。這是香港主動做的,並不需要美國配合。這是香港經濟對美元地位的強力幫助,對美元是有益的。

筆者倒有個想法,如果要反擊美國攻擊美元,可以從港幣與美元脫鉤開始,改和人民幣掛鈎。當然這扯遠了,不容易幹,要時機。但原則是清楚的,香港選擇掛鈎美元,是幫美國,並不需要美國的配合。

香港金融需要美國配合的,是美元結算,這種金融基礎設施相關的事。其實這也是一個很讓人惱火的事,美國就是利用美元結算地位,到處伸手。華為就是在香港和滙豐銀行談事,被舉報了。中國方面長遠來說,一定是想擺脫美元結算的控制,東亞、歐洲不少國家都想。

如果美國要重創香港,可以不讓香港公司用美元結算通道。但是這和自殺差不多,只不過是自爆型自殺,還能把身邊的人也炸了。如果美國選擇自爆,那也沒辦法。都自爆了,那還能怎麼樣?只有收拾殘局,把去美元的全球貿易與金融結算通道搞起來。

當然,香港成功實現了與美元掛鈎的聯匯制度,對資金自由進出香港的信心很有幫助,也是香港自由港經濟制度的重要一環。香港與美國這個金融關係算是互惠互利,如果沒有重大變故,雙方都不想變。

特朗普、蓬佩奧等政客,因為中國人大通過《港區國安法》,認為香港已經是「一國一制」了,威脅要對香港下手,這完全是政治炒作。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國能對香港打的牌不多,玩大就是自殺。不讓香港官員到美國旅行、凍結官員資產,這都是小動作,真出手反而會讓人看穿美國政府「色厲內荏」的本質,是漏底了。

個人認為,美國方面要下狠手,是通過駐香港領事館操作,搞亂香港。這種無恥下流不能明說的陰招,是對美方較為可行的方案。這正說明了《港區國安法》的必要性,說明香港廢青的炮灰本質。

但是通過2019年在香港的較量,中國對美國已經有了清醒的認識。人大立法通過香港國安法,是很好的招數,也是一個大快人心的反擊。香港的國安法實踐,一定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粉碎美國在香港問題上對中國的陰謀下流攻擊。■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