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韓國瑜敗選,看國民黨百年大敗局

二號頭目

眾所周知,這兩天台灣國民黨的政治明星韓國瑜被搞下去了。

2018年的時候,這哥們橫空出世,在大選中把民進黨佔據了20多年的高雄市拿了下來,這個操作基本相當於我們經常說的「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非常困難,當時不止台灣震驚了,連大陸也震驚了。

這不才過去兩年,這貨就被高雄市老百姓給趕下去了。

原因不少,不過最關鍵的一點,這貨當初口口聲聲要帶着高雄老百姓奔小康,大家受夠了在他之前的民進黨嘴炮領導,選他上來,希望他能做點實事,幫助大家打開一條明路。台灣上世紀突飛猛進後一直狀態比較疲,所以希望能再來一次暴走。

但是呢,這貨當上市長沒幾天,就到處跑着競選台灣省省長,正經工作基本沒做,你想想啊,你們公司雇你去寫代碼,沒想到你自從去公司報了到,就沒寫過一行代碼,天天到處跑,基本看不到人,你們公司領導和同事能滿意?

所以說韓國瑜被趕下台,基本沒啥可說的。

總結這次國黨的大敗,不少人說他們是內鬥黨,所以才這麼倒霉,其實這個說法很明顯是「對也不對」,毛主席就說過,「黨內無派,千奇百怪」,所有的組織,不可能不內鬥,大家哪怕在一個二十人的小公司,也基本上破事一大堆,更別說那種超級大黨了。

而且不少人說國黨「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其實如果研究下就能發現,他們內戰也是外行,打軍閥,打解放戰爭,都一塌糊塗。

國民黨真正的問題是什麼呢?

其實通過上文大家也都看出來了,這個黨最大的問題就是:堅持脫離群眾,長期不務正業。多次被老百姓拋棄,簡直就是「被人嫌棄的一生」。

這個不是我編的,蔣介石到了台灣之後,反思失去大陸原因,重點強調了「違反了國父遺教,不以服務為目的,而以奪取為目的」,你看看,說的很清楚了,說明蔣自己是明白的。

我們今天就試圖回顧下國黨歷史上的四次危機,通過危機看看他們在過去的一百年裡是怎麼做到屢教不改的。

1、第一次危機

國黨的第一次危機也是孫中山本人的危機。

孫中山的前半期靠的是南洋華人,後來又靠了很長一段時間日本人,一度想靠美國人,可是美國人根本瞧不上他,當時中國境內有無數的勢力,最弱的就是孫那一支,美國人可不願意跟Loser站在一邊。

一事無成,而且韶華已逝的孫中山當時應該已經覺得人生已經基本這樣了,這時候蘇聯人突然來了。

蘇聯人在中國的地位和美國人正好相反,美國是香餑餑,大家都喜歡,大家都爭相和美國勾勾搭搭,北洋的那幾個軍閥,都想投奔美國和英國。但是大家對蘇聯人都沒啥好感,避之不及,蘇聯的信使在中國到處溜達,一個都沒聯繫到,最終和孫走一起去了。

正是蘇聯和孫中山的這次協約,某種意義上改變了中國的近現代史,因為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一個東西——講究團結,紀律,富有戰鬥力的「蘇式政黨」——被引入了中國。

國共第一次合作,蘇聯人給錢給槍給顧問,成立黃埔軍校,訓練黨軍,準備一起對付北洋軍閥,先解決中國從1840年以來一次接一次的外國入侵和封建軍閥。

這是國黨最有機會實現自我革新的一次,蘇聯人儘管毛病一堆,但是確實是可以把國黨改造成一個團結有戰鬥力的政黨。類似於一個小孩不好好學習,這次有機會去上警校,好好做人將來還是可以做一個有用的人。

但是結果並沒有,在1927年4月12日,國黨舉起屠刀清洗了國共合作期間的戰友們,以及自己隊伍內那些堅定的想改變中國的人,剩下的有理想的人大部分也都離開了,蔣介石他們一夥也就徹底墮落成了一個軍閥組織。

組織內部並沒有多少改變現狀的意願,也沒人腳踏實地去關注下基層老百姓到底想要啥。你忽略基層的需求,也就幾乎得不到基層老百姓的支持,只是得到了各種勢力集團的支持。

有點像你成立了一個公司賣電腦,你既不去研究市場需求,也不專註技術改進,天天考慮通過合併別的公司,拓展別的業務來賺錢,沒有一個業務是專精的。這種公司可能會很大,但是永遠不會是一個牛逼公司,競爭不激烈的時候還湊合,稍微有點挑戰就得撲街。

第一次危機國民黨順利度過了,並且逆風翻盤,從一個只掌握着一座城的南方小勢力變成了一個控制了1/3中國的大軍閥。但是根子爛掉了,本來有機會建立一個自上而下的現代國家,沒想到變成了大清。

民國一直統治不到基層,它清洗了隊伍中能幹的官僚,剩下了一堆沒業務能力的,政府徹底不會跟基層打交道了,只好依賴地主們管理,這不就是大清嘛。

留着地主這個中間商,國家財政能力就有問題,所以民國財政一直不太行,這為後來的1949年大通脹埋下了伏筆,很多人理解不了,為啥國共都在打仗,解放區這邊沒有通貨膨脹問題?

原因就在這裡,雙方財政着力點不一樣,解放區是官僚們直接從基層收,而且基層有的糧食多,有的糧食少,政府都知道,因地制宜,不至於把窮地方給逼死,也不至於存糧多的地方看熱鬧。

國府向地主收,地主又各種抗稅,政府收不上來稅,就濫發貨幣,最後把城市裡的人都給逼反了。

2、第二次危機

國民黨的第二次危機發生在打敗北洋政府之後。

大清完蛋後不是把社稷給了袁世凱了嘛,袁世凱幹了四年,內焦外困,很快就死了。他死後他們兄弟們來來往往把持政局,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北洋政府」。北洋政府比大清還爛,所以很快就遭到老百姓的拋棄。

「北伐」就是一群南方新軍閥聯合起來揮兵北上,滅掉了袁世凱的小弟們,北洋時代結束,南京國民政府開始。大家一般聽說的知識分子工資高,主要說的是北洋時代,北洋政府合法性有問題,所以高工資養文科知識分子。從蔣委員長開始,文科知識分子待遇就不行了,

不過滅了北洋軍閥後,很快就出事了,因為幾個新軍閥分贓不均,又打起來了。

一方是蔣介石,另一方是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

蔣介石儘管隊伍規模比較小,但好在手裡有錢。大清不是有「五口通商」嘛,也就是五個口岸在和西方做買賣,現在這些口岸被蔣控制了,手裡有關稅,在加上他控制了江浙地區,這地方從宋朝開始就富得流油,到了民國賦稅更是比其他地方加起來都多,所以蔣介石是各個軍閥里最有錢的。

蔣委員長手裡有錢,再加上可以到處借錢,儘管前線仗打的一塌糊塗,但是蔣總是有辦法收買對方的將軍們,然後來個臨陣倒戈什麼的。

雙方一邊在河南山東那一帶打的熱火朝天,另一方面都在想東北派說客,準備說服張學良站到自己一邊來。

從後來的情況來看,東北軍的戰鬥力非常成謎。

舉個例子,紅軍長征後到達陝北後,東北軍備調去陝北剿滅紅軍。

紅軍都疲憊成那樣了,要武器沒武器,要錢沒錢,士兵們基本都瘦的皮包骨頭,這種情況下,還是輕輕鬆鬆幹掉東北軍的三個師。後來小張發動「西安事變」囚禁了蔣委員長,這兩年很多人都在罵小張,其實回到當時,你是小張的話,你也崩潰:蔣讓你去剿滅紅軍,可是你又打不過,眼瞅自己的隊伍要被紅軍給打沒了,你能怎麼辦?

不過在1930年,東北軍兵強馬壯,張學良坐擁40萬東北軍,瀋陽當時還有中國最大的兵工廠,呆在東北待價而沽。

後來蔣一咬牙,一跺腳,把華北許諾給了小張,北京天津青島這樣的北方重鎮也給了小張,小張成了名副其實的「華北王」,還讓他做全國海陸空副司令,小張覺得差不多了,揮兵入關,閻錫山和馮玉祥迅速就崩潰了,因為知道無論如何也打不過,大家又貌合神離地坐在了一起。

這次用金融槓桿取得的戰爭勝利讓國民黨繼續忽略老百姓在戰爭中的決定性作用,戰爭結束後,國府並沒有對國家進行大規模改造,也沒嘗試把中國改造成現代國家,依舊是那個大清模式。

蔣的政府類似於一個聯盟,那幾個軍頭相當於各個山頭派系,他財大氣粗,所以他做五嶽盟主。

但是他在江浙那片自己的領土上都沒法實施有效統治,基層什麼情況蔣也是兩眼一抹黑,其他軍閥的地盤上更是完全水潑不進。

他可以在戰場上把那幾個打服,可是又沒能力來一波「犁庭掃穴」,比如前往山西剿滅閻錫山,也沒法深入廣西徹底平了桂系的那倆軍閥。

這裡就有個問題,為啥不行呢?

還是老問題,財政能力不行,基層治理也不行,沒法動員起來巨大的國家機器,所以沒法剿滅那幾支力量,第一次危機的時候形成的「體制缺陷」這時候開始起作用了。

後來我們知道,新中國剛成立,基本還是民國的底子,但是體制已經是現代國家形式,官僚深入到基層,所有的資源都一清二楚。當時也面臨內憂外患,東北戰事重開,西南匪患持續了幾百年,印度還在西藏蠶食。

面對這個問題,新中國選擇的不是「攘外必先安內」,小孩子才做選擇,大人要一起搞定。四野的主力野戰軍過鴨綠江到朝鮮作戰,鄧公前往南方主持剿匪,還有一個兵團去解放西藏。國內轟轟烈烈開始禁毒。並且在1956年,這些事全部搞定了。

總之,持續了一百年的各種積弊,新中國成立後迅速就全部搞定了。為啥能搞定?

說白了,就是解決問題的積極性,以及深入基層的資源整合能力,這些能力都是國府欠缺的。

儘管蔣介石通過金融手段順利度過了第二次危機,不過這是國府最後一次改造中國的機會,可惜他沒利用。

3、第三次危機

第三次危機爆發於淮海戰役前後,這次危機其實是集前兩次危機之大成,而且沒能挺得過去。

解放戰爭開打兩年後,攻守之勢就變了,國軍一開始四處出擊,很快後勤供給跟不上。國府主要是依賴美國的物資供應,美國中間有段時間不給供應物資了,國府立刻前線跟不上了。

這也是為啥蔣委員長在日記裡說,丟失大陸,最大的原因不是「蘇史」(民國時候「斯大林」叫「史大林」),而是「美馬」(美國的馬歇爾),馬歇爾停了一段時間物資。

問題是物資不夠你自己生產啊,要知道,日本投降的時候國府接受了幾乎所有的兵工廠,並且國府自給也有兵工廠,但是產能一直上不來。不僅產能不行,直到戰爭結束,當時中國最大的兵工廠,漢陽兵工廠都沒能復工。

到了淮海戰役前夕,我軍已經做到彈藥自給了,前線每天消耗的天量彈藥是自己生產的,而且大家知道,生產炮彈是最後的環節,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礦,鐵礦,還需要配套硝化工業,不然生產不出火藥,解放軍的隊伍當時甚至掌握了鋪鐵路的技能,三年間就鋪了1600公里鐵路。問題是國府38年,只鋪了1000公里,這個業務能力相差太大了。

單純的「工業黨」到底能不能搞好經濟比較成謎,但是如果一個政黨,完全沒有工業基因,天生買辦氣質,那基本就是個廢物。自己不想着抓生產,天天等着別人送,出事只是遲早的。

由於國軍無論是數量還是物資供應都陷入困境,就開始轉入防禦,最後東北的部隊想撤回關內,關內的部隊想撤向淮河以南。

但是都沒如願,東北的隊伍在遼瀋戰役中全部丟掉了。華北的隊伍在淮海戰役中全沒了。

至於大家愛說的那些間諜偷作戰計劃什麼的,那都不入流,這些年才聊的花邊玩意,在絕對實力面前,有沒有間諜差距不大,尤其到了1948年,雙方都是打明牌的,雙方都是大兵團行動,沒啥秘密可言。

更慘的是隨後的渡江戰役,戰役一結束,南方重鎮,比如南京,武漢,上海,廣州,重慶等等,都迅速就崩了,要知道,國軍在抗戰中在這些城市都展開了死戰,最後付出了巨大的損失後有的放棄了,有的一直堅守到抗戰結束。

為啥崩的這麼快?

原因也不複雜,民心喪盡,就跟這次高雄人拋棄韓國瑜似的,那會老百姓把國府給拋棄了。

一個政黨,斂財是特長,比如1945年南京光復,國府發行新貨幣,把以前汪精衛的地盤上的老百姓狠狠搜颳了一遍,導致百姓們紛紛懷念「汪主席」。生產建設改造社會方面一竅不通,搜刮老百姓倒是天生會,這樣的政府,不被拋棄有了鬼了。

4、第四次危機

國民黨最大的一次危機,是到了台灣之後,直接從執政黨變成了在野黨。

這事還跟蔣氏父子有關。到了台灣後,台灣一直持續到1988年,叫「戒嚴時代」,跟韓國一樣,搞的是軍政府。

老百姓意見非常大,不過有件事讓他們多多少少有點安慰,也就是蔣經國這人跟傳統國民黨的人完全不是一碼事,他是前蘇聯政工幹部出身,他上台後,台灣跟現在的我國差不多,發動台灣幹部深入基層,狂發展基建,天天修路,搞代工,省錢搞研發,後來還搞出來了大家熟知的台積電。

蔣經國自己對電子一竅不通,但是他根據直覺認為這玩意在未來將會牛逼的不得了,所以很早就開始在台灣布局電子業,台積電就是蔣經國支持下搞出來的,當局在當時沒少往裡砸錢,事實上這種行業幾乎沒有不砸錢的,日韓也是政府大力扶持下搞出來的。

可以說,後來台灣的一切,都跟蔣經國的風格相關。

但是老百姓對他的感情非常複雜,一方面台灣老一輩沒有不懷念蔣經國那時候台灣人幹勁十足力爭上遊的工作激情,另一方面實在是對這人的獨裁氣質有點受不了。

所以在蔣經國死後,國民黨被迅速翻盤,換上了民進黨,大家受夠了蔣經國那套僵硬的體制。

但問題也出現在這個時候,民進黨許諾給大家說是要民主,大家拋棄了終於有點進步的國民黨,然後驚喜地發現民進黨上台後除了扯皮啥都不幹,怨氣越來越大,後來又懷念起國民黨來了。

這也是為啥後來又把馬英九選上去了,因為他是蔣經國的英文秘書,開口閉口要像蔣主席一樣為人民服務。大家一開始受不了那種戒嚴時代的憋悶,但是民進黨折騰了一些年啥都沒折騰出來,大家又懷念那時候的經濟高速發展,所以又把國民黨給叫回來了。

這倒是跟韓國有點像,韓國人現在最不受不了的,就是軍政府時代,但是前些年經濟疲軟,韓國人還是選了初代軍政府大佬朴正熙的女兒,說明大家還是很懷念那些年的經濟大發展的。

不過台灣人沒想到的事,選上了馬英九之後才發現,蔣經國時代的國民黨的那種「工業黨」氣質原來是蔣經國自己的氣質,他死後,那個黨又變回去了,又變得脫離群眾,無所事事,不幹一件正經事的,這也是為啥在馬英九之後,國民黨又被選下去了,因為國民黨墮落到根民進黨沒啥差別了,還背負這一堆歷史負債,今後估計也完蛋了。

5、尾聲

說了這麼多,其實大家也看出來了,這個黨基因有問題,從一開始就沒學會深入群眾,解決實際問題,而且業務能力也有問題,無論是搞生產還是搞打仗,都一塌糊塗。而且他們熱衷搞內鬥,外戰內戰都外行。

這不是博主是個小粉紅所以編排他們,大家有興趣查一下蔣經國的在台灣主政時候的言論,他日常批評官僚們不好好去幹活,成天空話大話,而且反覆強調服務意識是第一位的,到基層去,好好抓生產抓建設。

蔣經國那段時間是國民黨唯一靠譜的一段時間,不過蔣經國明顯沒能成功改造這個政黨,他死後,他的黨又迅速墮落了,成了現在那個樣。

江湖上有人說那個黨是個「百年大爛黨」,「美蘇中德扶不起來的大巨嬰」,「中國的印度黨」,有一說一地講,這個說法真沒啥問題,國民黨確實是比較差了點,一出生就先天缺陷,後來嘗試過幾次改造,都沒改過來,越改越歪。不過有個明顯的優點,這也是蔣委員作為一個民族主義者的優點,這個黨是堅決支持「一個中國」的,只不過說的是中華民國。

文末還是要說一句,這樣一個黨,還是希望大家能多珍惜,不出意外,它很快就要完蛋了,你們可能再也看不到它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