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道選擇題。
假如有一個非富非貴的普通人,他腳上長了一個腫瘤,同時他還有一個賺取一個億的機會。
這時候,他面臨一個選擇:
1, 先不惜一切將腫瘤根除,但會失去這一個億;
2, 先遏制腫瘤不擴散,先賺取一個億,待錢到手後,再來根除腫瘤,賺錢中途若是發現有擴散現象,則立馬着手解決毒瘤,該壓制的壓制,該手術切除的便手術切除;
假如讓你給這個人一個合理建議,你會選擇哪一個?
先帶着這個問題,來看本文要解決的問題。
近些年來,在民進黨的「去中國化」影響下,台灣民眾對大陸的認可度有所下降。
於是在大陸也出現了一種聲音,那就是覺得隨着對大陸有認同感的台灣老一代越來越少,而年青一代又對大陸認同度越來越低,這就意味着越往後越難以統一,因此得出結論,解決台灣問題,宜早不宜遲,越早越好。
在作者看來,持這種想法的人,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一是確實憂心台灣之人,一直渴望着收復台灣,對兩岸統一翹首以盼,對國家完成統一夢寐以求,這類是真正的愛國者,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二是刻意迎合之人,他們抓住了上述民意潮流,刻意迎合這種情緒,為自己多賺些人氣;
三是居心不良之心,就想讓兩岸衝突起來;
回到原始問題,台灣民眾對大陸的認同感下降,對兩岸統一有多大影響?
在作者看來,其實影響不大。
這裡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沉默的大多數」。
很多時候,很多事情都滿足一個「二八定律」。你干一件事情,往往會有10%的人堅定支持,也會有10%的人堅決唱反調,而80%的大多數,往往是無所謂的。
這便是台灣時評名人黃智賢所說的,別看那些個台獨分子一個個叫得厲害,若是明天統一台灣,他們今天晚上就會連夜縫製五星旗。
再說了,思想往往受輿論、教育、課本、文化等方面的影響,想法是可以被改變的,今天是這個想法,明天也能變成另一個想法,今天認同度下降,明天也可以讓認同度上升,這個其實並非難事。
二是潮流大勢,並不因「認同感」而停滯。
2300萬人相較於14億人的民意,這是小巫見大巫;大陸以全國對一省,擁有着絕對碾壓實力;兩岸統一,這是大勢所趨,也是歷史的必然。
在這些「大勢」面前,小小的「認同感」就顯得相對微小。當大勢所趨時,並不是一個小小的「認同感」就阻擋得了的。
三是從歷史中也能找到答案。
作者一直說中華文明五千年,當今天我們面對別人的遏制時,千年智慧更有利於我們縱橫捭闔,一些人表示不贊同。
作者這樣說的原因,是我們今天面臨的很多問題,其實老祖宗們早已經面臨過了,並且有不錯的解決方案,很多問題我們都能從歷史裡找到答案。
就以認同感來說,中國數千年歷史,無數王朝更替,每一次朝代輪換,都必然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有很多前朝遺民不願接受新朝。
但最後你會發現,它們絕大多數時候,在歷經短則數十年、長則百年之後,還是形成了一個大家一致擁護的統一朝代。
隨便舉些例子。
就以開創中國封建時代的秦朝來說,秦始皇統一六國時,其它諸國不論是從官員還是到平民,都不接受秦朝,但大家最後還是形成了一個「車同軸、書同文」的統一時代,沒有說因為認同感的問題,過兩年了大家又分裂成七個國家了。
再比如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當滿清20萬人入關建立清朝時,很多明朝遺民也沒有認同感,甚至還有一段時間的「反清復明」運動,但在經歷了百年之後,最終還是形成了一個統一的華夏。
包括從秦朝到清朝中間的無數年代,大多數時候中國的分裂,不是因為認同感,而是為了彼此利益而相互割據。
於是回到台灣問題上,就認同感來說,作者認為並不是問題。
準確的說,如果台灣認同感下降,和平統一的難度確實會更大;但如果在特殊時候,不得不採用一些剛性手法時,則認同感完全不是問題。
需要知道一個問題,台灣曾被荷蘭、日本佔領,被人殖民尚且有餘地,中國大陸並不是去殖民,只是實現民族統一,只會讓台灣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好,相信更不是問題。
這便是作者一直認為的,台灣始終在那裡,跑不掉,其實不急。
我們要做的,就是遏制住台獨,創造更多和平發展環境,去做一些更重要的事情,等這些事情做得差不多了,再回頭來着手解決,正所謂「事有輕重緩急」。
要知道,不論是產業升級、科技升級、第四次工業革命,對我們來說都是百年難遇的機遇,我們也正走在關鍵節點上,一旦完成,則中國將進入一個嶄新的高度,中華復興將近在眼前。但這也是美國這類國家最不願意看到的,所以想盡辦法來遏制的原因。
這裡還有一個收復成本的問題。
比如政治成本。若是我們現在一招不甚,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很可能在國際上對中國進行孤立,到時候包括德國、法國這類對中國有好感的國家,迫於壓力也不得不站到對立面去。
比如經濟成本。
中國自1840年開始,到新中國成立,其實有過兩次崛起的重大機遇,但分別被甲午、抗日這兩場戰爭給打斷了。
假如中國國際環境惡化,大家都不跟你一起玩了,經濟的、軍事的也遭受重創,那對中國來說可不好。
如今我們又再一次崛起,中華復興從未離我們如此之近,所以我們要儘可能的把握,看清大勢,且不可小不忍最後亂了大謀。
這並不是「綏靖政策」,只是不要隨便着了人家的道,要知道美國成天就想着「脫鉤」、「新冷戰」這類的,成天就在琢磨怎麼打斷中國崛起。
也不是一味的前怕狼後怕虎,中華民族從未懼怕過任何人。就以台獨來說,「三條紅線」始終在那裡,若是敢越線,哪怕是讓其變成焦土,就算付出再大代價,也不可能讓中國的領土分裂一寸出去。
只是我們要儘可能的用自己的實力與智慧,讓事情辦得更完美,盡量做到國家統一了,國家發展也沒遇到大的風險。
這就好比篇頭的那個選擇題,任何一個人只要不是富豪,只要不是「一個億只是個小目標」的人,我想在面對這樣的選擇時,正常情況下都會先選擇控制住腫瘤不擴散,先把那一個億賺到手後,再來做手術根除。
因為這種選擇更優,既能實現自身輝煌,又能根除內在隱患,即使中途有變,也可以隨時騰出手來解決,唯一的缺憾就是治病的時間延遲了一些。
決定台海的最終因素是大陸自身的實力,是中美博弈的結局,台灣的分量將越來越小。不論是台灣射兩枚導彈、買兩件武器,還是好感度有所下滑…,這些都只是戰術級問題,成不了「兩岸一統」的決定性因素。■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