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區國安法》通過之後,有反對派陣營的政客、媒體以及意見領袖又再鼓吹移民潮,個人判斷,真的坐言起行移民外地的人數不會多,但作為城中話題,相信會熱鬧一陣子。
反對派之所以要炒作移民這個議題,其實是企圖把移民變成一個政治武器,這代表香港人不信任一國兩制,用腳投票,移居外地。說白點,就是把移民變成一項政治抹黑工具。
移民,本身就沒有什麼大不了,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合適居住地方的權利,首先就是有國家肯接受,而香港一直信奉出入境自由,香港人選擇到哪裏定居,都是他們的權利。當然,如果有太大量具商業價值的專業人士短期間內離開香港,那會對經濟造成衝擊。
個人手上有一份過去30多年香港市民移居外地的統計數字。移民數字在1987年之前都是平穩,每年都在兩萬人左右,之後顯著上升,到1988年突破4.5萬人。1990至1994年, 連續5年都在5萬人以上。如果用圖表顯示,這是一個很明確、維持了大約10年的移民高峰潮,總人數是50多萬。但回歸之後,移民人數急跌,近年每年都維持在6000至7000之數,只及1980年代初的三分之一。
如果在紙面上來討論,香港10年來跑掉50萬個中上層的專才,應該對經濟構成很大的壓力,但實際卻是完全相反,那10年香港經濟火速發展,甚至可以說是香港的黃金十年。
其實在香港的所謂移民,沒有一個很清楚的定義,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語焉不詳的概念。當年有一些知名的演藝人士,移民前搞了告別演唱會,似是「從此一別,後會無期」,但不到約一兩年,又再活躍於香港的娛樂圈。大量反共的作家和文化人也一樣,左一聲怕打壓,右一句怕逼害而移民外國,但沒多久,又再回港以罵共產黨為業。所謂移民,對當事人而言,只不過是多拿一個地方的居留權,如果一些安排如居英權,那些當事人根本不需要離開香港,辦個手續,付點手續費就搞定,人還是身在香港。
這種情况,是得力於北京中央政府對此的寬大和寬鬆政策。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只是把中國籍香港永久居民所擁有的外國護照等同旅遊證件,除非當事人經過正式手續表示脫離中國籍,否則仍然是中國籍香港居民。
這種政策對持有他國護照的香港永久居民而言,固然是寬鬆和寬大,而更慷慨的是,就算放棄了中國國籍,其永久居民的身分仍然不受影響,他們仍然可以到公立醫院看病,仍然可以以本地生資格在香港上大學,仍然可以輪候公屋、購買居屋,政府派大利市時,當然少不了他們的一份。
所以在這種寬大、寬鬆、慷慨的政策下,就造就了五花八門、各色各樣的移民。有人告別香港,在他國落地生根,結婚生子,成家立室,發展事業;有一些就是小別兩三年,好像度過一個比較長的「工作假期」;一些則太太移民,自己留守;一些就只辦個手續,畢生未到過大英帝國,但卻持有英國護照。香港一直標榜,自開埠以來就是自由港,這個所謂自由,不但是貨物來去自由,身家性命財產,亦是如此!
從文字上看,移民好像是「連根拔起」的大件事,但實際他們並不一定真的移走,他們更沒有註銷香港特區護照,也沒有交還香港身分證,他們沒有付出為「移民」而放棄香港的代價。
選擇移民的香港人,他們不用連根拔起,而只是兩者兼得,所以一般人以為沒有代價。狹義上而言,是可以這樣說;但廣義而言,世界沒有免費午餐,代價總得要付。對工作人口而言,他們只可以選擇一處地方工作;對家庭而言,他們只可以選擇一處地方生活。不講民族大義,就以個人利益出發,如果事業發展受阻,浪費3年,是不是代價?夫妻兩地分隔,是不是代價?所以討論移民,不能只看離開香港,更要問「移去邊?」把口號叫得聲嘶力竭的年輕人,許多都沒有到過外國居住,個人的信念,一直是「住過外國,才知香港好」,否則不會有約七成移民回流香港。
要移去一個比香港好地方
對於一些有打算移民的人士,個人奉勸一句:「要移,就要移去一個比香港好的地方。」這個好,是實實在在的好,是以同一事情比較的好。有朋友打算移民台灣,他說台灣好。如果選擇4日3夜旅遊,台灣是我首選的好地方。什麼叫好,沒有好得過在香港掙錢,去台灣花錢!但移民,就得在台灣掙錢,台灣花錢。朋友,你在台灣打過工沒有?再問一句:「台灣有國安法沒有?」
不移去台灣,移去英國又如何?倫敦政府的政客最近又挑起BNO的話題,令到部分香港人以為可以移居英國。這個問題更複雜,而且牽連更廣,因為涉及中央政府的政策,往後有機會再詳細討論。■
原文轉載自《明報》 2020年7月9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