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被捕後獲准保釋,他在一個訪問對談中流淚。一個反對派的共主,流下鱷魚之淚,如果不是演戲,只能說他既不了解他的盟友,也不了解他的對手了。
肥佬黎視美國為盟友,要與共產黨鬥爭。去年7月8日,美國副總統彭斯和國務卿蓬佩奧在白宮接見黎智英,當時他是何等風光,一個小城市的媒體老闆,可以得到全球最大國家的二、三號人物如此厚待,自然令人感覺良好,覺得「隊冧」對手的時刻,指日可待。
去年7月肥佬黎見美國副總統彭斯之時,指點江山,有無想過今天的困局?
不過,美國對待盟友的策略,從來都是用完即棄。例如美國要利用拉登與蘇聯在阿富汗鬥爭的時候,擁拉登如兄弟,但到蘇聯解體之後,美國一腳把拉登踢開。又例如美國要利用庫爾德游擊隊去對抗敘利亞阿薩德政權時,美軍和CIA特工,與庫爾德游擊隊共同作戰,但到特朗普當上總統,與俄羅斯「講掂數」,美國從敘利亞撤軍,隨即把庫爾德族這個盟友,棄而不顧。肥佬黎太不認識美國,或許準確一點說,他對美國有太多幻想了。
肥佬黎雖然年青時從內地偷渡來港,但他同樣不認識中共,不知道阿爺是如何對付敵人的。按中國共產黨所信奉的理論,會把對手分為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香港的泛民,原本屬於人民內部矛盾。泛民在香港小打小鬧,反對特區政府,阿爺可以容忍,認為這是香港發展民主的必由之路。但到泛民不和獨派割席,甚至投靠美國,成為一股反華大軍的時候,就驀然轉變成敵我矛盾。
中共對付的敵人的手段,十分決絕。若你與中共為敵,並不是流一、兩滴眼淚,就可以解困。
去年11月,警方包圍理大,圍而不攻,反而在外圍大力打擊示威者的援兵,讓人覺得香港警方背後有高人指路,這是解放軍最有名的「圍點打援」戰略。歷史上最典型的圍點打援之戰,就是「長春圍困戰」。
長春戰疫是遼瀋戰役之一部分。1945年二戰大戰結束,國共和談失敗,迅即爆發內戰。1947年東北人民解放軍攻到長春周邊的時候,國內形勢開始慢慢傾向解放軍的一方。解放軍採取圍而不攻的策略,據說是由最高領導毛澤東親自拍板。
當時的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建議邊圍邊放,在圍城之後開出一些缺口,讓部分國民黨軍隊逃離,然後逐個擊破,林彪認為這是穩贏策略。但毛澤東並不同意,堅決採用圍而不攻的戰略,當時有句口號:「不給敵人一粒糧食一根草,要把長春的蔣匪軍困死在城裡」。
解放軍以10萬兵力,圍困了國軍10萬兵力於長春城內,一切已經在毛澤東的算計之中。長春被圍,蔣介石一定會很慌亂,會調派周邊的國軍部隊馳援長春。中共希望吸引國軍主力瀋陽廖耀湘兵團北上救援,在途中將廖耀湘兵團圍殲。不過,廖耀湘兵團初時拒絕北上救援。其後解放軍決定先攻下錦州,切斷東北國軍南逃之路,又切斷了國軍空中運輸,長春城的糧食供應也出現了問題,餓死了很多國軍。解放軍一邊打兩路的國民黨援軍,同時繼續圍城。直到10月19日,國軍倒戈投降,解放軍進駐長春,圍城戰宣告結束。
當時大家都不明白毛澤東為什麼要使用這個戰略。到共軍打到北平,傅作義的國軍本來可以長期與解放軍戰鬥,但有長春圍城的慘痛經驗在前,傅作義最後決定不戰而降,解放軍不費一兵一卒,就解放了北平,避免了這個歷史文化重鎮受戰火的摧殘。長春一戰,令國軍聞風喪膽。就如美國在二戰時在廣島、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一樣,大大減少了其後長期戰鬥的傷亡。
長期作戰,圍點打援是中共作戰的經典戰法。中共視黎智英為敵,也視香港那1%堅持投靠美國、發動美國制裁中港的攬炒派為敵。中共對付肥佬黎,可以用一種虛擬的圍城策略,肥佬黎已陷入了一個長期包圍戰之中。現代的戰爭不一定真動刀槍,也可以是法律之戰。試想一個人要面對數以十計的官司的時候,一單官司要打三、五年,打完再打,上訴再上訴,不知打到何年何月才會打完官司。
頭腦發熱,投靠敵人,自陷圍城,恐怕是香港反對派頭目自制的困局。■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