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們會懷念安倍嗎?

刀劍笑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8日下午宣布辭職。2803天,日本歷史上連續執政時間最長首相的記錄,定格在了8月28日。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8日下午宣布辭職。2803天,日本歷史上連續執政時間最長首相的記錄,定格在了8月28日。

消息突然傳來,中國網友的反應相當複雜。

有人認為他親台、在歷史問題上不知悔改。但也有人,記得他在任期內一直追求改善對華關係。對中國來說,安倍是個「複雜」的日本首相。

無論如何,他都給日本和中日關係打下了「安倍烙印」。

安倍辭職了,誰將是安倍的接班人?「後安倍時代」的中日關係走勢如何?都一下多出了更多不確定性。

1

舊病複發導致無法正常履職,安倍證實了媒體們的猜測。

早在17歲時,安倍就患上了潰瘍性結腸炎。那是一種會引起劇烈腹痛和腹瀉的疾病,難以根除,主要依靠藥物治療。2007年底,他就因病情惡化辭職,結束剛持續一年的首個首相任期。

過去兩個月來,安倍再次身陷健康疑雲。

一開始是6月份接受體檢時,他被查出「身體異常」。到了7月,癥狀就被傳成了在辦公室吐血。

一家名叫《周刊郵報》的日媒甚至報導,安倍7月6日突感不適,目眩、嘔吐,一度意識不清。而且,首相的嘔吐物中伴有「黑塊」。報導還說,上周安倍兩次進入慶應大學醫院,就是「接受癌症檢查」。

在28日記者會上,安倍否認了這種邪乎的傳言。

他說,現在自己確實身體有恙,但只是潰爛性結腸炎複發。2007年他因此辭職,後來通過服用新葯得以緩解。這次病情再次惡化,但仍可通過藥物進行治療。只是病痛折磨,使他難以集中精力履職。

健康原因導致無法做出政治決斷,安倍決定「病退」。

但只是因為身體問題嗎?安倍可能辭職消息一傳出來,就有人說原因並非這麼簡單。

2007年辭職,是在安倍內閣遭遇眾多重大挫折和衝擊下的被迫決定。

閣僚醜聞不斷,自民黨在參院選舉中大敗,黨內派系鬥爭激烈,還在關乎向海外派遣自衛隊的“反恐特別措施法”延長問題上遭民主黨阻撓……安倍試圖改組內閣度過難關未能如願,只好藉著病情辭職下台。

13年後再以舊疾為由辭職,同樣有着不少「巧合」因素。

共同社上周末的一項民調顯示,安倍內閣支持率跌至36%,3年來最低點。抗疫不力、黨內成員故意推遲退休的醜聞,加上經濟劇烈滑坡,越來越多反對人士甚至普通民眾要求安倍下台。

在外交上,安倍信誓旦旦的「俯瞰地球儀外交」和「戰後外交總決算」,都已嚴重走形。尤其美國加大施壓,要求日本對華更加強硬。但恢復經濟是日本當務之急,安倍清楚,美國在經濟上自顧不暇,這就需要日本繼續改善對華關係。而華盛頓偏偏逼着東京一起遏制中國,安倍越來越難辦了。

在被問及病情好轉後是否再次尋求首相職位,安倍做了否定回答,說會以議員身份支持新的首相。

有學者評論說,安倍離任,一副壯志未酬。

安倍1954年出生,到今年剛66歲,作為政治人物仍算得上年輕。而且他渴望的一些「政治遺產」,還沒來得及實現。

比如修憲,這個他政治生涯開始以來一直心心念的最大政治心愿,至今沒能敲定。還有經濟,原本安倍經濟學風生水起,但在疫情和複雜外部環境下一下被打回原形。連續執政時間最長卻沒能根本性地扭轉經濟,這也會讓安倍心有不甘。

「還有很多政策在實現途中」,安倍談到未能完成的最後一年任期,言語中帶着遺憾。

2

28日上午NHK等日媒的快訊一出來,「安倍計劃辭職」就快速衝上了微博熱搜。

有網友對安倍辭職感到突然,說「這幾年其實對安倍有所改觀……」「這人其實拎得清,下台不見得是好事。」甚至說安倍是「我挺佩服的一個政治家。」

另一些人對此不以為然:「一夜之間,連安倍都能成親華派了,甚至吹成硬抗美國壓力對華示好的孤膽英雄了。」

中國網友對這個「日本首相」的複雜認知,背後也有着安倍任內對華政策的複雜面向。

安倍出身政治世家。家族中出了兩位首相,外祖父岸信介和外叔祖父佐藤榮作,還有一位日本外相,父親安倍晉太郎。

在政治譜繫上,他被認為是日本中間右翼黨派中的典型鷹派,是搞僵了中日關係的前首相小泉純一郎的支持者,對於中日關係通常持強硬態度。

比如在歷史問題上,安倍多次否認日本戰爭罪行。2012年10月和2013年12月,安倍分別以自民黨總裁和首相的身份參拜靖國神社,表明極右立場。對於首次出任首相時沒去參拜,他還表示「痛恨至極」。

不過,作為一名政治家的安倍卻也表現出務實一面。

2006年首次上台不到兩周,他就到訪中國,試圖修復前首相小泉時期陷入停滯的中日關係。2012年底二次上台,安倍再次試圖推動中日關係走出低谷。但因當年9月前任政府剛單方面宣布對釣魚島國有化,兩國關係改善缺乏條件。

兩年之後,安倍開始新的改善對華關係的嘗試。

2014年9月,他在國會施政演說中,第一次對中日關係使用了「友好關係」字眼。到了去年10月,同樣是首相安倍,同樣是在施政演說中,更加明確提出要與中國擴大所有層面交流,「決心開創中日關係新時代」。

5年之間,安倍在北京、杭州G20峰會和大阪峰會等多個場合與中國領導人會面。2017年,安倍表示將對「一帶一路」倡議保持合作態度,以此作為契機改善中日關係。

不少媒體都注意到,新冠疫情爆發初期,日本從官方到民眾都對中國抗疫提供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支持。直到五六月份美國就香港問題加大對華施壓,日本在表態上仍然一度保持克制,沒有緊跟美國。

安倍辭職並且明確表示不再謀求拜相,有人說,可以給他一個總結性的評價了。

但想下個定論註定艱難,就連日本民眾對它也是「百感交集」。

一些日本人說,安倍二次上台結束了日本政壇之前「五年六相」的混亂。無論「安倍經濟學」還是外交上的務實理性都一度給日本帶來了「確定性」的感覺。

但也有人說,執政時間最長的首相安倍,並非很多人認為的那樣能力超群。他的長處在於「傾聽別人的意見」,因而在包括對華關係問題上,經常出現搖擺。尤其在右翼聲音增大時,他的立場也會明顯右傾。

3

跟「安倍計劃辭職」一起上熱搜的,還有「麻生太郎」。

按照日本內閣法第9條,如果首相無法履職或空缺,則將由他指定的內閣大臣暫行首相之職。而現任副首相兼財務大臣麻生太郎,則是這個序列中替代安倍的第一順位人選。

但問題是,安倍雖然辭職,但沒說明具體離職日期。即便現場記者追問替代人選,他也仍未表明看法。

日媒報導說,執政的自民黨內圍繞黨魁、即首相大位的爭奪已經打響。副首相麻生太郎、前外相岸田文雄、現防相河野太郎、自民黨前幹事長石破茂以及現任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等, 都是熱門人選。

而「麻生太郎」跟安倍一起登上熱搜,恰恰表明一些中國網友對於他上台後中日關係發展的擔憂。

麻生太郎被認為是日本有名的對華鷹派,曾於2008年到2009年短暫擔任首相。期間,麻生政府一改前任福田內閣的共鳴外交,回到「日美關係第一」路線,對外豎起價值觀外交的大旗。

雖然迫於現實需要適當改變對華態度,但總體上,麻生太郎一直以來給人的印象就是對華強硬。難怪在麻生太郎可能接任首相的新聞下面,網友留言的畫風,不少都是:「麻生太郎我們關係又要倒退三十年」「麻生太郎啊,完了,中日關係」……

有分析說,安倍決定辭職前,曾試圖劃定「後安倍時代」的政治安排。他的鐘意繼承人選,是能繼承他理念的岸田文雄。

但從目前形勢看,安倍的這個計劃也未能如願。誰是下任首相,還是個未知數。

有報導說,自民黨將於9月選舉黨魁。執掌黨務的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將在最終人選方面發揮關鍵性作用。而二階俊博,又一直是主張改善對華關係並為此做出努力的日本主要政治人物之一。

一位日本問題學者說,在諸多不確定中,這算是一個稍微有點確定性的因素。

安倍二次辭職,標誌着日本「安倍時代」的結束。對於日本以及中日關係來說,他帶走了什麼,留下了什麼,都要等到「後安倍時代」的日本政治家們去揭曉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