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創日本首相執政記錄的安倍晉三辭職,相當於在地球村輿論界丟下一塊石頭。前日寫了一篇《別了,安倍晉三》,惹起不少爭議。左邊覺得抬日本,右邊覺得貶日本。
憑空爭來爭去其實沒太多意義;建立在趨勢之中的探討才有意義。對中國來說,日本不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個獨特的鄰居與值得尊重的對手。然而真正研究日本的中國人並不多。
美國人和日本人打交道的時間遠比中國人和日本人短,但美國人能寫出《菊與刀》這樣剖析日本精神層面的書籍。大部分中國人看日本,還停留在愛與恨的交織中。
我這篇文字的思路是闡述日本在立體史觀中的宏觀趨勢。
談趨勢,少不了講支點。
國家運勢的支點大致有三:地緣,人的精神,歷史機遇。
日本也不例外。
01、地緣與賭國運
稍微有點地緣知識的人都知道,日本是島國,周圍是大海,和外界天然隔絕。
但日本並不是一個甘心困守孤島的民族。
千百年來,日本人一直想衝上歐亞大陸,並為此不惜一次又一次地冒險賭國運。
日本第一次賭國運在唐朝,試圖登錄朝鮮半島。唐軍抗倭援朝,於663年在白江口大敗日軍。日本冒險失敗後,退回本土修鍊內功,8百多年不敢冒頭。
日本第二次賭國運在明朝,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后再次侵略朝鮮,被名將李如松挫敗。日本再次退回本土(1593年),勤練內功3百年。
第三次賭國運,就是甲午戰爭,日本賭贏了羸弱的大清,終於登上大陸、佔領朝鮮。
第四次賭國運,日本贏了沙俄,把勢力推廣到東北與外東北,奠定全面侵華之基礎。
第五次賭國運,發動太平洋戰爭,最終以挨兩顆原子彈、並無條件投降收場;隨後日本又退回本土,勤練內功,很快把經濟、科技、人口素質等諸多關鍵性指標提升到世界一流。
尤其是近代以來,日本不論是改革,還是發動戰爭,或者搞經濟建設,都如同開掛一般。崇拜者對其佩服得五體投地,當然還有很多人對其不屑一顧,但真正對其剖析研究的少之又少。那麼不禁要問,日本是怎麼做到開掛的?
02、日本簡史
日本的歷史可以很複雜,也可以很簡單。
鑒於篇幅問題,這裡以簡單的方式描述日本。
島國日本,由本州、九州、四國、北海道4大島和6千多個大小島嶼組成;主島就是本州島,承載了日本的精華。
日本古代有三關,分別為不破關所(岐阜縣)、鈴鹿關所(三重縣)、愛發關所(福井縣)。三關以東為關東,就是現在關東平原上,以首都東京為核心的那片最繁華的區域;三關以西稱關西,就是大阪平原上,以舊都京都為核心的區域。
日本是一個堅韌且愛學習的國家。
論學習能力之強,古往今來,極少有國家能與日本比肩。
日本歷史,其實就是一部學習史。而且日本是一個驕傲的學生,永遠和世界強者學習。
漢帝國、唐帝國、大英帝國、美帝,這些閃耀於不同文明周期內的超級大國,是日本千百年來模仿學習的對象。
每個民族都有龍興之地。
大和民族總體上興起於關西的奈良盆地。
日本最初從漢帝國那裡學了不少東西,但在白江口大戰被唐軍擊敗,心理上受到極大的震動;日本經過好幾次遷都之後到了京都,開始全方位學習大唐。
從630年到894年,前後260多年的時間,日本持續不斷派遣使者(包括主神、卜部、陰陽師、醫師、畫師、樂師、譯語、史生、船匠、木工、鑄工、鍛工、玉工等各行工匠)到大唐學習。
能夠數百年如一日如此這般堅持學習的國家,除日本之外,想不到別的國家。單憑這種執着,日本就值得一份欽佩。
從皇宮建設到文化禮儀,日本對大唐確實做到了無死角模仿。從初唐模仿到盛唐,再到晚唐。有人說唐朝文化在日本,某種意義上是有道理的。因為日本不僅執着於模仿,還執着於維繫唐文化。直到現在,日本還有不少唐文化遺風。
類似的故事在二戰之後再次上演。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中把日本擊倒、狠狠地踩到泥土裡。戰後又把日本從泥土裡拉起來,重新包裝一番。
日本遭遇極大的戰爭創傷之後、又被美國強大的實力所震撼,開始全方位模仿美國,從潮流文化到城市布局,猶如當年模仿唐朝那樣模仿美國。
對於現在日本在很多戰略層面配合美國,地球村觀察家們往往着眼於美國的強勢,而忽視了日本追隨強者的民族特性同樣重要。
唯有如此,才能解釋美國在日本予取予求的原因。
日本模仿唐朝,一直模仿到唐朝徹底衰落。
按照這個特徵,美國尚未徹底衰落之前,日本都會一直模仿。
有朝一日日本不再模仿美國時,就意味着美國真的沒落了。
但是日本歷史上最輝煌的部分,既不是模仿唐帝國階段,也不是模仿美帝階段,而是明治維新時代模仿歐洲。
03、千年輝煌
縱觀日本歷史,千百年來都是跟着強者混,相當於是弟弟。
只有明治維新之後,尤其是從甲午戰爭到太平洋戰爭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日本處於當大哥的階段,鑄造了屬於日本的千年輝煌。
根據立體史觀大周期律,文明更迭帶來的歷史機遇是千年一遇。
華夏文明曾經在農耕文明階段取得過輝煌的成績,但在工業文明階段落伍。所以清帝國面對列強,顯得腐朽而老舊、笨拙又無能;對外戰爭中屢戰屢敗。最後實在沒法子,才被迫「師夷長技以制夷」,搞起洋務運動。
日本作為華夏文明圈的一員,最初也被列強搞得暈頭轉向,也在無奈之際搞起明治維新,其實就是日版的「師夷長技以制夷」。
明治維新和洋務運動差不多同時啟動,而且項目內容都差不多,都是辦學堂、開礦、經商這些,而且都搞出一支在當時看起來很不錯的艦隊。
大清叫北洋艦隊,日本叫聯合艦隊。兩隻艦隊掛牌成立的時間都差不多,北洋艦隊是1888年,聯合艦隊是1889年。紙面戰鬥力,北洋艦隊還略強一點。
但是在甲午戰爭中,日本聯合艦隊對北洋艦隊取得全方位勝利。甲午戰爭是日本歷史上第三次賭國運,也是近代第一次賭國運,更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次賭國運成功。
日本甲午戰爭中勝利的原因,我在《民國夢與民國》中已經做了系統分析;這裡不再累述,簡單點一下。
日本明治維新除了「師夷長技以制夷」之外,還進行了體制性改革,頒布包括《大日本帝國憲法》(1889年)與《民法典》(1890年)在內的諸多關鍵性律法。
這些律法讓日本從體制上進入現代化國家,戰鬥力遠勝清帝國。
甲午戰爭之後,日本終於名正言順地登上亞洲大陸,並且佔領朝鮮,成為亞洲新晉大佬,獲得大片領土、大筆的資金(參加《馬關條約》)。
日本利用這些資源加速發展,並且在日俄戰爭(1905年)中再次賭國運成功。
東鄉平八郎指揮聯合艦隊,在對馬海峽中消滅俄羅斯太平洋艦隊之後,日本晉級列強。這是日本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勝利與輝煌。
日本感覺前所未有的良好,但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危險。
因為勝利會刺激慾望上的貪婪。
04、貪婪與絕望
日本的貪婪,就是企圖吞併華夏。
甲午戰爭之後,日本佔了朝鮮和台灣。
日俄戰爭之後,日本擁有了外東北一部。
二戰之前的日本,佔領東北、外東北一部、朝鮮半島和台灣,已經具備了成為超級大國的潛力。但是日本不滿足,還是要發動侵華戰爭、妄圖全面吞併中國。
日本以為自己能速戰速決,但很快便發現陷入了戰爭泥潭。
不論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後戰場,中國人都不屈不撓。打得過,就和日本打。打不過,就和日本耗。反正堅決不讓日本得逞。
華夏兒女,除部分沒脊梁骨的漢奸之外,大部分人用自己的血肉築成了新的長城。
日本為了維持戰爭機器,只好發動太平洋戰爭,掀起日本歷史上第五次、近代歷史上第三次賭國運。結果是賭輸了,日本一夜回到解放前,終於為自己的貪婪付出了代價。
明治維新之後吞併的領土(除琉球外)全被擠了出來,工業文明帶來的千年難遇的歷史機緣就此終結。
被美帝的佔領後,絕望的日本人重拾老祖宗“打不過就跟隨”的智慧,開啟全面學習美帝的模式。這是一種非常務實的選擇。最典型的就是安倍晉三的外公岸信介,眼看局勢不對,馬上和東條英機撇清關係,不僅逃脫了戰後審判,還當了首相。
安倍晉三這次辭職,也可能像第一次下野,選擇避風頭。
了解日本簡史之後,就能理解日本的精神世界。
05、精神世界
日本模仿大唐、模仿美帝;但實際上,日本民族的精神既不像唐人,也不像如今的美國人。
精神氣質這東西,並不在於你效仿的對象是誰,而在於你擁有的現實世界決定了你的精神格局。
日本人從沒擁有過唐帝國或美國那種龐大的領土或財富,沒有那種世界支配者的高度,沒有那種站在世界之巔的孤獨,因此就不具備那種俯瞰天下的氣度。
日本人的精神氣質中有一種憂傷的壓抑,就是那種離巔峰很近卻無法登臨絕頂的悲傷。這種氣質更接近宋人。
宋,繼承了黃河文明的精華,卻逐漸丟掉了黃河流域。丟失尚武精神之後,宋人的精神世界有一層厚厚的憂鬱。即便是蘇東坡與辛棄疾,精神底色也充滿憂傷。所以看宋詞,豪放派和婉約派,形式上是不一樣的格律,但在精神底色上都是一樣的無奈。
再對比一下日本文化,會發現驚人的相似:都是那種把東方美髮揮到頂級,但總是流露出深入骨髓的憂鬱,即那種可望而不可即的無力感,但缺乏大開大合的格局。
這種精神氣好像很適合搞經濟。宋朝的經濟,在所有中國朝代中最棒。日本經濟,也是華夏文明圈中最好的。
儘管過去20年,日本經濟一直高位震蕩,但依然強大而堅韌。日本科技公司與獨角獸,依然是世界經濟版圖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作為華夏文明圈的重要一員,日本歷史有太多可以借鑒的地方。
比如說——日本在明治維新中如何快速崛起、二戰前後如何決策失敗、日本尚武精神有沒有消失。■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