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間最堅韌的「鉤」

虛聲

現在地球村有很多中美脫鉤的言論。正反兩方人數眾多,而且都擺出很多理由。

今天這篇文字既不討論正向脫鉤,也不討論反向脫鉤,而是討論中美之間最堅韌的那道「鉤」。原因很簡單,那道最堅韌的「鉤」就是中美的底線。

過了那條底線,就會脫;反之,則不會。

01、脫鉤層次

昨天文章《中國為何總被卡脖子?》結尾講了大國博弈的三個層級——

最基層是人力博弈,這方面中國人吃苦耐勞,勝過美國。從今年的抗疫大業中也能看出來,中國人可以井然有序地組織起來,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中端是物力與財力博弈,中國經過幾十年發展,正在縮小和美國的差距。

最終極的層面在智力博弈。這裡的智力,並不是指誰的考試成績好或者智商高,而在於誰能吸納最傑出的人才為自己所用。從這個層面來講,中國和美國差距較大。美國可以吸納地球村頂尖人才,而中國還在面臨人才流失。

中美這三大層面的博弈,也把彼此緊緊「鉤聯」起來。

因此所謂中美脫鉤不是一個籠統的概念,也分三個層面——

人力層面脫鉤主要涉及到體力勞動。如果曹德旺把美國工廠撤了,類似中國在人力層面對美國脫鉤;或者蘋果強行讓富士康代工生產線轉移出中國,這是美國對中國在人力層面的脫鉤。

物力與財力層面脫鉤,指企業撤出對方市場或不再彼此投資。

特朗普打壓華為,迫使華為離開美國市場,這就是物力層面的脫鉤。目前美國一系列手段與言論,基本都集中在這個層面,對待TikTok也一樣。

智力層面脫鉤的終極表現就是頂級人才交換徹底中斷。

縱觀中美之間的歷史,智力交換始終是主線。早在清末搞洋務運動那會兒,就有大批有志青年留美。像12歲的詹天佑,就是第一批官辦留美學生(1872年留美)。庚子賠款之後,中國留美學生大量增加,到民國達到一個高峰,茅以升就是代表;改革開放之後是第二個高峰。

留學生群體相當於智力流向的風向標。

從另一個層面來說,一個多世紀以來,華夏大地的智力在向北美流動。

這些精英分成三部分——

一部分在美國落地生根,比如錢學森的侄子、諾貝爾獎得主錢永健;

另一部分功成名就之後回國,比如一代科學巨匠楊振寧;

還有一部分在壯年回國,比如晚清的詹天佑,民國的茅以升,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鄧稼先等等,還有今天的施一公、潘建偉等等。這個群體對中國發展有着不可磨滅的貢獻。這部分人歸國,意味着智力迴流。

換句話說,智力交換才是中美之間最堅韌的鉤。要弄清這話的內涵,必須明白美國的立國之本。

02、美國密碼

縱觀美國兩百多年歷史,其國運走勢也遵循人力、物力、智力三層邏輯。

話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去北美的都是尋求改變命運的清教徒、冒險家、生意人,甚至是罪犯(比如革命之父托馬斯·潘恩)。這些人並不代表當時的智力流向,只代表人力流向。

最典型的就是特朗普的爺爺,農民出身,在德國看不到希望,就去北美闖蕩,算是移民一代。他到北美之後學會理髮、廚師等手藝,並且通過開旅館等經歷,最後積累了一筆財富。這就是典型的人力向北美轉移。美國歷史上那些顯赫的家族,移民一代基本都有類似的經驗。

南北戰爭之後,美國開始瘋狂進行工業化建設(類似中國改革開放),從歐洲引進科技成果進行大規模市場化(比如洛克菲勒引入煉油技術,從而顛覆了石油行業;卡內基引入鍊鋼技術,從而顛覆了鋼鐵行業)推廣,創造出天量的社會財富。

由於歐亞大陸不停地戰爭,美國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大發戰爭財。另一方面,歐洲商人不停地去北美做生意,推動了美國騰飛。物力和財力在北美大陸匯聚。

1929年的經濟危機摧毀了一戰之後的秩序,各國不約而同地選擇強人統領國家(羅斯福、斯大林、希特勒都在那種局面中走向巔峰)。由於納粹在歐洲崛起,導致以愛因斯坦與玻爾為首的大批科學家向北美遷移,開啟了全球智力向北美匯聚的大幕。

1933-1941年,美國接納了約7622名德、奧高知難民。

美國嘗到甜頭之後,瘋狂吸納全球精英人才。

為了更直觀一些,可以對照一下不同國家的諾貝爾獲獎榜單。

1912年諾貝爾得主國籍排行榜中,德國(16)、法國(13)遙遙領先,美國(2)僅僅排在第15位。因為在此之前的美國和現在的中國類似,還在瘋狂地發展經濟、修路、蓋房子等等。

到1930年,遭遇一次世界大戰破壞的歐洲,頂級人才開始往美國遷移。雖然德國依舊處於諾貝爾榜單的首位,美國已經悄悄上升到了第5。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走上霸主之位,諾貝爾獲獎次數逐漸增加;等到1950年,美國在諾獎榜單中逼近德國,並於1956年超越德國成為第一。

從那以後,美國如同開掛一樣,一騎絕塵;到2018年,美國已經獲得376枚諾貝爾獎牌,比英國、德國、法國加在一起都多。

每一個諾貝爾獎牌,都凝聚着一個頂級精英一生的智慧,都是一段史詩。這種史詩對人類發展的作用勝過絕大部分王侯將相。

換句話說,美國的密碼或者說根基,就是盡最大努力吸納地球村頂級智力匯聚北美。

和美國競爭,最終都要在吸納全球智力層面與美國進行大爭奪。

03、大爭端

二戰是美國命運的轉折點,從此美國開始走上世界之巔;同時也是中國命運的轉折點,國共合作趕走日本,隨後共和國取代民國,開啟歷史新紀元。

盟軍擊敗德國之後,蘇聯忙着從德國拆卸設備往回運。美國忙着收羅德國科學家。最典型的故事就是馮·卡門(掛陸軍航空隊少將軍銜)帶着高徒錢學森(掛陸軍航空隊上校軍銜)審訊馮·布勞恩。

戰後馮·卡門和馮·布勞恩成了美國航空業的台柱子;錢學森歷盡千辛萬苦回到祖國,成為共和國上空的星星。

錢學森回國那會兒,是中美關係最糟糕的時間段。

換一個角度看,錢學森回國也意味着,即便在最糟糕的時候,中美智力層面也沒徹底脫鉤。如今中美會在智力層面脫鉤嗎?概率極小。

中國人整體智商不低,而且勤奮努力;中國的基礎教育正逐步提升;中國學生的競爭力也在提升,這些特點讓中國成為地球村最重要的智力寶庫(之一)。

美國要吸納地球村的頂級智力,會和中國在智力層面脫鉤?不存在的。美國那些大學巴不得多挖一些中國的天才年輕人。

美國社會結構中,華人是受教育最高的群體之一。

過去兩百多年,華人精英為美國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不論特朗普還是別的總統,不可能在智力層面和中國脫鉤。即便他想,也做不到。因為從智力層面和中國脫鉤,意味着美國失去從天量的人才庫中吸納華人天才的機會。

所以說智力交換是中美之間最堅韌的那道「鉤」,一點也不誇張。

中美博弈最終必然匯聚在爭奪地球村智力層面。

04、問與答

在智力爭奪戰中,擺在中國面前的主要問題有兩個。

問題一,如何增加本國留學人才歸國率。

眾所周知,中國頂級學府(北大、清華、中科大等)的頂級學子出國率很高,但回國率不理想。這個群體就是智力流動的風向標。

問題二,如何吸引其他族裔頂級人才為我所用。華為滿世界搜羅數學家與物理學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華為的5G技術,源自於土耳其數學家的論文。

這方面可以學習美國的經驗。美國對蘇(俄)打壓從不含糊,但對其科技人才從來都是張開懷抱。比如2014年國際數學家大會受邀的美國數學家中,近乎一半的數學家有着俄羅斯、或者東歐的背景。

提出問題不難,問題如何解決呢?

說真的,我也說不清。但我覺得有幾個方向可以嘗試。

如果拿出對領導的態度對科學家,那麼可能會有利於改善科研環境。

如果拿出搞房地產的熱情搞科研,那麼可能會改善年輕科學家們的生存環境。

要知道美國為爭奪人才可是不惜一切代價的。有這樣一個故事,為表達對俄羅斯鬼才數學家佩雷爾曼的敬意,美國克雷數學研究所曾表示,只要佩雷爾曼將學術論文發表在專門的學術刊物上,就能獲得百萬獎金。

但個性十足的佩雷爾曼理都沒理(此君獲得菲爾茨數學獎時也沒去領獎),克雷數學研究所追上門,非要把獎金髮給佩雷爾曼。然而佩雷爾曼覺得他們很煩,直接搬家避走。

中國要想和美國爭奪頂級人才,必須比美國做得更好才行。■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