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龍門搬到球場外

張志剛

反對派近月為在立法會的去留所搞的一系列動作,愈搞愈出格,愈搞愈荒唐。如果把他們的言行計劃,依時序編撰出來,就是一份「邏輯入門」,又或者「思考方法」現成的習作教材,本篇筆陣文章,就當作這份習作的入門指引。

用民意架空人大常委會決定

第一個要問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要搞民調?如果是為了挑選參選的候選人,那利用民調去測試支持度,去估計在選舉的勝算,那還算是靠譜。但無論如何,民調始終是民調,民調有很多假設和很大的局限。當年朱凱廸參選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看民調,朱凱廸可能不入圍,充其量都是吊車尾,哪一個民調可以預測他最後拿8萬票當票王?

今次立法會的去留,說到底,就是反對派一部分議員如何看待人大常委會的決定,這些議員是否接受人大常委會的決定是一個有效、具政治權威的決定。而人大常委會這個決定,只是把第六屆立法會的任期延任不少於一年。如果反對派接受人大常委會的權威,那就依法延任,一句閒話都不必講,更不用搞民調。

如果反對派目中無人大常委會,認為人大常委會的決定沒有法理依據,那就乾脆洗手不幹,辭職就算,那搞民調來幹啥?依照他們最初的方法,去訪問2000個市民,超過一半支持就留任,這邏輯何在?道理何在?有了那1001人的背書,那人大常委會的決定就由不合法變成合法?

所以反對派要搞民調,就是要用民意來做遮羞布,讓反對派可以找到一個留任的藉口,也就是用民意架空人大常委會決定的一個招數: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他們不理,有民意支持就留,無民意支持就走。

 反對派建議的調查方法錯漏百出

反對派是否真的重視民意,行事以民意為依歸,小事不去說,2015年的政改,主流民意就是支持通過政改,接受「袋住先」,先一人一票選特首,以後再檢討,但整個反對派如何看待民意,如何回應民意?2015年這筆帳今天不去算,就是只講民調,現在反對派所建議的調查方法,也是錯漏百出,而且一路走來,愈改愈錯,龍門不斷搬。搬呀搬,最終就把龍門搬到球場外面了!

反對派改變得最多的,是受訪群組的範圍,由最初全香港18歲或以上的香港市民,收窄到只計算那參加計劃的15名立法會議員的自稱支持者。一改再改,馬腳就愈露愈出,愈露愈明了。

反對派的底牌,就是用民意去壓人大常委會,所以包括的範圍,理應是全港市民。而作為立法會議員,他們的身分只有一個,他們面對的香港也是一個,70個議員的權責也是劃一的,所以反對派真的要搞民調,真的相信民調,那就一定是問全香港市民。把香港市民左切右切,和他們立法會議員的身分根本不配合。

把香港整體民意收窄到反對派的支持者,在民調的概念是講不通,而目前的做法,就再把反對派的支持者進一步收窄去到自稱是那15個立法會議員的支持者,陳志全和朱凱廸的支持者就踢出局!

把目標受訪者作出這樣的切割,並沒有任何合理的原因,唯一能解釋,就是潛在的投票關係,15個議員對那些支持者有選票的訴求。按照目前最新的劃分方法,已經明確表態不留任的議員的支持者就不計算在內,計算的受訪者,就是表態支持這15人的總和。這些回應市民,可以是選民,可以不是選民,也分散在全港每一角落,他們在不同選區,就算是選民,手中也只有一票(不計「超區」及傳統功能組別)。可以投毛孟靜的,自然不能投張超雄;支持了胡志偉,就不能投票林卓廷。現在活生生把15人的支持者綑綁在一起,計出一個總數,他們之間完全沒有任何關係。

向全港選民表態負責 何必委曲求全

這15個人內心的想法、腦袋內的盤算,已經是路人皆見。左搬右搬,就是想找一個留任的下台階。他們叫自己做民主派,民意自然是最理想的擋箭牌。但最初搞的民意調查結果又不對胃口,那就只能把民調的方法一改再改,改到目標受訪者最符合其留任的心水,所以才把明確表態不留任議員的支持者剔走!

真的講民主,用不着請鍾庭耀、李立峯,議員自己作一個政治決定,然後向全港選民表態負責:不同意我這決定,下次唔好選我!這個負責任的民主行為,又簡單,又直接,何必左切右切那樣委曲求全!■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