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哥被低估了麼?

虚声

01、印军

秋天到了,天氣轉冷,高原開始下雪;一個月之後將大雪封山,高原也將和外界隔離,而邊境的印軍尚未撤離。

據《環球時報》8月18日報導,隨著高原冬季的臨近,部署在中印邊境地區的近20萬印度人面臨著物資短缺和供應線崩潰的問題。——相當於說,印度在邊境有20萬人。

過去一段時間,中印雖然在外交談判方面釋放出一些善意;但印度經常出爾反爾,說過的話猶如放過的屁,簽過的條約猶如廁紙。

根據相關報導,9月21日中午,中印舉行第六次軍長會談。

印度的代表是14軍軍長哈林德·辛格中將。印度媒體22日的報導稱,雙方長達13小時的會談,並無實質進展(原因還是印度一方漫天要價)。

這裡需要簡單介紹一下哈林德·辛格。此人長期在印巴查謨-克什米爾實際控制線及東錫金分水嶺沿線服役,因擅長處置特殊情況而獲擢升。就是說,他的外交才華大於軍事才華。

印度人愛吹牛,因此外交才華出眾更容易被重用,所以哈林德先後擔任印度國防部軍事情報局長、軍事行動局長等職位。此外他還曾被印度派去參加聯合國維和任務,與哈林德搭檔過的歐洲軍官會議,哈林德「很會為人處世,更像個外交官」。

完成維和任務之後,哈林德又回到邊境,出任山地步兵第8師的師長,長期駐防與中國接壤的拉達克地區。

雖然哈林德擅長搞外交,但腦子裡卻是軍國主義思維。他信奉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名言——「只在乎別人的實力,而不是意願」。哈林德在2010年公開發表《印度新興陸戰理論和能力》,公然提到「從中長期看,印度軍隊必須做好與強大鄰國對抗的充分準備」。

所以哈林德主管第14軍之後,經常在邊境搞小動作。這次中印摩擦,14軍在哈林德的領導下上躥下跳,擺出不少秀肌肉的造型。

02、三哥思維

儘管哈林德·辛格在談判中漫天要價,但仍然被認為軟弱。印度媒體報導,他的14軍軍長職位將被更為強硬的梅農中將(更能搞事的主)取代。

印度14軍什麼來頭呢?早在1999年的卡吉爾衝突後,印度陸軍北部軍區調整布防,將原本覆蓋印巴實控線、中印邊境西段的第15軍拆分,新組建專門針對中國的第14軍,軍部就設在拉達克首府列城。

換句話說,14軍的主要任務是專門負責碰瓷中國的。

第14軍下轄第3步兵師、第8山地步兵師、炮兵旅等部隊。其中第8山地步兵師無論人員還是武器裝備方面,都要優於其他平原步兵師,而且奉行「先發制人」的進攻理念,在印軍內部也是刺頭,以「驕橫」聞名。然而戰績也是出名的爛。1999年的卡吉爾衝突中,因進攻太爛而傷亡慘遭,充分發揚了印軍特色。

9月初,印度在班公湖南岸響槍時,我曾在文章裡說,印度的思維不能以常人衡量。

1962年9月中旬,中國對印度發動反擊戰前夕,毛澤東曾說,「想了10天10夜,總想不通尼赫魯為什麼要來搞我們。」

縱觀毛澤東一生,想不明白的對手,只有印度人。為什麼?因為印度人有很奇葩的思維,下一步該怎麼走,有時候他們自己都搞不明白。

言歸正傳,按現在的趨勢看,印度並沒有撤兵之意。

20萬人在青藏高原吃喝拉撒睡,絕對是個大問題。現階段全球近200來個國家中,能支撐20萬軍人在青藏高原過冬的國家,也沒幾個。

所以印度敢讓這麼多軍隊在高原過冬,這份勇氣還是值得表示下尊重滴。

按照教員的經典論述——「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這裡需要反思一下,我們有沒有輕視印度?因為看印軍的架勢,放那麼多軍隊在前線,可能真的會冒險。

03、糧草

中國的輿論圈,談起印度,要麼輕蔑,要麼調侃。主要原因有兩個:1962年,解放軍一記勾拳,把印軍揍得滿眼星星;而且現在中國的綜合國力比印度強大。

其實印度也在積蓄力量,準備和中國幹架。大家可以想一想,拿破侖時代的法國士兵與希特勒時代的德國士兵,從西歐到東歐,就受不了天氣變化。

印度士兵基本都是南亞熱帶地區長大,敢在寒冷的高原過冬,也是經過精心準備的。

這裡簡單介紹一下印軍。陸軍是印度軍隊的主體,總兵力大約140萬;分16個軍,它們下轄34個師和31個獨立旅;編制上分為軍區、軍、師、旅、營、連、排等等。

16個軍(現在據說又組建了第17軍),包括3個快速打擊軍和13個普通軍。

34個師,16個步兵師、12個山地作戰步兵師、以及其它師。

山地作戰步兵師是印軍的核心,都是1962年中印戰爭慘敗之後組建的,大約15萬人。

當然印軍也不是小白,有在高原過冬的經驗。

最近印軍展示了新建成的山地營區——

從宿舍看,士兵是12人一間,上下鋪,外加一個煤油爐子;軍官是一個人一間,一個煤油爐子。

從房屋看,還有玻璃走廊,是防止冬季太寒冷的一個措施。

從屋子上面的煙筒,可以看出,1個獨立房子,有三個大臥室,住著1個排,大約36名印軍士兵。

從這些營地上,可以看出印度的基建能力在上升。當然光有營地是不夠滴。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打後勤。要在高原過冬,最大的困難就是糧草。

統計數據顯示,高原地區士兵的給養成本是平原地區的4倍,平均每天花費10000盧比。這20萬人一天就接近20億盧比,相當於近1.8億元的開支。

錢倒還是其次,關鍵是物資。第14軍的後勤官員說,根據過去的經驗,印度將在每年10月份抵達之前調動和運輸近20萬噸物資,並將它們儲存在拉達克。這批材料將使第14集團軍在近6個月的大雪覆蓋下生存下來。

然而第14軍總編制約5.7萬人,就需要20萬噸物資。

按照這個推算,現在邊境20萬人,需要運輸的物資也將成倍增加。

這些天量的物資,單憑印度自己肯定搞不定,只能從美、俄、歐、日採購。

根據印度媒體報導,印軍山地部隊在列城(達拉克首府)裝備的煤油爐、高頻電台、雙層睡袋、紅外熱像儀、防寒登山服、帳篷、太陽能電池和巴雷特M82重型狙擊步槍等等,大部分來自美國。——這些都是白花花的銀子,商人特朗普的最愛。

而美、俄、歐、日也很樂意慫恿印度搞事,一方面可以賣商品賺錢,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印度牽制中國。它們和印度之間,猶如狼與狽。

即便有糧草和武器,印軍想在冬季開戰的概率也不大,因為印軍在冬季沒有戰鬥力。

04、冬季戰鬥力

印軍在6月份的衝突中,死了大約20多人。大部分並不是在衝突中死的,而是受傷之後得不到有效治療死的。

不妨設想一下,印軍如果在冬季開戰;解放軍不用幹別的,直接用導彈把印軍的糧草和補給路線定點破壞,那麼陷在冰天雪地中的20多萬印軍便只能聽天由命,絕對傷亡慘遭。

因為印度這軍隊佈局,看起來還像是二戰之前的套路。

看看印軍在達拉克前沿地帶建立的油料儲存和補給基地,完全裸露在外面。這種基地在戰爭中生存的概率無限接近於零。

既然如此,印軍為何還要不停地挑釁秀肌肉、給台階也不撤?主要還是思維問題。

從《印度斯坦時報》9月24日的一篇報導,也許可以看出端倪。報導引用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印度高級軍官的邊境局勢分析,他表示印軍可以同中國進行為期10天的激烈戰爭,暗示印軍10天內可以獲勝。大家或許很納悶,印軍何來謎之自信?

該將軍評價中國的作戰方式非常古老,技戰術還停留在六七十年代。

如果《印度斯坦時報》這篇報導不是瞎編的,而是真的出自於印軍高級將領之口,那麼只能理解為,印軍對解放軍的認知還停留在六七十年代,還在把58年前那支把印軍揍得滿眼星星的隊伍(我莫名其妙地想到「刻舟求劍」的典故)當假想敵。

如果是這樣,那麼就不是低估印度,而是高估了。印度可能真的不撞南牆不回頭,需要瞭解下現在解放軍的拳頭有多麼有力。

如果不是這樣,就很難理解印度冬季在高原屯兵的邏輯。■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