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死亡漫畫又來自《查理周刊》

徐蕾

5年過去,《查理周刊》槍擊案的陰霾仍未從法國的上空散去,分裂、仇恨與暴力在這個國家甚至整個歐洲,持續蔓延。

當地時間10月16日,巴黎一名中學歷史教師塞繆爾·帕蒂(Samuel Paty)在學校附近被「斬首」,他此前曾在課上展示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

15歲的學生路易莎(Luisela)對NBC新聞說,本月早些時候,帕蒂在課上給學生們看了《查理周刊》2015年出版的漫畫。對穆斯林來說,這些穆罕默德的漫畫褻瀆神靈。路易莎說:「我們對老師說,這樣展示照片不好,會造成很大的問題……你不應該向全班展示這些漫畫,因為班上有穆斯林。」

但是對於老師被「斬首」一事,路易莎也感到震驚:「我沒料到會有人被斬首,這太過分了。」

的確,這起殘忍的「斬首」事件,再次點燃了法國人的怒火。

18日下午,數萬人在巴黎、里昂、圖盧茲、馬賽等法國城市聚集,在巴黎共和國廣場,人們高喊「言論自由、教學自由」,並高唱馬賽曲。群情激奮的畫面,也一遍遍給深陷難民危機、恐怖主義的法國敲響警鐘:《查理周刊》事件沒有隨著時間過去,社會分裂、仇恨、偏見和暴力,在這些年繼續侵蝕著法國,也許比過去更甚。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師被「斬首」不到一個月前,一名來自巴基斯坦的男子用切肉刀襲擊並打傷了兩名正在抽煙的人,而地點就是《查理周刊》2015年遇襲的辦公室外。

《查理周刊》是法國一家諷刺漫畫雜誌,曾創作過穆罕默德的諷刺漫畫,這在穆斯林眼中是不可接受的事情。2015年1月,武裝分子襲擊該周刊辦公室,造成12人死亡,另有多人受傷。這是近些年來法國遭受的嚴重的恐怖襲擊之一。

據NBC報導,上個月,《查理周刊》決定重新出版這些穆罕默德漫畫,以配合上個月開始的對2015年襲擊案共犯的審判,目前,審判正在進行中,需要持續10周。該周刊認為,重新刊登這些圖片是為了維護其「言論自由」的權利,並表明它不會被暴力襲擊嚇倒而保持沈默。當年宣稱對襲擊事件負責的恐怖組織「基地組織」,在《查理周刊》再次刊登漫畫後,威脅要再次襲擊該週刊。

5年過去,悲劇重演。

遇害教師帕蒂 圖源:推特

「斬首」教師後,襲擊者發了條推特

法國總統馬克龍已將「斬首」事件定性為「伊斯蘭恐怖襲擊」,並強調「我們將採取行動」。目前,襲擊者已於16日被警方擊斃,法國警方已經逮捕與此案有關的11人。

綜合美聯社、BBC消息,法國反恐檢察官讓-弗朗索瓦·里卡爾表示,對涉嫌恐怖主義動機的謀殺調查已經展開。在被拘留的人中,至少有4人是襲擊者的家人。此外,里卡爾還透露了不少案件細節。

襲擊者是18歲的阿布杜拉克·阿布特齊多維奇,為車臣裔,2002年生於莫斯科。今年3月,他以難民身份獲得了在法國的10年居留權,他同父異母的妹妹於2014年加入了敘利亞的極端組織「伊斯蘭國」。里卡爾沒有透露她的名字,也不清楚她現在在哪裡。

里卡爾說,襲擊者在事發當天(16日)下午去了學校,讓學生指出老師是誰。老師帕蒂放學後步行回家,襲擊者攜帶了一把刀和一把能發射塑料子彈的氣槍尾隨其後,用刀在受害者身上多處砍傷,並將其「斬首」。據目擊者表示,他們聽到襲擊者高呼「真主至大」。

當警察接近襲擊者時,他用氣槍向警察開了幾槍。最終,他被擊中九次死亡。警察在附近發現了一把大約30釐米長的刀。

里卡爾還表示,在襲擊者的手機上發現了聲稱對襲擊負責的短信和受害者的照片。里卡爾還證實,一個名為「Abdoulakh A」的推特賬戶屬於這名襲擊者,在襲擊發生幾分鐘後,該賬號發佈了一張被斬首的人頭照片,並附上一條信息:「我處決了一隻膽敢殺害穆罕默德的地獄之犬。」目前,推特上已經搜索不到該賬戶。

另據BBC報導,里卡爾表示,自從帕蒂在一堂有關《查理周刊》事件的言論自由課上展示穆罕默德的漫畫以來,他一直受到威脅。

帕蒂曾建議穆斯林學生,如果覺得自己被冒犯了,就把目光移開。但這並不能緩解一些穆斯林的憤怒。一名學生的父親反應激烈,指責帕蒂展示了穆罕默德的裸照。他還提出了正式投訴,並製作了視頻來表達對帕蒂的憤怒,並呼籲人們去學校抗議。

目前,這位父親也是被拘留者之一。

馬克龍發聲

法國是西歐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有500萬穆斯林,伊斯蘭教是法國的第二大宗教。其中一部分是車臣人,20世紀90年代,位於北高加索的車臣發生了兩場戰爭,引發了一波移民潮,許多人逃往西歐。

襲擊發生這幾天,馬克龍政府正在繼續致力於推動解決伊斯蘭激進分子的法案。據《經濟學人》報導,本月初,馬克龍前往位於巴黎西北部伊夫林省的一個鎮,警告法國人警惕「伊斯蘭分裂主義」日益加劇的威脅。

帕蒂被害後,馬克龍也來到了襲擊現場,發表了一番講話。他稱兇手試圖「襲擊共和國及其價值觀」,「這是我們的戰鬥,是關乎生死存亡的戰鬥。恐怖分子不會得逞……他們不會分裂我們。」

抗議示威也在法國轟轟烈烈的進行,從2015年示威者高呼「我是查理」,到如今「我是塞繆爾(遇害教師名字)」、「我是一名教師」的標語牌,18日,一名參與集會者表示:「這些自由、世俗主義和民主的價值觀不能只是嘴上說說。我們必須讓他們生存下去。」

一些溫和的法國穆斯林也對此事感到不安。里昂地區一批伊瑪目18日舉行特別會議,批評恐怖分子以「不確定的信仰的名義,對我們的同胞進行了令人震驚的暗殺,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後果。」

但現實是,社會分裂的創傷是不會通過馬克龍或是示威者幾句口號就能簡單彌合的。歐洲的難民危機、恐怖主義危機、極右翼崛起,在這些年里正日漸加深整個社會的偏見、鼓吹暴力。

10月8日,歐盟各國內政部長開始修復歐盟支離破碎的移民政策。但是據《衛報》報道,這27個國家在關於庇護和移民的新「協議」上存在嚴重分歧。

歐盟委員會的計劃要求加快入境前的篩選,並迅速遣返不符合避難條件的人,避免故意拖延。歐盟數據顯示,平均每年約有37萬申請被拒絕,但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被驅逐出境。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希望,這些變化將說服歐盟各國政府,將移民視為「定義了我們的社會、豐富了我們的文化、塑造了我們許多生活」的一項資產,而不是一種邪惡。但歐洲的反移民強硬派並不贊同這種觀點。

《衛報》認為,尋求庇護的難民數量現在有所下降,但對許多歐盟政府來說,難民「危機」永遠不會結束。這是因為問題從來都不是關於數字。歐洲在邊境控制、庇護申請和強制性或自願的「團結」問題上的無休止爭論,隱藏著一種更黑暗的討論和更深的分歧:「傲慢與偏見是阻礙歐盟良好管理移民政策的真正障礙。」

報導表示,移民問題的討論與歐洲糟糕的種族主義記錄、反穆斯林情緒的上升以及歐洲大陸與南部鄰國,尤其是非洲鄰國複雜的後殖民關係糾纏在一起。這關係到歐盟對民主、人權和法治的承諾,同樣面臨風險的還有歐盟的全球聲譽。

《衛報》:歐洲的移民「危機」無關數字,而是關於偏見

就像俄羅斯駐巴黎大使館發言人謝爾蓋·帕里諾夫,在法國教師被「斬首」事件後所說:「這起案件與俄羅斯無關,因為此人在過去12年里一直居住在法國。他與俄羅斯大使館沒有聯繫。重要的不是一個人出生在哪裡,而是他何時以及為什麼會接受恐怖主義意識形態。」■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