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今天這樣站立著,是因為當年我們在上甘嶺站立著!

天涯補刀

我們在《美國軍事史上最大的失敗,朝鮮戰爭的轉折點——血戰長津湖》這篇文中給大家寫了朝鮮戰爭的第一次戰役和第二次戰役。

其中,第一次戰役是志願軍入朝的第一戰,獲得了勝利,殲滅聯合國軍1.5萬人,己方傷亡為1萬人。

由於第一次戰役志願軍實力沒有完全暴露,導致了麥克阿瑟判斷失誤,掉進志願軍的包圍圈,於是志願軍發動了第二次戰役。

第二次戰役是朝鮮戰爭的轉折之戰,徹底將聯合國軍趕出38線以北。此次戰役共斃傷俘敵3.6萬余人(其中美軍2.4萬余人),志願軍共傷亡3萬余人。

隨後,志願軍又發動第三、第四和第五次戰役,最終將聯合國軍逼迫上談判桌。

我們當然不會「半途而廢」,所以今天我們會將剩餘的幾次戰役寫完。

很多人對傷亡比例「興趣」很大,所以我們就先說說這個問題。

其實,這麼多年來,很多人已經被網絡上一些抹黑那場戰爭的人給洗腦了,再加上一些人自以為是的錯誤理解「人海戰術」,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志願軍的傷亡數字遠遠的超出了聯合國軍。

這其實是對戰爭和「人海戰術」的一種深度無知!

關於朝鮮戰爭,各方的傷亡數據一直差異比較大。

這當然是可以理解的!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行動,同時也是政治。

在戰爭的初期,戰爭雙方為了鼓舞士氣肯定要誇大自己的戰績和戰果,誇大對方損失,以此來鼓舞己方士氣和打擊對方!

但是,這場戰爭已經過去六十多年了。

在這段時間內,戰爭的雙方又多次的覈實,真實傷亡情況逐漸的清晰了——因為數據幾乎統計到了犧牲人的姓名了,甚至精確到了個位數。

從上世紀末開始,《抗美援朝紀念館》通過民政部下發通知,民政部派員下到除西藏外的全國480多個地級市2670個縣區單位進行核對和統計。

2014年10月,中國民政部、總政治部確認抗美援朝烈士共有197653名,其中包含陣亡、傷死、病死和失蹤估計死亡的人數。

這個數字應該是比較權威的。

那麼聯合國軍呢?

1995年,美國官方在華盛頓修建了朝鮮戰爭美軍死亡者紀念碑,將每個戰死的美軍名字都刻在牆上,共計54246人。

除此以外,美軍還有失蹤人口8177人——一個美軍只要沒看到屍體,即使失蹤幾十年,也不算成死亡,而這些「失蹤」的人幾乎都是陣亡了。

這樣加起來,美國的總死亡人數應該在6.5萬左右。

另外,除了美國外,其它的「聯合國軍」大概陣亡了14.3萬人左右(韓國13.8萬,其它國家0.5萬)。

以上合計就是20.8萬人左右。

至於朝鮮陣亡人數就沒法統計了,因為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死了多少人。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志願軍入朝後的前期戰役中,朝鮮人民軍已經沒有多少人了,因為在志願軍入朝之前,朝鮮軍隊基本都「全軍覆沒」了。

這樣算下來,最終的結果就是:中國和聯合國軍幾乎打成了1:1(這點我們後面還要講)。

可以說,上面的數據還是比較靠譜的。但是,我相信很多人都不會相信,因為很多人不相信己方公佈的數據,反而相信美軍在朝鮮戰爭後公佈的數據:40萬。

除了美軍在戰後為了誇大戰果的報告被一些所謂的「專家」當成「至寶」宣傳外,還有就是一些人的「想當然」:他們認為志願軍採取那種不怕死的「人海戰術」,在軍事裝備全面佔優的美軍面前,傷亡肯定不可能太小。

其實,有這種思想的人是對戰爭、戰術的深度無知。

事實上,志願軍從來就沒有使用過所謂的「人海戰術」,因為在現代戰爭中,「人海戰術」根本沒有用,志願軍採取的是「集中優勢兵力」的戰術。

這兩種有什麼區別?

舉個簡單的例子就能明白了。

如果我方都是步槍,敵方都是機槍,在衝鋒的時候,如果你一窩蜂的衝上去,那麼就是給人家送人頭——機槍掃一片,我方可能犧牲10個人,才能打死敵方1人!

這種「一窩蜂」的衝鋒才叫做「人海戰術」。

如果我方都是步槍,敵方都是機槍,那麼在衝鋒的時候,我們採取多輪次的衝鋒,那麼機槍的優勢就不再那麼明顯了,很多子彈是打在無人處,這樣我們方可能犧牲3人,就能打死敵方1人。

事實上,解放軍在戰術上主要採取「三三制」:一個排三個班,一個連三個排,一個營三個連,一個團三個營……

一個班分為三個戰鬥小組,正副班長和一個小組長三人作為指揮員,各帶2人。戰鬥中,普遍的原則是彼此之間的距離至少要保證一顆手榴彈不會炸倒兩人、一顆大口徑炮彈不會炸倒一個班。

在這種戰術下,三個小組交替掩護、梯次攻擊。

這種精密的劃分,將戰術指揮權下放到了幾乎全體士兵,全世界只有解放軍才可以嫻熟地應用。

所以,「集中優勢兵力」絕不是一些蠢貨自以為是的「人海戰術」,而是以優勢兵力,開展梯次攻擊,消耗敵方有生力量。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假設一個人被捅3刀就死了,你比較厲害,一分鐘內能捅3刀,我相對弱點,一分鐘只能捅1刀,那麼我就用3個人和你打。你捅我們每人一刀,我們都死不了,但是我們3人各捅你1刀,你死了。

「人海戰術」只是冷兵器時代的戰術,而且在狹小的地理空間內也不會採取所謂的「人海戰術」,到了熱兵器時代,更是早早的就被被淘汰了!

正是因為我們採取「集中優勢兵力」的方式和敵人戰鬥,所以在抗美援朝戰爭的五次戰役中,我們的傷亡人數都是比敵方少的。

比如,在志願軍第二次戰役勝利後,為了擴大戰果,緊接著發動了第三次戰役:志願軍經七晝夜的連續進攻,越過三八線佔領漢城,並前進至三七線,在世界上造成了巨大的政治影響。而在這次戰役中,共殲敵1.9萬人,己方傷亡僅為5800人。

第三次戰役結束後,志願軍為了掩護了中國新入朝部隊的開進、集結和展開,進行了短暫的休整。

這個時候,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利用中朝軍隊休整之機發起反撲,中朝軍隊進行的防禦戰——也就是朝鮮戰爭第四次戰役。

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經過二十一天的漢江南岸堅守防禦與橫城地區的反擊作戰和六十二天機動防禦作戰,「聯合國軍」傷亡7.8萬人,中朝部隊損失5.3萬人,其中志願軍傷亡4.2萬人。

在「聯合國軍」發動反擊的過程中,在三八線附近地區,志願軍在防守的同時進行了反擊戰,也就是抗美援朝的第五次戰役。

志願軍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經過五十天的戰鬥,造成「聯合國軍」傷亡8.2萬人,迫使其轉入了戰略防禦。但由於種種原因,這次戰役志願軍損失也很大,傷亡達到7.5萬人。

我們來計算下這五次戰役雙方的傷亡對比:

第一次戰役:志願軍傷亡1.0萬余人,聯合國軍傷亡1.5萬;

第二次戰役:志願軍傷亡3.0萬余人,聯合國軍傷亡3.6萬;

第三次戰役:志願軍傷亡0.6萬余人,聯合國軍傷亡1.9萬;

第四次戰役:志願軍傷亡4.2萬余人,聯合國軍傷亡7.8萬;

第五次戰役:志願軍傷亡7.5萬余人,聯合國軍傷亡8.2萬;

以上合計,志願軍共傷亡16.3萬人,聯合國軍傷亡23萬人。

當然了,由於朝鮮人民軍的傷亡無法計算,所以中朝方面總傷亡無法計算。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朝鮮人民軍在志願軍入朝的時候基本已經被擊潰了,他們的兵力不可能超過志願軍。所以,中朝的總傷亡最多也就和聯合國軍相當。

也就是說:朝鮮戰爭中,中朝和聯合國軍的傷亡比例也就是1:1的關係。

朝鮮戰爭絕對不是那些根本不懂戰爭的人想當然的是用「人海戰術」和「用命填出來」的。

如果還有人不信,可以去查查國共內戰、對越自衛反擊戰、對印自衛反擊戰中解放軍和敵方的戰損比例——解放軍在戰爭中的損失都遠遠的小於對方!

那麼,在朝鮮戰爭中志願軍在武器裝備等各個方面都落後,為何戰力那麼強悍?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志願軍非常適合山地戰、游擊戰和夜戰。

這點其實不用多說,八路軍在敵後長期從事游擊戰,經驗非常的豐富。

紅軍為什麼要兩萬五千里長征?

到了陝甘寧以後,四面都是山,易守難攻!

而聯合國軍大多都是從歐洲戰場上過來的,除了極少部分美軍在打日本的時候有一點山地戰的經驗外,其它的基本都是平原戰。在山地戰上,它們和志願軍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的。

第二,志願軍意志非常的堅強,遠非那些一盤散沙的「聯合國軍」所能比擬的。

這點從《美國軍事史上最大的失敗,朝鮮戰爭的轉折點——血戰長津湖》這篇文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一個連100多人埋伏在雪地裡全部凍死的時候仍然保持戰鬥姿勢。

還有堵槍眼的黃繼光、烈火焚身的邱少雲、抱炸藥與敵同歸於盡的楊根思……

如果沒有堅強的信念和不怕死的精神,他們會這麼做嗎?

另外,聯合國軍中除了美軍戰力比較強悍外,其它國家都很弱,尤其是由烏合之眾組成的南韓軍隊,經常一觸即潰。在戰爭的過程中,志願軍常利用韓軍低下的戰鬥力對美軍實施分割包圍。

志願軍能在武器裝備落後、物資缺乏的情況下,有這樣的戰績主要就是依靠:高層正確的戰略、指揮層先進的戰術和志願軍將士堅強的意志和不怕犧牲的精神。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陸軍被稱為世界第一的主要原因,這絕對不是僅僅依靠人數多就能獲得的——印度陸軍的人數可一點也不比中國少!

經過五次戰役後,「聯合國軍」再也打不下去了,而志願軍也很難再前進一步了,雙方打成了消耗戰,準備開始談判。

事實上,在談判之前,雙方都曾嘗試過擴大戰果。

比如,志願軍曾經打下了37度線,甚至準備向36度線發動攻擊,但是由於後勤無法跟上,最終又被聯合國軍給打回了38度線。

比如,聯合國軍也曾多次想打過38度線,但是由於在那個範圍內中國後勤能夠得到有效保證,所以聯合國軍也再難前進一步。

事實上,除了在朝鮮戰爭第一次戰役和第二次戰役的時候,由於朝鮮局勢非常危急,後勤保障沒有跟上外,在後面的戰役中,後勤保障還是可以的,至少再也沒有出現像第二次戰役那樣沒有衣服穿、吃不飽飯和彈藥跟不上等問題。

1952年5月31日,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範弗里特在記者招待會上承認:「雖然聯軍的空軍和海軍盡了一切力量,企圖阻斷共產黨的供應,然而共產黨仍然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頑強毅力把物資運到前線,創造了驚人的奇跡。」

在這裡要感謝一個人:志願軍後勤司令部司令員洪學智!

洪學智

他領導志願軍後勤指戰員浴血奮戰,在沒有制空權和頻繁遭受洪水襲擊的情況下,建立起了「打不斷、炸不爛、衝不垮」的鋼鐵運輸線,粉碎了美軍策劃的「絞殺戰」,保障了前線作戰的物資供應,為奪取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他組織領導全軍後勤創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軍隊後勤保障體系,是我軍現代後勤工作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1955年,洪學智被授予上將軍銜。

關於這個方面的內容我們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閱相關資料。

當然,蘇聯的功績也不可埋沒。

1951年中期以後,中國與蘇聯空軍米格-15多次成功地攔截美軍戰機,在鴨綠江南岸平原一帶上空形成了著名的「米格走廊」。

一般以為「米格走廊」上的駕駛員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事實上蘇聯是作為空軍主力秘密參戰。

在這個「走廊」中,中國和蘇聯空軍共擊落美軍戰機1309架,其中志願軍擊落340架,自身被擊落戰機231架。

以至於,當時的美空軍參謀長範登堡曾驚嘆:「共黨志願軍空軍幾乎在一夜之間,就成為世界上主要的空軍強國之一。」

正是因為這兩方面原因共同作用,讓志願軍能夠相對比較順利的將物資運達朝鮮戰場。但是,38度線已經是極限了,再往前打,物資就跟不上了。

實際上,我們也曾激進的想要打到36度線,但是損失比較慘重。

相反,在38度線以北,志願軍物資能夠得到保證。只要物資能夠得到保證,那麼在兵力相等的情況下,沒有任何軍隊能突破志願軍的防線。更何況,志願軍的兵力還是稍佔優勢。

於是,雙方在38度線附近僵持住了,打成了消耗戰。

但是,戰爭已經發展到那個程度,誰也不可能先提出談判的問題——誰先提出談判就意味著誰將在談判桌上失去最重要籌碼。

1951年6月23日,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在「和平的代價」廣播節目中提出雙方進行停火談判的建議:「目前最尖銳的朝鮮武裝衝突問題,也是能夠解決的……蘇聯人民認為,第一個步驟是交戰雙方應該談判停火與休戰,雙方把軍隊撤離三八線。」

有了一個台階,中國和美國幾乎同時贊同這個建議。

戰爭當然沒有可能就這麼結束!

由於雙方在談判條件上擁有巨大的分歧,所以第一次談判破裂。

於是,聯合國軍為了獲得談判的有利條件,再次發動攻擊,然後志願軍再反擊……

就這樣,你來我往的僵持著。

就在這段時間,發生了我們大家都知道的一次戰役:上甘嶺戰役。

我們來看地形圖:聯合國軍的目標是五聖山。五聖山位於朝鮮的中部,西面是平康谷地,幾乎是一馬平川的平原。如果丟掉五聖山,那麼聯合國軍的機械化部隊就可以長驅直入。

彭德懷曾指著朝鮮地圖對十五軍軍長秦基偉說:「五聖山是朝鮮中線的門戶。失掉五聖山,我們將後退二百公里無險可守。你要記住,誰丟了五聖山,誰要對朝鮮的歷史負責。」

而當時,聯合國軍打算先拿下五聖山前的兩個小山包——也就是我們在電視劇中常聽到的597.9和537.7北山高地。

這兩個高地背後的山地裡有一個十幾戶人家的小山村,叫做上甘嶺。

原本美軍認為打下這兩個山地是非常容易的,因為這個地方離美軍的炮火非常的近,只有100米。如果打下這兩個高地,志願軍的前沿陣地將後退到1100米到1500米之後,那樣美軍就可以構建防禦陣地,然後再進攻五聖山。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小小的上甘嶺卻成了雙方的絞肉機。

尤其是美國人未曾想到這將是一場大戰,他們在作戰計劃中預期的傷亡人數僅為200余人,但最終他們付出的代價卻是這個數字的上百倍!

美軍擁有強大的火力,但是火力在山區的優勢就遠沒有平原那樣大了,因為志願軍在三八線十公里範圍內共挖掘了7789條坑道,把整個三八線構建成了一個堅固的地下長城。

每當美軍用強大炮火攻擊的時候,志願軍就進入坑道,等美軍炮火停止、步兵上來的時候,志願軍就從坑道裡出來,然後雙方再正面交鋒。

沒有地面的炮火的支援,志願軍根本一點都不懼美軍。

上甘嶺地區同樣也不例外!

下面這張圖就是上甘嶺戰爭時候的坑道,坑道頂部是厚達35米的石灰岩,普通炮彈根本不可能對其有任何傷害。

這就是為什麼美軍把整個上甘嶺上泥土平均被炸翻出至少3米,也沒能拿下上甘嶺的重要原因之一。

白天美軍瘋狂的炮擊,炮擊過後步兵進攻,然後志願軍從坑道裡出來,雙方血戰,把美軍再打退;晚上,志願軍後方派出大量人員運輸物資、補充人員,再把傷員從上甘嶺運出。

雙方就這樣不斷的循環……

就這樣,原本美軍預計只需1-2天,傷亡200人就能拿下的上甘嶺,結果雙方卻在這個地方鏖戰43天,美韓聯軍的傷亡達到了2.5萬,而志願軍的傷亡也達到了1.15萬。

雖然從戰爭的傷亡比例和戰爭結果來看,志願軍是完勝的。但是,這場戰爭的殘酷性恐怕只有長津湖、漢江血和橫城反擊戰等能與之相比,遠遠的超過了所有人的想象。

美軍在這次戰役中使用了「超級火力」,在整個戰役的43天時間裡,戰場上落下炮彈235萬發,航彈5千枚,平均1.5平方米就要落下1發炮彈。

據記載,守著坑道中的志願軍官兵很多人被震得滿嘴是血,有的士兵甚至被活活震死。

而在美軍炮火之後,步兵佔領地表陣地的時候,為了對付坑道中的志願軍採用了毒氣、汽油彈、炸塌坑道口等手段。

當然,志願軍也有各種反擊手段,始終保證陣地不丟。

上甘嶺戰役後,美軍沒有能力再發動過營以上規模的的進攻,他們意識到最後仍要靠談判才能結束戰爭。

上甘嶺戰爭是聯合國軍在朝鮮戰爭中的最後掙扎,最終不得不回到談判桌前。

戰爭中得不到的東西,當然不可能會在談判桌上得到!

上甘嶺戰役之前,中朝要求以三八線為朝韓邊界,聯合國軍卻要求將停火分界線放置在朝中方控制地區;上甘嶺戰役之後,雙方確定了以三八線為朝韓的分界線!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時在板門店,朝,中,美三方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 及《關於停戰協定的臨時補充協議》的停火協議。

朝鮮戰爭過去僅僅兩年時間,美國又發動了越南戰爭。

這次,毛主席又給美國畫了一個紅線:美軍不得越過北緯17度線。

這次,美國嚴格遵守了老人家的教導,不僅地面部隊沒超過十七度線,就連戰鬥機也設置了17度線提醒裝置,生怕一不小心飛過了。

從此,越南戰爭又成了美軍的噩夢:不越過17度線就滅不了越南,越過17度線中國就可能出兵,那樣就會重蹈朝鮮戰爭的覆轍。

美軍陷入了越戰的泥潭中,一打就是20年,大量消耗掉了自己的實力,這直接導致在後來的美蘇爭霸中處於弱勢。

在美蘇爭霸中,美國處於弱勢,不得不進行戰略防守,主動與中國交好,共同遏制蘇聯的擴張。

在中美的合作下,蘇聯又被拖進了阿富汗戰爭的泥潭中,最終導致蘇聯這個超級大國的解體!

每當想到這些的時候,我就常為毛主席、鄧小平同志為首的第一代、第二代領導核心的戰略眼光和驚人膽識所深深的折服。

今天,我們中國人充滿了自信,本質上都是朝鮮戰爭所給予我們的。

我相信,要不了多久,我們就能再把美國拉下「王座」。■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