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持續數天之久的美國總統大選終於塵埃落定,儘管還有數州計票工作尚未完成,但拿下賓夕法尼亞20張選舉人票後,拜登仍以290:214的巨大優勢入主白宮。從11月3日開始,此次美國總統大選就跌宕起伏,首先是特朗普陣營表現異常穩定拿下關鍵搖擺州佛羅里達,令不少看好拜登的觀察者備受質疑,包括易評君。次日開始,隨著大量郵寄選票的統計,拜登逐步縮小差距,在部分重要戰場州將差距從10%以上拉近到個位數。
進入11月5日,拜登與特朗普的比拼鎖定到了264:214,這一結果由於郵寄選票統計緩慢,計票工作人員不慌不忙准點下班而維持了將近3天之久。拜登陣營喊出「拿下內華達,鎖定270」的口號,而彼時距離勝選差距56票的特朗普仍有理論上的獲勝可能,即拿下賓州(20)、北卡(15)、佐治亞(16)和內布拉斯加(5)。
彼時,特朗普在上述四州仍然握有優勢且這些關鍵州的計票進度快於內華達,所以特朗普如果過五關斬六將且行動迅速,還是有點希望的。佐治亞州率先出結果,拜登以不到3000票的微弱優勢勝出,但該州重新計票,令民主黨空歡喜一場。加之每天計票進度只走4%,到了今天內華達州還沒統計完,不免讓人內心焦灼。令人意外的是,原本特朗普擁有微弱優勢的賓夕法尼亞州成為關鍵勝負手,拜登在賓州一路追趕最終在11月8日完成反超,以3.7萬票的優勢將比分鎖定到49.7%比49.1%,徹底擊碎特朗普連任夢想。
拜登勝選毫無疑問將調整過去四年來特朗普的蠻幹政策,易評君也在近期文章裡從包括希拉里等多個側面介紹了民主黨建制派的行動邏輯。這些邏輯能夠為今後中國與美國互動提供一定參考價值,這些邏輯也適用於今天兵凶戰危的台海。加之特朗普在任期末尾通過兩項大額對台軍售,部分重量級智庫學者建議美國放棄「模糊政策」,明確對台承諾。因此,易評君簡單論述下拜登勝選後的台海局勢動向。
近期,由於特朗普政府公開將「台灣牌」作為中美競爭的籌碼,不僅派遣政府要員竄訪台灣,還連續通過了兩筆大額軍售案,且違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公然出售進攻性武器,致使兩岸局勢呈現出「兵凶戰危」之狀態。在此背景下,部分美國學者也提出「放棄模糊政策,明確對台承諾」的建議,包括擔任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CFR)負責人的里查德·哈斯(RICHARD HAASS),而CFR被認為是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外交政策智庫。
哈斯在「外交事務」網站撰文稱,過去四十年來,歷屆共和黨和民主黨政府一直拒絕回答如果中國大陸以武力手段實現兩岸統一,美國是否會保衛台灣的問題。美國通過模稜兩可的模糊政策,阻止兩岸任何一方改變現狀。這種不表明美國立場的模糊政策既反對大陸方面武力統一,也不鼓勵台灣改變現狀,因為這將導致兩岸危機。然而,模糊政策已然不太可能阻止軍事能力不斷增強且日益自信的中國大陸,「現在是美國推出具有戰略明確性政策的時候了,該政策應當明確表明美國將對可能發生的任何武力行為做出回應。」
哈斯的觀點代表了美國政策圈強硬派的立場,特別是在特朗普任期之內將台海推至軍事衝突危險邊緣的背景之下。有鷹派自然也有所謂的鴿派,哈佛商學院學者安迪·澤萊克(Andy Zelleke)在「外交學者」網站撰文反駁了哈斯的觀點。
澤萊克認為,在對中美關係前景感到悲觀的氛圍以及對中國台灣地區前途的憂慮日益加劇的情況下,哈斯的提議在美國政策界獲得一定認可。但是將模糊政策或曰「戰略歧義」轉變為「戰略明確性」是不明智的,它可能不會實質性地增強威懾力,反而會在左右為難的關鍵抉擇時刻實質性地增加美國面臨的戰爭風險。戰略歧義還是能夠帶來一定威懾作用,因此不應放棄。
首先,現在的改變將是不必要的挑釁。在1979年中美建交之前,美國巧妙地解釋了「一個中國」政策,中國始終將台灣視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國共內戰的未竟事業,四十年來,美國的模糊政策讓兩國都能大致接受。到了2020年,中美關係正處於近半個世紀以來最糟糕的狀態,中國大陸也一再強調台灣是事關在中國領土主權完整的核心利益。在這種背景下,很難想象美國總統宣佈的一項重要政策轉變,即明確、公開承諾介入台海戰場,支持「台獨」——不會被認為挑釁。
此外,如果美國對其成功保衛台灣的能力沒有絕對信心,且不確定是否能夠接受巨大風險與高昂成本,任何朝著戰略清晰化方向的政策轉變都毫無意義。台灣離大陸只有一百餘英里,而解放軍在軍事技術上的進步使整個東亞地區的美軍都處於風險之中,這種不對稱優勢隨著時間推移極大地削弱了美軍的勝利信念。目前的戰略模糊雖然不能明確保證美軍是否介入,但正如五角大樓的戰爭演習所表明的那樣,美國軍事干預結果不佳。
澤萊克還反駁了哈斯關於「戰略明確性」將增強對華戰略威懾進而阻止大陸武力統一的推演。澤萊克稱,所謂「戰略明確性」是指美國通過表達明確對台承諾,向中國大陸傳遞美國意志,迫使大陸方面衡量潛在的成本代價進而保持審慎態度的邏輯。但是,正如歷史所表明的那樣,美國口頭乃至行動上的強硬並不能嚇倒中國。如果大陸方面對其軍事能力有信心,認為它可以在美軍介入的條件下仍然佔據上風,那麼即使美國「戰略明確性」的威懾作用也沒啥太大作用。有限的作用在於,如果美國願意承擔重大代價和後果,可能給中國的風險偏好計算增加複雜因素,僅此而已。
此外,「戰略明確性」還隱含了勇敢者遊戲的邏輯,即兩個核大國比拼誰的風險承受能力更強,但冒著核戰爭升級的風險追求有限戰略目標,這種做法過於魯莽。
鑒於美國短期內不太可能克服中國的不對稱優勢,也沒有做好「協防台灣」的物質和心理準備,宣佈戰略明確為時過早。考慮到美國國內面臨的緊迫挑戰,將模稜兩可的政策轉變成公開明確承諾,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美國已經是一個飽受COVID-19流行、政治失調、社會分裂、嚴重經濟衰退和巨額債務困擾的國家。現在根本不是擲骰子的時候。
即便繼續沿用模糊戰略,美國也可以通過必要做法獲取利益,例如尋求在不升級為核戰爭的前提下找到擊敗對手的方法和能力,一旦有能力證明美國「協防台灣」的信心可以通過私下渠道向中方傳達「美國決心」,而不是威脅性的公開聲明。
在易評君看來,這位哈佛大學學者雖然提及美國延續模糊戰略,反對不必要的政治挑釁和軍事冒險,但其觀點是建立在成本/收益計算的基礎之上的,也就是沒有敢打必勝的信心,而非基於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乃至「一中」原則的尊重。其所尊重的仍然是直白的軍事實力,這種邏輯反過來證明瞭中國大陸堅持不懈做好軍事鬥爭準備的正確性。
具體到拜登勝選,易評君認為未來的台海局勢將會部分降溫,部分原因是民主黨特別是拜登所代表的的中間派其行為邏輯有較為清晰的框架,也就是可預測性,另一部分原因是島內綠營在拜登與特朗普對決上押錯了寶。具體而言,近20年來中美關係在民主黨政府時期相對穩定且緩和,雙方能夠在一定共識基礎上進行妥協(有別於特朗普奉行的那種「交易藝術」),也就是說,在比拼內力以無聲較量為主的拜登時代,桌面之下的競爭仍將異常激烈但中美兩國將保持明面上的友好。
相較於赤裸威脅的特朗普,民主黨更擅長進行複雜細緻的利益和成本計算。加之美國民主黨政府向來「輕視」台灣,致使島內綠營在過去幾年內不斷拉近與特朗普關係,將寶錯壓。以奧巴馬政府為例,其就任初期就明確向馬英九表明瞭美國優先考慮與中國大陸的友好合作關係,到了2011年,白宮更是明確表示對「蔡小姐」的競選資格感到擔憂,擔心蔡會惡化兩岸關係並導致台海局勢動蕩。因此,從2016年開始島內綠營加強對特朗普政府的示好,即使特朗普傾向於將台灣作為交易籌碼,但畢竟在搞壞同中國大陸關係這件事上,雙方還算是一丘之貉。這就導致綠營將寶壓到了特朗普身上,11月1日島內召開「國安」會,罕見提出爭取美國跨黨派支持。
考慮到民主黨在台海的一貫謹慎做法,當前異常緊張的台海局勢可能會在拜登時代相對緩和,可以遇見的是,島內將自身視為「棋手」挾美自重的玩法將不太靈了。這既是因為台灣在美國民主黨政府的政策優先級下降,也是因為大陸方面仍將持續不斷強化全方位對台統一工作。也就是說,在與偏好利益計算的建制派決策者打交道時,己方能力與意志越強,對方妥協/交換的可能性越高。■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