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益交換
這兩天,美國局勢又發生了一些變化。
24日,拜登在接受NBC採訪時已承諾,不會在任內指示司法部對特朗普進行調查。這實際上就是承諾了不會在上任後對特朗普進行清算。
另一方面,特朗普嘴上雖然依然不承認敗選,但他背地裡已暗示GSA做他們該做的事,這裡「該做的事」其實就是展開權力過渡交接,大概也正是特朗普的這種暗示,GSA才正式向拜登發送了其勝選的通知。
不光如此,特朗普還指示自己的助手配合GSA的過渡程序。
如果細心一點,還會發現另一個現象,就是如今的特朗普,其出鏡率越來越少,這也符合美國總統權力交接的現象。
這種種現象,很可能是特朗普與拜登達成了利益交換的結果,即特朗普讓拜登順利即位,拜登上位後不對特朗普進行清算。
我們在早前文章多次介紹過,特朗普其實輸得很冤,他自己也很不服氣,同時他也擔心自己退位後被清算,所以即使敗選後他也不承認選舉結果。
同時,他還四處給拜登點火,不斷在世界上搞事,給拜登以後的外交及各方面政策立規、挖坑、埋雷,這對拜登以後的執政肯定是不利的。
同時,特朗普雖然敗選了,但他的得票也達到了創記錄的7400萬票,而且都是鐵桿支持者,如此龐大的票倉就決定了2點:
一是共和黨不敢與特朗普進行切割,因為後面一系列政治人物還須特朗普幫他們站台,否則難以玩轉;
二是如此龐大的支持者對拜登也是一個威脅,即使拜登上台後,擁有一半美國支持者的特朗普,依然能夠呼風喚雨。
當下的形勢是,如果拜登要調查特朗普,特朗普包括偷稅漏稅在內的一堆黑歷史,足以完成對他的清算;但特朗普給拜登埋下的雷,以及他擁有的龐大支持者,也足以對拜登造成重創。如果這種局面真的發生了,那對拜登與特朗普將是兩敗俱傷的結果。
二人應該是考慮到這個結果,考慮到彼此都有底牌,與其兩敗俱傷,不如進行利益交換,各自安好。包括最新消息顯示,美國環保署長取消訪台,是否是特朗普停止給拜登外交立規、挖坑,也值得思考。
由此可知,拜登上台也就是必然的了。
2、重要成員
既然拜登上位已是必然,那麼對新一屆美國政府的政策走向進行研究也就有了必要,對制定與掌管美國政策的相關人員進行瞭解也是有必要的。
拜登23日已經公佈了其內閣成員的第一批名單,其中包括:
- 安東尼·布林肯擔任國務卿;
- 馬約卡斯擔任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
- 艾薇兒·海恩斯擔任情報總監;
- 傑克·沙利文將擔任國家安全顧問;
- 托馬斯-格林菲爾德擔任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
- 前國務卿約翰·克里擔任總統氣候特使;
- 美聯儲前主席珍妮特·耶倫擔任美國財政部長;
要對一個人進行瞭解,就必須對其人物成長、個人經歷、性格、就業履歷、家庭關係、重要導師、個人偏好、財務收支、個人主張等多方面進行全面掌握,這樣才能對其有比較精准的判斷。
上面這批人員,如果全都要做到上述這一點,恐怕需要一個長達數萬字甚至數十萬字的報告,限於篇幅,本文只擷取重點,粗略介紹兩個最重要的人物:布林肯與沙利文。
後面還有美國國防部長、商務部長、貿易代表這類人員,也是比較重要的,等他們出爐時,也會進行相關介紹。
先說說布林肯。
現年58歲的布林肯,將出任拜登政府的國務卿。
他出生於外交世家,少年時期曾隨母親長期旅居法國,其父親曾在克林頓政府任美國駐匈牙利大使。
布林肯本科畢業於哈佛大學,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法學博士,隨後開始在紐約與巴黎做律師。
1993年開始進入白宮工作,後成為國家安全助理。
小布殊政府時期,布林肯進入參議院,擔任外交關係委員會助理,當時的主席正是拜登,從此二人結識,並開啓了長達20年的友誼直到如今。
奧巴馬政府時期,布林肯擔任國安顧問,2015年出任副國務卿。
特朗普上台後,布林肯離開政府,創辦智庫,專門研究地緣政治與風險,也研究中國,並為在華美企提供風險策略建議。
2020年,被拜登提名為國務卿人選,如果不出意外,他將是美國的下一任國務卿。
他與拜登共事20餘年,一直是拜登的左膀右臂,是拜登外交事務上最信任的人,也就決定了他將對拜登的外交決策有著重要影響。
在政策主張上,布林肯專於整體外交戰略,主張重塑盟友關係。相對來說他更精於歐洲事務,對朝鮮持強烈敵視態度。
在對華關係上,布林肯認為:美國試圖將中國改變為其領導下的國際體系中的重要利益相關者的努力已經失敗,但兩國的競爭主要局限在科技、經濟、人才等方面,而非所有領域的全面對抗。
上述便是布林肯的基本信息,再來看看另一個重要人員,沙利文。
現年44歲的沙利文,將出任拜登政府的國安顧問,他是希拉里派系人物,是公認的民主黨外交智囊與政治新星,曾掌管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司。
在特朗普執政期間,他創辦了反特朗普智庫「國安行動組織」,囊括了民主黨傳統建制派所有外交與國安重要成員。
沙利文的對華主張是:認為美國對華接觸政策已經失敗,同時也認為中美不必走向全面冷戰;他支持對華強硬,但同時也認為中美可以共存;他認為中國是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非全面對抗敵人。
3、輪廓初現
通過上面對拜登新一屆內閣成員特別是對重要外交成員的瞭解,就大致可以知道新一屆美國政府的外交輪廓。
拜登這次公佈的名單體現了一個詞:建制派。同時也體現了傳統、穩健,也平衡了美國各方利益。
總體來看,拜登治下的美國政策,應該會有如下特點:
1, 重塑性:重塑盟友體系,重塑美國在全球的領導地位;
2, 穩定性:由於拜登的個人性格相對穩定,不似特朗普喜怒無常,不會出現走馬燈似的換人,也就決定了拜登團隊的相對穩定,不會出現政策的不斷劇變。
3, 對盟友:恢復被特朗普激怒的盟友的關係,將是拜登政府上位後的重點,包括歐盟、日韓等國。
這裡重點說說歐盟。
歐洲始終是美國的重點,只不過特朗普4年有一個重大功勞,那就是他成功喚醒了歐盟的「自主意識」,如今歐盟一系列重要人物都在呼籲歐盟自主,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馬克龍建議歐盟要防衛自主。
同時,由於冷戰早已消失,歐美之間缺少了建立鐵盟了的紐帶,這就決定了美歐之間的關係在拜登上台之後必然回暖,但卻是再也回不去的從前。
4、對俄羅斯
特朗普與普京的私人關係非常好,特朗普個人對普京是非常有好感的,甚至有幾分崇拜,普京也一度打算邀請特朗普參加紅場閱兵。只是在「通俄門」的壓力下,特朗普才不得不對俄羅斯進行「制裁」。在特朗普任內,幾乎聽不到他對俄羅斯、對普京的批評聲,更不用說攻擊指責,在特朗普任內,俄羅斯的日子是最好過的。
拜登上台後,美俄關係應該會相對趨冷。原因很簡單,為了維護美國對歐洲的關係及領導地位,就必須要塑造一個共同敵人,讓俄羅斯來扮演這個角色是再好不過的了。試想一下,假如歐洲沒有了敵人,俄羅斯同歐盟一片「哥倆好」的氣象,那就沒美國什麼事了,更談不上主導歐洲、領導歐洲盟友了。
5、對印太
美國拉攏印太盟友如印度、日韓等國以在印度洋、南海、東海等方向給中國找找事應該是必然的。
早前,中日韓推進自貿區時,每次快要達成協議的時候不是日本的某個政界的人被抓起來了,就是莫名其妙地死了,要不然就是韓國和日本發生危機了。如今,中日韓已借RCEP曲線達成了相互間的自貿協議。遏制中國也應該是它們所想的事,但也多了些經貿關係。
最搞笑的是印度,先是同美國副總統哈里斯攀關係,說是「印度的女兒」,後來又將7年前的事情挖出來,與拜登攀親戚。現在據說又在同布林肯攀關係。未來,美印由於有著共同需求與目標,彼此間的關係會加強是很自然的事。奧巴馬時代的「亞太再平衡」與「印太戰略」一類的復活,也不必奇怪。
6、對華關係
作者一直認為,拜登上台後,相較於特朗普對華關係的異同,大致可用兩句話來概括:中美鬥爭的尖銳性會下降,但複雜性會上升;中美博弈的戰術性會減少,但戰略性會增加。
從拜登的表態,以及上文中布林肯與沙利文的政策主張都可以看出,他們均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認為中國是美國的挑戰,主張在科技、經濟等局部領域同中國競爭,在氣候、朝核等局部領域同中國進行合作。
他們將中國視為「競爭者」而不是「敵人」,視中國為「挑戰」而不是「威脅」,主張局部競爭而不是全面對抗。
所以相較於特朗普團隊的那幫「冷戰狂人」,以及他們比較激進的全面對抗與「新冷戰」,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其尖銳性更小,但複雜性與戰略性更高。
同時還要看到,不論是特朗普團隊還是拜登團隊,他們對美國戰略利益的判斷是一致的,對中國的基本定位也大體一致,只是在具體戰術手段上有所不同。這也就決定了美國今後在經濟、科技、人才等領域對中國的遏制不會有本質改變。
當然,對中國來說,任憑別人千變萬化,最重要的事情還是做強自身,自己強大了別人才無可奈何。只不過,在這大爭之世里,全面瞭解對手、瞭解其政策走向,對自身展開競爭也應該是大有好處的。■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