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上台,「修昔底德陷阱」在招手?

牲產隊

一、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今天聊聊歷史

公元前431年,希臘半島上。

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與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之間爆發了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從前431年一直持續到前404年,期間雙方曾幾度停戰,最終斯巴達獲得勝利。

這場戰爭結束了希臘的民主時代,強烈地改變了希臘的國家。幾乎所有希臘的城邦參加了這場戰爭,其戰場幾乎涉及了整個當時希臘世界。

在現代研究中,稱這場戰爭為「古代世界大戰」。

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當時想到這場戰爭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可能比此前的戰爭都有歷史意義。

在他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詳細地記錄了伯羅奔尼撒人與雅典人之間的戰爭,分析了這場戰爭的原因和背景:「雅典的崛起和斯巴達的恐懼,最終導致戰爭不可避免」。

戰爭的細節林林總總,原因更是紛繁複雜,但有一種觀點在兩千多年後被人重提,而且迅速成為了世界性的話題,這就是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論含義是:

當大國的霸主地位受到新興強國的威脅時,兩個國家之間就有很高的可能性爆發戰爭。

目前,咱們已經給特朗普的美國時代敲響了喪鐘,隨着拜登團隊穩步的上台,美國會以更理性,更務實和更注重多邊主義的理念來調整其外交政策和對華政策。

那麼中美到底會不會像當年的雅典與斯巴達一樣,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咱們這個這個公眾號是寫歷史或故事的,咱們就用歷史說話:

在哈佛的一份研究中,近代歷史上新興強國與守成強國爆發的16次衝突中,其中12次導致了戰爭。

距離我們最近的兩次世界大戰、冷戰,都是因為兩個最強大的國家陷入了「修昔底德陷阱」。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作為新崛起的工業強國,要挑戰英法的既得利益,雙方最後無法協調,爆發戰爭。戰爭最後以德國的失敗告終,《凡爾賽和約》給德國套上了牢牢的枷鎖。

然而,和約並未帶來永久的和平。

再後來的發展中,德國人紛紛將選票投給了宣稱要廢除該條約的希特拉,希特拉順利成為德國總理,後又登上了元首的寶座。

希特拉沒有「食言」,他一上任就開始擴軍備戰,而且將自己侵略的魔爪伸向四鄰,最後在歐洲引發大戰。

二戰後,美國、蘇聯成了贏家,在政治、軍事等方面享有霸權。

但由於雙方都有大量的核武器,擁有互相毀滅的能力,在某種意義上,核武器恐怖的摧毀力使得冷戰始終沒有發展成熱戰。

近代的歷史,「修昔底德陷阱」下,不管是熱戰還是冷戰,都會伴隨一個國家的永遠沉寂。

二、蘇聯解體後,中國逐步開始成為美國最大的敵手

在1700年,中國的人均GDP是600美元,全球平均水平是615美元,大體處於一個水平上。

1955年時,經歷完戰爭不久的中國人均GDP僅為577美元,而此時的全球平均水平已升至2467美元。

改革開放之後,到2008年時,中國和全球平均水平分別為6725美元和7614美元,再次回到了大體一致的水平。

在GDP總量上,2008年總量為8.91萬億美元,與美國的9.49萬億美元相差已經不大。

而時至今日,中國已經即將要超過美國的GDP總量,成為最大的經濟體。

相比於之前的蘇聯來講,中國的崛起更加出乎美國的意料

當年美蘇競爭,打的是科技戰、軍事戰、政治戰,但在經濟領域,蘇聯向來是嚴重落後於美國的。

但今天的中國不一樣,它是一個世界級的製造業大國,經濟門類齊全,不像蘇聯,重視重工業,輕工業非常不發達。

另外,前蘇聯領導的社會主義陣營自成體系,和美國領導的市場經濟體系幾乎是老死不相往來

而中國以更開放的態度,歷經40年的改革開放,現在已經深深地嵌入了全球供應鏈之中

離開了中國製造,美國消費者、生產者和投資人都一定會承受巨大的損失。

然而,問題在於,無論誰是美國的當權者,目前都已經意識到一點:

中國無論是意識形態,還是基本政治經濟制度,都是和美國具有根本性不同的一個國家。

那麼,中美是否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其實在各種背景條件下都已經成熟,唯一的變數是在人的因素上。

牲產隊認為,中美在拜登團隊下,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可能性不大。

拜登提名的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這位最重要的美國政壇人士表示:任何與中國脫鉤的努力都將是不現實和適得其反的,他建議在氣候、核不擴散和健康等領域開展合作。

而中國作為崛起國,更不可能希望把兩國關係帶入「修昔底德陷阱」。

未來的中美,可能會在明面暗面出現相當多的「交易」,畢竟拜登手裡握着的籌碼,還是很多的。■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