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腥風|伊朗首席核科學家被襲殺

虛聲

01、腥風來襲

路透社、美聯社、伊朗「前線網」(IFP)等媒體報導,伊朗核科學家穆赫森·法赫里扎德於11月27日被襲殺。

法赫里扎德現年59歲,是伊朗國防部研究和創新機構負責人、首席核科學家,一直被歐美和以色列描繪成伊朗秘密原子彈計劃的負責人,堪稱首席核負責人。

如果伊朗擁核成功,法赫里扎德就是核武之父。法赫里扎德之於伊朗,猶如奧本海默之於美國,庫爾恰托夫之於蘇聯,鄧稼先之於中國。

2015年國際原子能機構對伊朗核計劃進行「最終評估」時,唯一點名的伊朗科學家就是法赫里扎德。

如此重要的人物,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被襲殺。

11月27日下午,法赫里扎德乘坐國防部的車輛,途經德黑蘭附近的一個小鎮。

1輛裝有木頭的黑色日產皮卡出現在前方,木頭其實是偽裝的爆炸物。

皮卡車在前方爆炸,法赫里扎德身受重傷。

隨後5名武裝分子向其持槍掃射,和法赫里扎德的保鏢發生激戰。

法赫里扎德隨後被送往醫院,搶救無效後身亡。

年初伊朗精銳部隊指揮官蘇萊曼尼被襲殺,引起中東局勢腥風動蕩,差點釀成血雨。

法赫里扎德對伊朗的重要性,不下於蘇萊曼尼。可以肯定,中東將再次腥風陣陣。

哈梅內伊的軍事顧問侯賽因·德漢在推特中寫道,「我們將以雷霆之勢打擊殺害這位受壓迫烈士的兇手,並將讓他們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誓言要打擊殺害核科學家的殺手。

是誰主導了這次襲擊?這牽扯到一個大博弈。

02、大博弈

伊朗核問題一直是世界博弈的焦點,各方多次搏殺。

歐洲反對伊朗擁核,但態度相對溫和一點。

美國和以色列一方,堅決反對伊朗擁核。當初伊拉克的核設施,就是被以色列摧毀的。所以伊朗核科學家遇襲,人們自然會聯想到以色列和美國。

伊朗國營全球衛星電視台阿拉伯語頻道,指控以色列特務機構摩薩德謀殺了法赫里扎德。伊朗外長扎里夫表示,以色列可能參與了謀殺法赫里扎德的行動。

伊朗呼籲國際社會,尤其是歐盟,結束他們可恥的雙重標準,並譴責這一國家恐怖行為。

伊朗把矛頭引向以色列,但具體有沒有實錘,還要看後續爆料。

根據以色列《國土報》週五報導,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曾在2018年一場新聞發佈會上,把法赫里扎德作為伊朗核武器項目負責人點名,「記住這個名字。」

——聯繫到以色列的做事風格,內塔尼亞胡這是明顯的威脅。

在法赫里扎德遇襲後,特朗普轉發以色列資深記者約西·梅爾曼的推文:「據伊朗方面報道,穆赫森·法赫里扎德在德黑蘭東部的達馬萬德被暗殺。他是伊朗秘密軍事項目的負責人,多年來一直被摩薩德通緝。他的死對伊朗來說是一次心理和業務層面的重大打擊」

——法赫里扎德多年來一直被摩薩德通緝。

——法赫里扎德之死對伊朗心理和業務層面是雙重打擊。

這並不是伊朗核科學家第一次遭遇襲殺。

2012年1月11日,伊朗首都德黑蘭發生爆炸,2名核科學家死亡。

2011年11月,伊朗某一導彈基地發生大爆炸,17名核武器和導彈技術人員當場殞命。

2010年11月29日,沙希德·貝赫什提大學兩名核物理學家遇襲身亡。

2010年1月12日,德黑蘭大學核物理學教授阿里·穆罕默迪遇襲身亡。

2009年6月,核專家沙赫拉姆-阿米里在沙特失蹤。

2007年1月,伊朗著名核物理學家阿爾德希爾·哈桑普爾死於毒氣。

如此這般,從2007年到2012年,伊朗多名核物理學家遭遇襲殺。法赫里扎德多次死裡逃生,但這次還是百密一疏。

這麼多核工作者被殺,暴露出三點因果。

03、因果輪回

因果之一,伊朗內部被滲透嚴重。

吃瓜群眾的印象中,伊朗是政教合一的集權國家,看似鐵桶一塊。但這麼多核科學家遇襲,證明事實並非如此。

年初蘇萊曼尼遇襲,相當於最精銳的聖城旅被滲透。這次法赫里扎德並非單獨行動,而是乘坐國防部的車輛,但行蹤還是洩露了。

因果二,安保爛。

前面皮卡車爆炸,只是一個誘餌,後面的5個殺手才是致命的。法赫里扎德的保鏢,應變能力不怎麼樣。

當然被滲透也好、安保爛也罷,根源都在於伊朗綜合實力不足。就像蘇萊曼尼遇刺之後,伊朗卻誤將烏克蘭客機擊落一樣。

最重要的因果是第三個——中東要變天。

大家對照一下之前伊朗核科學家遇刺的時間,主要集中在2007年到2012年。

2007年,那是小布殊在任最後一年。

小布殊兩個任期內一直在打仗,2001年在中亞打阿富汗(伊朗東側),2003年在中東打伊拉克(伊朗西側),對伊朗完成東西夾擊之勢。

小布殊還想對伊朗動手。所以從2007年開始,伊朗核科學家開始遇襲。

奧巴馬第一個任期,基本繼承了小布殊的戰略,繼續對伊朗動手,所以伊朗核科學家繼續不停地遇襲。

2012年是奧巴馬第一個任期的最後一年——

奧巴馬決定改變策略,搞亞太再平衡,搞TPP;把中國周邊搞得雞飛狗跳。

美國和伊朗開始談「伊朗核協議」,伊朗核科學家遇襲頻率大幅下降。據說奧巴馬要和伊朗緩和時,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白宮跟奧巴馬吵了整整倆小時。

特朗普上台之後,推翻奧巴馬的全部政策,撕毀「伊朗核協議」。所以伊朗核科學家與核設施又遭遇襲擊了。今年夏天,伊朗位於納坦茲地區的一處絕密設施,在6天內連續發生3次爆炸,損失嚴重。

特朗普之所以親以色列,除反感奧巴馬的政策之外,和身邊人也有關。

伊萬卡是特朗普的左膀右臂,但她丈夫庫什納是猶太人。

伊萬卡為了庫什納皈依了猶太教。

正是在庫什納的運作下,特朗普政府承認耶路撒冷屬於以色列。

同樣也是庫什納的運作下,特朗普政府促成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阿聯酋、巴林和解,拓展了猶太人的生存空間。

但是現在,拜登基本勝選,勢必要向奧巴馬政策靠攏。這種情況下,特朗普為什麼還要插手伊朗的事?這是在佈局。

04、特朗普的局

四年前,特朗普擊敗希拉里;民主黨千方百計給特朗普扣上「通俄門」的緊箍咒。

特朗普會「通俄」麼?當然不會。但民主黨擔心特朗普和普京好上,讓之前對俄羅斯的制裁前功盡棄。特朗普的好幾個心腹,都因為「通俄」而栽倒。

雖然最後關於「通俄門」的調查不了了之,但也把特朗普搞得很煩。

民主黨佈局「通俄門」,其實就是在為四年後重新奪取總統大位後,繼續和俄羅斯幹做準備。如今拜登,又把俄羅斯列為頭號威脅。

特朗普這幾年推動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和解,是其除貿易戰之外的主要政治遺產。要推動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和解,必然要敵視波斯人。

因此特朗普在離任之前拿伊朗核問題做文章,其實是在盡力阻止拜登恢復《伊朗核協議》,也是在做局。手法和民主黨利用「通俄門」做局類似。

如果四年之後,特朗普打算捲土重來;那麼他必然希望自己在中東布的棋局盡可能不被拜登破壞。

法赫里扎德被襲殺之後,伊朗和美國的關係降低到冰點。

即便拜登想恢復和伊朗的關係,那也得付出更大的籌碼,在國會勢必會遭遇更大的阻力。

換一個角度看,從法赫里扎德遇襲這件事可以看出,特朗普不甘心就此退出政策舞台,他在為4年後謀劃。

在伊朗方向,除了軍方放狠話之外,最高層的聲音值得玩味。

伊朗總統魯哈尼在電視講話中說,「我們的人民很聰明,不會落入猶太復國主義政權(以色列)的陷阱……伊朗一定會在適當的時候就我國科學家殉難一事作出回應。」

——適當的時候報復,完全沒有蘇萊曼尼遇襲時反應激烈。其實伊朗也在等風向,看拜登上台之後會不會扭轉特朗普的中東政策。

簡而言之,中東現在是腥風當空,但血雨尚在醖釀,暫未落下。■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