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殺科學家的背後

千里岩

11月27日,伊朗高級核物理學家穆赫辛·法赫里扎德突遭暗殺,國際輿論頓時嘩然。

伊朗國防部聲明稱,在途經伊朗首都德黑蘭市郊的阿布沙德村時,法赫里扎德所乘車輛遭到不明恐怖分子爆炸襲擊、開槍射擊,法赫里扎德本人傷勢嚴重,送醫後不治身亡。

暗殺具體經過仍破朔迷離。有伊媒稱,整個行動全部由遠程電子設備遙控完成、現場未見一人;但英媒報道稱,共有62人參與暗殺行動,其中12名殺手,50名後勤支持人員。

敏感的人物,敏感的地區,敏感的時間節點。圍繞此次暗殺,中東烏雲勢必再起。

這是一次高難度暗殺。可以簡單對比美國定點刺殺伊朗革命衛隊「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的行動——

刺殺蘇萊曼尼時,美軍用無人機搭載「地獄火」導彈,在伊拉克機場行刺,整個行動處於美軍佔主導優勢的地區;

暗殺法赫里扎德,則是在伊朗首都德黑蘭附近進行,掌握目標人物行蹤、警衛力量強弱、偷運人員和武器進入德黑蘭……可想而知,每個環節都相當困難。

因此,承擔本次暗殺任務的,必然是一批「精通此道」的人員,經過專門設計、反復密集演習方可做到。即便是擁有眾多亡命徒且不乏深諳戰術之輩的ISIS,若沒有相當的情報蒐集能力及外部力量支持,也斷無可能成事。

考慮到近期的國際形勢,事發後,伊朗政府第一時間指責以色列應當對暗殺負責。

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沙姆哈尼表示,目前伊方認為參與此事的有伊朗反政府組織「人民聖戰組織」、以色列和摩薩德(以色列情報組織)支持的「犯罪分子」;伊朗國家電視台報道,伊方已獲得以色列參與暗殺的必要證據,襲擊現場找回的武器確認印有「以色列軍工標誌」。

耐人尋味的是,過去幾年內,伊朗核科學家連續遭到暗殺,每次伊方均指責系以色列所為,以色列官方則一概沈默,既不否認,也不承認;但此次,一位以色列情報部長公開否認以方參與其中,稱對有關事件「毫不知情」。

現實是,不管以色列承認與否、伊媒所謂「被生擒的刺客」是否招供,伊朗舉國上下已經群情激憤,要求政府「用戰爭作為回復」。在法赫里扎德葬禮上,伊朗國防部長阿米爾·哈塔米發表電視講話,誓言進行報復。

年初蘇萊曼尼遇刺後,數十枚伊方導彈砸向駐伊拉克美軍基地;此次伊朗將採取何種行動、是否會引發新一輪地區衝突,也讓世界緊密關注。

畢竟,法赫里扎德是國際原子能機構2015年對伊朗核計劃進行「最終評估」時唯一被點名的伊朗核物理學家,有「伊朗核計劃之父」之稱。

伊朗國防部長阿米爾·哈塔米在法赫里扎德葬禮上發表講話。圖源:伊朗國防部官網

伊朗為何會將矛頭對準以色列?

這要看地區局勢。近年來伊朗崛起,相對於周邊阿拉伯諸國,雖同屬穆斯林國家,但伊朗屬什葉派,周邊大多是遜尼派;伊朗是波斯文明繼承者,與阿拉伯文化差異明顯;伊朗的綜合國力也更強,有相對完備的工業體系,可以獨立製造噴氣戰鬥機、主戰坦克和各式導彈,且人口數量和人口素質均佔優勢。

這讓作為美國盟友的阿拉伯國家倍感壓力。更重要的是,在中東「教」比「國」大的氛圍中,伊朗對部分阿拉伯國家內的少數什葉派也能形成號召力。

即便是美國在中東的「鐵桿盟友兼代理人」以色列,對付工業基礎薄弱的阿拉伯國家可以「速戰速決」,但面對工業體量龐大、民族凝聚力全然不可同日而語的伊朗,也得有壓力。

況且,今天伊朗「暫居下風」與美國的長期制裁密不可分。倘若制裁消失,力量的天平恐怕也會發生傾斜。

儘管本屆美國政府一直希望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抱團」對抗伊朗,甚至不惜撕毀伊核協議、發動單邊極限制裁,但伊朗畢竟是「核門檻」國家,有前述諸多優勢,抗壓能力明擺著。

在美國政府即將迎來交接真空期的時間節點,一些勢力抱著「時不我待」的心態鋌而走險,是符合邏輯的。畢竟,美國政府新任團隊已釋放出重啓伊核談判的信號,到時變數更多。

中東是否會因法赫里扎德之死再燃戰火?

要回答這個世界關注的問題,可以考慮幾組利害關係。

首先,英、法、德等歐洲國家仍堅持伊朗核協議,若美國新政府想修復被本屆政府撕裂的盟友關係,在相關問題上會持何種態度?

其次,伊朗政府已在高壓下挺過4年,再有數十天國際環境即將迎來變化,此時會挺不住嗎?

再次,美國現在還有餘力發動針對伊朗的戰爭嗎?伊朗國土面積比伊拉克大3倍,其國內反對勢力斷然沒有當年伊拉克庫爾德人和什葉派般強大,此時發動戰爭,對美國意味著什麼?

不過,事已至此,伊朗政府無論如何都要給國民一個交代——

《紐約時報》稱,「伊朗可能會增加對哈馬斯或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組織的支持」;伊朗保守派報紙《世界報》呼籲對以色列第三大城市、北部港口海法發動報復性襲擊;伊朗國家利益委員會秘書穆赫辛·雷扎伊稱,伊朗將重新考慮《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及其附加協議書,「不再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對伊朗核工程進行監督,是對刺殺法赫里扎德的‘最小回應’」。

無論以色列是否承認與本次暗殺相關,以方都應理性考慮兩國各自利益關切。對付伊朗,儘管眼看著要過美國本屆政府這個「村」了,是否一定得在這個「店」落腳?一再將自身國家民族命運與影響力日趨衰弱的美國捆綁,長遠來看恐怕並非明智之舉。

風波遠未結束。當最終有人決定「算總賬」那天,中東風暴恐怕將是前所未有之規模。■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