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濤駭浪的一年即將結束,若百年後回顧本年,並以西方主流媒體的訊息作為歷史材料,那麼關鍵字只有三個:新冠疫情、特朗普、中國。2021年的發展或許更為關鍵,中國與美國,或中國與西方,誰步履踉蹌,誰精神抖擻,將決定整個20年代的勝負。
本文試圖大致整理一下外媒材料,為本年的中美較量做點小結。
選擇以「勝負」的角度進行整理,乃因為它似乎是美國與西方唯一聽得懂得語言。在我看來,結論是「美國輸了」,保守一點,只說2020年美國輸了,留白不提的是「中國是否贏了」以及「未來的勝負」。
中美較量是場悠長的搏鬥,雖然這一年奔向火星,往返月球,中國人民飛起來了,中國有樂觀的理由,但沒有自滿的空閑,因為樹大招風,最艱難的挑戰或許才正開始。
貿易戰、科技戰、輿論戰、瘟疫戰,在各大重要戰場,作為攻擊方,美國不是輸了就是沒贏,加總起來就是挫敗。
瘟疫戰大輸
毫無疑問,新冠病毒讓美國徹底潰敗,1750萬確診,31.4萬死亡,愈接近年尾,病例曲線愈向上陡升,還未見天花板在哪兒。美國人愚勇,近半人民反智,另一半則人人自危。但危機也帶來轉機,反智的特朗普應聲倒地,人人自危的那一半成功擁立拜登上座。
若不是瘟疫戰大輸,特朗普幾乎篤定連任,但反過來看,史上第二高票也充分暴露了美國內部的嚴重分歧,以及拜登就任後必然的步履維艱。聯邦政府是否能順利說服紅州高強度抗疫,還是個問題,疫苗無法完全消弭疫情,則已是共識,因為反智的那一群人普遍不願打疫苗。
按中國人慣用語形容拜登處境,就兩個字:折騰。
貿易戰中輸
九月初,美國媒體已然注意到中國製造業在克服疫情後捲土重來,因為七月中國出口已飆升至史上第二高,並從其他製造大國手中「奪取」了更大的全球市場份額,鞏固了貿易主導地位,而且優勢將持續下去。
反觀西方的高價商品需求萎縮,疫情讓困在家中的人們更需要價廉物美的中國貨,即便「關稅人」大幅調高了中國貨的關稅。在人民幣升值以及25%的關稅下,中國商品仍具有成本優勢,那雙「看不見的手」所祝福的對象,還是中國製造業。
十二月,同一個美媒再敲警鐘「美國自中國進口額激增」,中國的貿易順差創紀錄達到754.3億美元,出口比去年同期「意外增長」21.1%,增長最快的是出口美國,上漲46.1%,519.8億美元也創紀錄。
特朗普這場試圖降低逆差的貿易戰,打出了滿滿的喜感。
幾乎沒有跡象顯示製造業重返美國,以黑中國當有趣的某德國媒體坐不住了,「特朗普的貿易戰得不償失?」這問號打得有點不甘不願。大部分美國工人並未從貿易戰中獲益,製造業在美國GDP里的比例仍佔不到10%,特朗普的貿易保護主義為美國經濟增長造成0.5%的損失(美國年平均增長幅度為2%)。
特朗普為了打貿易戰,補貼農民數百億,但破產個案卻激增了20%。
貿易戰之初,不少美國專家學者早就提出了警語,掌權的那批人不聽而已。說貿易戰美國中輸而非大輸,是因為這個國家仍有為數不少清醒的精英,他們知道關鍵在哪兒,若拜登懂得召喚「經濟清醒派」,這場持久戰可能還要再延長很久。
再者,特朗普的極限施壓確實讓不少工廠移出中國,美國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戰略進展。然而,工廠沒回美國,而是移到中國的南方鄰居那兒,這些國家與中國完成了RCEP簽署,產業鏈將以區域規模進行重整,現在全世界都不能否認,東亞將是最大金礦。
北方鄰居日韓,雖也撤回了一些工廠,但與部分台商一樣,工廠移出,資金留下,轉投資紅色供應鏈或加購中企股份,因為斷無可能就此放棄中國市場。這種「雙避險模式」,最能解釋為何在「撤離中國」的表象下,59.3%的日本商人支持政府補貼工廠遷回,但68.9%認為今後中國市場的重要性與以前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為此,中國人民要謝謝「川建國」,打不死的就會更強大,即便不敢說中國打贏了貿易戰,但有點智商的都不能說中國輸了。
科技戰沒贏
在科技戰上,特朗普有沒有打到中國痛處?有,而且連中國都不諱言,挺疼的。
圍剿華為,手段雖不光彩,但有一定成效,為美國自己在5G上的落後,吐了一口窩囊氣,爭取了點時間,也讓部分西方國家勉強站了隊。美國彰顯了自身在芯片科技實力上的超前,與技術含量的無所不在,讓中國暫時收起「中國製造2025」的鋒芒。
然而,危機就是轉機,這一役除了讓中國痛定思痛積極解決科技層面卡脖子的問題,美企的哀號卻也讓美國難以乘勝追擊,一方面千方百計還是在尋求供貨給中國的方法,另一方面向聯邦政府大口索要補貼。
甚而,有一種意見正在逐漸發酵,即圍堵只會讓中國更快擺脫對美依賴,不如解除限制換取其他利益以及中國在芯片科技上的消極。道理很簡單,技術研發經費是來自市場利潤,或是來自政府補貼?這才是重點。若讓美企兩頭落空,就談不上自身的技術進步。
換言之,極限施壓式的圍堵,短多長空,一個完全科技自主的中國,才應是美國最不樂見的結果。許多美國以往所看衰的中國科技目標,現在都一一達標,顯見小看中國要吃大虧。不過仍佔主流的看法是,不設限將讓中國持續「竊取」關鍵技術,踩在美國頭上求進步。
對美國而言,這是一個魚與熊掌的複雜問題,但對中國而言就單純了,關鍵技術「去美」勢在必行。
在科技領域,實無「竊與不竊」的問題,落後者當然會向先進者學習,先進者當然得靠超前套利,美國也並非都全靠自身發展才有今天。科技壁壘也是把雙刃劍,敝帚自珍只會遲滯自身發展。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樣本,NASA不也一樣希望中國分享資訊嗎?
殺手鐧不能隨意使用,因為形同倒逼對手擺脫依賴,日本對韓國的卡脖子也屬虎頭蛇尾,道理是一樣的。
故而,特朗普的科技戰模式,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中國優勢,卻也反向壓縮了美企的獲利空間與研發能量,在2020年這一仗只能說是兩敗俱傷。
輿論戰沒贏
其實,輿論戰無所謂輸贏,因為沒有裁判,也沒有客觀數據。若讓AI拿流通的資訊數據分析,美國與西方當然是贏家,畢竟國際主流媒體都是西方媒體。這當然不公平,因為西方輿論的強勢來自於其百年國力強盛所累積的話語權,新興崛起的中國自然處於劣勢。
說美國不分朝野發動的輿論戰沒贏,主要着眼於中國的防禦成效,以及美媒在選舉年高度分心於輿論內戰。
美國企圖聯合西方發動輿論總攻,「離間中共與中國人民」的手段,對中國內部純屬無效,因為這招只對個人主義興盛的國度有侵蝕力,對集體主義國度只會適得其反。再者,因疫情控制力的巨大落差,美國(與西方)體制上與民族性上的漏洞太醒目,雙標得令人啼笑皆非,因此完全無法離間得逞。
在中國外部,「反擊戰狼外交」的手段,美國隊長勉強能號召五眼、日本以及歐洲部分國家,從人權與自由等意識形態的角度,對新疆問題、香港問題、台灣問題小題大作。但由於特朗普驚世駭俗的說唱藝術與到處得罪人的不良紀錄,讓美國輿論無法不將矛頭指向自己的總統,也讓中國鄰居不太好意思隨之起舞。
甚至,東南亞國度以新加坡為首,不斷公開質疑美國掀起的波濤,有損東盟利益,造成區域緊張,有失領導風範。
輿論戰講究的不是道理,而是實力與耐力,只要中國持續對西方價值尺度不表認同,並逐漸學會掌握「中國價值」甚至「亞洲價值」,輿論的轉向有時會非常迅速。有沒有哪個亞洲國家符合西方價值尺度的?一個都沒有,也不需要。因此說穿了,所有看似犀利的西方說教,都是有針對性的,自帶雙標而絕無普世性。
要不要談談印度的女權?美國與西方彷彿完全不知這是個強姦大國。要不要談談澳洲的種族歧視?要不要談談日本對侵略歷史的淡化與謊言?這些姑且不論,看看美國自身吧。
「佛洛伊德事件」的起源地,如何對他國人權說三道四?更有意思的是,美媒突然發現,原來特朗普政府抨擊中國與拜登陣營的說辭,疑似來自「華人謠媒」,於是對外輿論戰瞬間揮兵內向,轉成內戰。
現在這個「華人謠媒」開始煽動「德州獨立」,大法官墮落,加州民主黨內鬨……老字號的美媒如何面對以下可能的事實——完全滲透美國的不是中共,而是一小撮反共華人。
因此說輿論戰美國沒贏,除了中國的防禦堪稱有效以外,美國內部的輿論混戰也持續在自我削弱。而世人所看到的美國,早已面目全非。
要論輿論戰的火力,美國媒體對自己也挺狠。
結論
戰場不只上述四個,限於篇幅,所以沒提貨幣戰、太空戰、外交戰等領域。拜登當選後,世界又翻了新頁,但美國可能還得解決內部老黃頁的問題。
現在主流論點是,拜登將對中國有這樣那樣的、更細膩周延的戰術,因此中國的壓力將比特朗普時代還大。只是我納悶,如果現在都能盤點出拜登這樣那樣的可能戰術,不是讓中國在備戰上也更為有譜了嗎?
此前說過,不可預測的壓力才討厭,可預測的壓力反而較能從容應對。因此,與上述主流論點相反,我認為拜登上台,對中國是好消息,專業棋手當然希望對手也專業,而不是自己都不知該怎麼走下一步的那種大外行。
2020年,美國輸了,有點同情拜登,那片廢墟真的不好整。四年之內補滿血不是不可能,就是非常折騰而已。■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