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用「合作」 為撕裂的2020劃上句號

譚主

於一個長達2500多天的談判來說,如果只剩最後的24小時,你還會抱有期待嗎?

1/2500,相當於一場90分鐘的足球比賽,還剩下2秒。

而這最後的2秒,事關28個國家,影響19億人。聽起來,似乎更需要時間,來慎重地思考。

12月30日晚,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歐洲的四位關鍵政要視頻會面,中歐領導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

一年前,中歐雙方約定,要在2020年底完成談判。

2020年的最後24小時,談判完成。

北京距離歐盟總部布魯塞爾有7954公里。

2020年最後一天,長達7年談判的馬拉松,到達了終點。

12月30日,北京冬夜,不少記者早早來到了位於長安街上的商務部大樓,這裡馬上要舉行一場跟中歐投資協定有關的新聞發布會。

譚主數了數,到現場的至少有來自7個國家的媒體——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俄羅斯、美國、日本。

北京時間晚上9點08分,大家都收到了線上傳來的消息。在一場遠程的視頻會上,中歐領導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了投資協定談判。

關鍵詞是如期。

這個如期來得並不容易。故事還要從7年前說起。

2013年11月,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來到了中國。

這是中歐年度峰會的慣例。但這次很特殊,就在來之前幾個月,中歐之間差點要打起「貿易戰」。

緣起是歐盟對中國光伏產業發起的雙反調查。歐盟委員會一度宣布,要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徵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

僅光伏電池一項,就會影響中國200多億美元的出口。經過談判,在峰會之前,雙方達成了「友好」解決方案。

一場爭端落幕,卻讓大家看到了一些信號。

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陳新告訴譚主:

原有的經貿規則不能適應當今如此複雜的經貿關係的需要,新的經貿協議框架已經迫在眉睫。

不僅是貿易領域,在投資領域也是如此。此前中國已與除愛爾蘭外的所有歐盟成員國締結了投資協定,分別簽訂了雙邊投資協定,但這些協定在內容上差異很大。

尤其是2009年生效的《里斯本條約》,也將歐洲各國對外國直接投資(FDI)的權能賦予給歐盟,中國與原來歐洲各國的協定在法律效力上不夠穩定,這讓另一個痛點遲遲難以解決。

2011年歐盟對外直接投資中只有2.1%在中國,而中國2012年對歐盟直接投資增量僅佔歐盟吸引外資的2.6%。

中歐都在呼喚更有效的規則。早在2012年的中歐峰會,雙方就有了儘快開啟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的共識。

一年後的中歐峰會上,雙方做了決定,啟動雙邊投資協定談判。

消息一公布,英國《金融時報》就做了一篇報導,報導的關鍵詞是兩個:前一個是「緊張」,後一個是「穩定」。

彷彿一個隱喻,一個在告別過去,一個在謀劃未來。

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完成的消息宣布之後,譚主翻了翻外媒的報導。

對身處陰霾已久的許多國家來說,這個協定,是難得一見的好消息。

▲中國與歐盟簽署投資協議消除了壁壘
▲歐盟與中國就開放市場的投資協定在政治上達成一致

在彭博社看來,這份中歐長期以來尋求達成的協定,標誌着經濟與政治層面的重大雙贏,同時也凸顯出中歐之間不斷加強的經濟紐帶。

還有一些企業協會早早就在慶賀這個好消息。

▲德國化學工業協會VCI(法蘭克福)對歐盟和中國今天宣布的《中歐投資協定》表示歡迎。VCI表示,這是一項重要的協定,因為「中國現在和未來仍將是德國化學製藥行業的重要合作夥伴。」

瀰漫在社交媒體上的情緒,也多是慶賀和歡迎。

▲「做得很好!協議的宣布是向兩個區域的經濟自由邁出的重要一步。」

談判達成後,位於歐盟總部布魯塞爾的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張明大使也接受了駐歐中國媒體的聯合採訪。

總台駐巴黎站記者江華給譚主發來了聯合採訪的實錄,張明大使有一句話,譚主印象很深:

實踐再次證明,中歐合作遠大於競爭、共識遠大於分歧,中歐是夥伴不是對手。
關鍵詞,是「再次」。如果把目光拉回到談判的這7年,會對「再次證明」這句表述理解更深。

從2014年1月21日舉行第一輪談判算起,中歐投資協定談判一共進行了35輪,最後一輪,是在20天前。

譚主對35輪談判的時間做了個梳理:

2014年進行了3輪談判;

2015年是5輪;

2016年是4輪;

2017年是4輪;

2018年是3輪;

2019年是6輪;

2020年是10輪。

一個明顯的趨勢是談判逐步加快,有些東西,在發生改變。

2014年年初,第一輪談判結束後不久,時任法國外長法比尤斯,帶着「任務」到了北京——希望通過擴大中法貿易範圍實施貿易均衡。

此時的法國,GDP增長率只有0.2%,剛剛走出經濟連年衰退的陰霾。

歐洲,也亟需一針「強心劑」——不僅經濟依然負增長,到了2014年,歐洲央行還成為了首個實施負利率的世界主要央行。

法比尤斯訪華一個多月後,國家主席習近平就對法國進行國事訪問,對荷蘭、德國、比利時等國的訪問,也都在訪問清單。

「中國從來沒有如此重要」,這是德國媒體對此次訪問的評價。

最後的中歐共同聲明裡,有這樣一句——在條件成熟時「展望」廣泛的貿易協定的「意願」。

看得出來,表述還很謹慎,但加強合作的意思已經出來了。

不久後,中歐正式開始了投資協定的文本談判,相關談判持續到了2017年。

這一年,英國正式啟動脫歐程序。

也是在這一年,世界發生了更多意想不到的變化。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當年年末的達沃斯論壇上倡議,這個時代的領導者,應該有擔當。

擔當之一,正是扛起合作與全球化的大旗。

作為全球最主要發達經濟體和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從2013年開始投資協定談判的七年,也成了中歐合作再上台階的7年。

過去幾年,歐盟一直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和進口來源地,現在,中歐每分鐘的貿易往來超過100萬美元。

2019年4月,雙方在第二十一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聯合聲明中設定了在2020年達成投資協定的目標。

談判正式按下加速鍵。

30號晚上,「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如期完成」很快登上了熱搜。

在評論區,譚主看到了兩句話:

第一句是,等這個消息好久了。

第二句是,2020年的最後一個消息,是好消息。

確實等太久了。

甚至在談判完成前一天,還有外媒在潑冷水,協定已經陷入僵局。唱衰的情緒在各處瀰漫。

▲歐盟與中國之間投資協定的談判在最後階段一直停滯不前

這樣的情緒也不難理解。

這一年,確實變化太多,不少人設定的目標,大約已經準備挪到2021年實現。

但就是在這一年,中歐的談判次數反倒開始倍速增長。2019年之前,原來是3-4個月一次談判,到了2020年,幾乎每月一次。

這個月初,法國總理馬克龍剛剛跟習近平主席通過電話。算上這次,兩人今年通了5次電話,創下了各國之最。

年初的第一通電話,聊的是中歐投資協定,年末的最後一通電話,聊的還是中歐投資協定。

與習近平主席通過五次電話的默克爾,同樣把中歐協定放在心上。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給譚主分享了一個細節:

默克爾年初就提議要在今年舉行一個中歐領導人特別峰會,促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

因為疫情,面沒見成,但會還是堅持在9月份在線上開了。

總台駐柏林記者俞鵬,最近半年,對默克爾積極促成談判的行動同樣感同身受。他告訴譚主:

科學家出身的默克爾注重聽取專業意見和分析後再決斷,她覺得孤立中國沒有用,而且會損害德國企業利益。

這讓譚主想起第35輪中歐投資談判期間,也就是12月9日,默克爾在德國議會的一場演講。

演講裡,她宣布明年將不再尋求連任並就此退出德國政壇,關鍵的是,她向台下的德國政客呼籲,要與中國合作。

上心,是雙向的。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發蔓延後,中國外長僅有一次出訪,目的地就是歐洲。

加倍的努力,讓好消息的分量更重。

中歐投資協定不僅是歐盟代表成員國對外開展的第一份投資協定,也是中國與歐盟簽訂的首份全面投資協定。

兩個第一,給寒冷的2020年留下了一個充滿希望的結尾。

按照中國社科院趙俊傑的說法:

這個協定還開創了一個嶄新的國際投資合作的新模式,也為將來更多的新興經濟體和發達國家打交道,開創了合作範例。

開創是個褒義詞,但開創的背後,一定是艱難。

中國和歐盟的領導人,推動事關19億人的重要協定談判如期完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協定,2020年,你的最後一件大事完成了麼?■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