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印度商務部的數據,2020年,中印雙邊貿易總額為777億美元。雖然受新冠疫情影響較2019年的855億美元有所降低,但仍使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印度的最大貿易夥伴國,後者與印度的雙邊貿易額以759億美元位居第二。
具體來說,777億美元中,印度從中國進口額為587億美元,超過了其第二和第三大貿易夥伴國——美國和阿聯酋的進口額總和。而印度對中國出口額僅為190億美元,近400億美元的逆差也使中國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逆差國。
縱觀整個2020年,印度在面對新冠疫情爆發、經濟下滑、失業率高漲、貿易逆差加大等一系列棘手問題後,對中國使出了一套組合拳。4月修改外國直接投資(FDI)政策,限制中資企業投資印度;5月推出「自力更生」運動,減少從中國進口;6月封禁59款中國手機應用,海關暫停對中國貨物清關;7月爆發的「抵制中國產品」運動;9月實施更嚴格的對華簽證……印度欲「與中國經貿脫鈎」的政策不斷出台。
但與其他國際供應商的產品相比,「中國製造」不僅有完整的供應鏈,性價比也很高。因此儘管短時間遭遇政策障礙,但從經濟規律上看,生產者和消費者最終仍會選擇中國產品。
例如,根據研究機構Canalys Research的報告,即使經歷了海關暫停零部件清關,民間爆發大規模抵制運動,中國智能手機品牌在2020年的印度市場份額仍在增長,佔據整個市場的77%。除此之外,重型機械、電信設備、家電等領域,也幾乎找不到與之匹敵的替代供應商。
對印度來說,2020年的貿易數據也不是沒有積極的地方。報告顯示,與2019年相比,印度對中國的出口額增長了11%。其中對中國的鋼鐵出口更是提高319.14%至23.8億美元,而2019年印度對中國的鋼鐵出口僅5.67億美元。當然,這也與中方始終保持克制,沒有對印度進口施加壓力分不開。
環球時報23日撰文指出,具有成本效益的中國產品以低價和高效為印度工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但是,一些印度政客和媒體一直以某些行業的市場准入規則為幌子抱怨其對華貿易逆差。事實是,即使沒有任何市場准入規則,印度也無法在其當前的產業結構內縮小與中國的貿易差距。實質上,這兩個經濟體的不同經濟結構決定了貿易表現。
正確的解決方案不是糾結於貿易逆差,而是更好地融入區域價值鏈,例如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以逐步改善其產業結構,以發展目前停滯不前的「自力更生」運動。
正如印度經濟學家Swaminathan S. Anklesaria Aiyar所言:印度要想「自力更生」,成為全球製造中心,就必須要從中國進口大量零部件和生產原料。印度需要世界上最好的資本和技術來源,包括來自中國的。拒絕與中國進行貿易、拒絕中國的投資,是極端民族主義短視的體現,是「自討苦吃」的行徑。
對中印貿易來說,一個好消息是近期緊張的中印關係似乎出現了積極的變化。首先是中印雙方達成共識,共同撤離對峙區域。接著外媒報道稱,印度將批准45項來自中資企業的投資申請,並考慮修改外國直接投資政策。
此外,中國再次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一方面說明瞭兩個亞洲新興經濟體的互補性,另一方面也證明西方的經貿關係並沒有達到印度預期。2020年不管對印度還是中國來說,都是艱難的一年。兩個地理位置如此靠近的超級經濟體顯然在經貿合作上仍有廣闊的空間,希望中印經貿能早日恢復正常。■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