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力依然是解決爭端的最簡單、直接的重要手段

風留痕

自古以來,武力都是解決國家爭端的最直接、最常用的手段。冷戰後武力依然是美國解決爭端和打壓對手的主要手段。要麼兵臨城下,以不戰而屈人之兵。要麼就是直接先發制人軍事打擊直接摧毀一切或摧毀意志。雖然也常用外交孤立、經濟制裁和顏色革命等手段,但武力依然還是最常用的手段。

然而,伊拉克阿富汗戰爭以及反恐戰爭的巨大消耗,使美國意識到了過於倚重武力手段的弊端。所以,自奧巴馬執掌白宮以來,制裁封鎖顏色革命成了解決爭端的主角。武力成為了輔助手段。

可是,制裁與封鎖也好,外交孤立也罷,又或者顏色革命,非但沒有使美國的霸權得到築固和提高,反而使世界局勢更混亂,美國的全球性戰略消耗已經得不償失。

到了特朗普,主打的就是經濟貿易戰。可是,這依然沒能使美國的霸權得到築固,反而使美國在世界上越來越孤立。消耗也更大。

那麼,到了拜登時代,要做出選擇可就太難了。那麼,拜登會選擇什麼樣的打法呢?

目前的情況是,貿易戰已經驗證了不可取,外交孤立也好,經濟制裁也罷,越來越受到世界普遍的抵制。因此,目前最需要的是強大的聯盟的支持。所以,拜登首要任務就重組「民主聯盟」,或統一西方聯盟的戰略思維。

然而,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不要說重組聯盟,就是修復與盟友的關係都非常困難。重要的是,處於經濟外交和戰略困境中的美國沒時間長期等待盟友的回心轉意。

外交上的孤立,經濟上的困境,加上世界局勢的複雜多變,美國目前最大的優勢也只有軍事一項了。所以,拜登很可能重新回歸「武力優先」戰略。

拜登在上任之初,甚至於連組閣都沒有完成的情況之下,就重點的要求對目前的軍事戰略進行重新評估,以制定新的軍事戰略重點。

一方面,叫停了對也門戰爭的支持和對中東盟友的軍售案;另一方面重新評估對以色列這個中東重要盟友的關係;三是積極運作重返伊核協議;四是調整對沙特的關係。

近日對敘利亞境內民兵的軍事打擊行動,多方認為主要警告的是伊朗,恐怕更重要的是意味着美國在中東的重大軍事戰略調整或戰略回歸。

表面上看,重點是在伊朗、敘利亞和伊拉克身上,但同時疏遠與以色列和沙特這兩大重要盟友之間的關係,這就讓人讀不懂了。美國不可能在中東單幹。

武力威懾伊朗,可以說是為了緩和以色列與沙特對重返伊核協議的不滿。但同時採取疏遠以色列與沙特的行動,似乎又是在向伊朗示好。

要麼是拜登不知如何是好。要麼就是同時在討好中東各方重要的勢力。或許是要放棄中東?也或許是要調整戰略重新回歸?以建立新的中東戰略平衡。

而首先在中東打響上任後的第一槍的同時。一方面,增強了在中國周邊的軍事挑釁行動;另一方面也同時的向俄羅斯發起了軍事攻勢。

當地時間2月23日23時49分,美國空軍全球打擊司令部宣布,為有效阻止「21世紀威脅」,成功試射一枚射程約7000公里的「民兵III」型洲際導彈,這是拜登上任後美軍首次試射洲際導彈。

一邊大肆叫囂要消除中俄的威脅,一邊發射核導彈,這顯然是在武力示強。似乎是有意在挑起軍備競賽。

如此看來,不論是在中東,還是對中俄,美國都是要武力先行。是想利用超強的武力來威懾中俄和世界。也就是說,接下來,武力威懾就又要成美國解決爭端的首要手段了。

目前來看,同時疏遠中東三大勢力,實際上就是穩住中東局勢。一方面讓伊朗有所收斂,利用重返伊核協議牽制住伊朗。另一方面,疏遠以色列和沙特,是防止這兩大勢力突然與伊朗開戰。讓這三方勢力處於一種動態平衡狀態。那麼,接下來的重點就是應對中俄了。

對俄羅斯是經濟制裁和軍事對峙雙管齊下。通過制裁和軍備競賽再次上演擊潰蘇聯的一幕,這可能是美國的戰略設想。而這與歐盟在某種程度上也保持了戰略上的一致。

而對於中國,由於經濟體量和影響力太大,經濟制裁也好,脫鉤、隔離也罷,註定是難以收效的。相反,自己還要承受巨大的經濟損失。

而軍事上是美國目前對中國保有絕對的優勢領域。通過對華軍事施壓。一方面可以逼中國做出某種程度上的讓步,或壓縮中國的戰略空間;另一方面也可以威嚇與中國走近的國家。

總之,目前美國不論在政治外交方面,還是在經濟貿易方面,都對華沒有絕對的優勢,也就只有在軍事上保持絕對的領先。而對於世界來說,軍事施壓的效果可能也要強於經濟制裁和外交孤立。所以,這意味着拜登很可能選擇軍事戰略為主的對外政策方針。而這也正是民主黨人的一大特點。

對於中國來說,要成為世界強國。恐怕終究要過軍事這一關。以目前的軍事實力,特別是核威懾力,還很難阻止戰爭的發生。而統一祖國的大業,恐怕也更需要強大的武力做後盾和保障。目前,中國的核政策是有效核威懾,雖然不必達到美俄的能力,但保證對等摧毀的能力是必須的。■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